<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雨中的石板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石板村的那天,天下着雨,雨丝斜斜切进山坳,我踩着乌黑发亮的石板小径往村里走,云雾在对面的山梁上漫漶,像被谁抖开的湿棉絮,一会儿裹住牯牛山,一会儿又漏出半片黛色山尖。夏日丰沛的雨水将群山田野滋润的一片翠绿,连石缝里的小草和青苔都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不免想起 "空山新雨后" 的句子。以前已经来过两次石板村,都是晴天来的,今天来刚好下雨,心中不免有些暗暗窃喜,因为雨天拍摄这种被雨水浸润过的村庄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板村是一个真名叫汪家菁的自然村落,位于昆明市东川区。 村民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石灶、石凳、石磨、石臼、石床、石枕,生活起居到处都是石。村庄保存完整,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于2005年被昆明市列为民间“古建筑保护名录”,2014年又被批为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板村的屋顶是最耐看的。青灰色的石板被雨水浸润得像被刷了油似的乌黑发亮,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厚薄不等的青石板像鱼鳞一样层层叠叠的从屋脊一直铺到檐角,雨水顺着石板一块一块的往下淌,在檐口串起无数的水晶珠。看着这样的屋顶,我特别佩服这里村民的建房技术,但也在想,他们是怎么把这些不规则且大小不一的石板叠放在屋顶又不会漏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梨树的枝桠不堪重负,将即将成熟的果实轻轻搁在石板上,青梨坠着水珠,透亮得像浸了蜜的玉,乌黑的石板如托盘一样盛满了翠绿。 巷子里的石板像被无数双脚磨亮的墨玉,油光水滑,映着天光,竟显出几分生气,雨滴落在上面,溅起朵朵水花,又迅速洇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资料显示,石板村有农户124户,440人,遥想过去的村子,那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今天村子里静悄悄的,连 “人语响” 都那么吝啬,只有雨打树叶的声音被风抖落在无人问津的石板上。行走在村子里,只见十门九闭,我轻轻的叩开一扇半掩的柴门,征得屋里一位老人同意,进到老人家的院子,老人告诉我她已经八十多岁,老伴去地里干活了,儿女们都已成家立户难得回来看望两位老人,家里只有老两个相依为命。环顾老人屋子,不由得心生唏嘘。真是“残门锈锁久不开,青石小径覆青苔。无名萋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门口空留教子棍,从今难入双亲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雨停了,几个年纪大的村民见我们拍照,来到巷口和我们聊天,还有村民背着背篓,拿着镰刀去村外田间割猪草, 他们的笑纹里盛着雨水,“村里人少,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我们这些为数不多哪里也去不了的老人坚守了”。我望着空荡荡的村子,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些老人原来是替远走的人守着一个空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今这村落虽在,人却已散,石屋依旧,只是少了炊烟;梨树仍在,只是少了摘果的人。石墙缝隙里长出的野草,挂着晶莹的水滴,梨树上的水珠终于坠落,在石板上摔得粉碎。我想,这水滴里或许映着离乡人的面容,他们带走了村里的笑语,只留下这些石屋在雨中沉默。我忽然明白,这村子就像那些水珠,终将在时光里消散,唯有这些石板,或许能多记得一些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8月.昆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