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柜】破旧的木柜里,藏着父亲半生的宝贝

凌波仙子

<p class="ql-block">昵称:凌波仙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273582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去年10月初,弟弟打算把乡下的老房子拆了重建。在动工之前,我和爱人赶过去帮忙搬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们到达时,许多老物件已经被搬至邻居家,邻居常年在外地,过年回来也只是住在城里,乡下的房子一直空在那里,便给予我们很大的寄存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来到二楼父亲放书柜的房间时,发现那个破旧的书柜已经不见了踪影。我问弟弟书柜的去向,弟弟告诉我书柜搬走了。我又问:“那书柜里的那些书呢?”我担心那些书被当废品处理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已经打包装进袋子里,那些书可是父亲的宝贝,怎么可能会扔?”弟弟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书柜以后估计是要被当柴火了,确实太破旧,和家里其他一些老柜子一样,已经破到没有保存下来的价值,几乎都已经散架了,就算留下来当柴火都很难用得上,如今做饭都不用烧柴火,只有过年做年粑、打豆腐时会用上柴火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等新房子建好之后,书柜将会被弃之已成定局,但我心里难免还有一丝不舍,毕竟它伴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而对父亲来说,那个破旧的书柜,却陪伴了他一生,我相信被弃了他更加的舍不得。父亲对家里任何物件都有感情,哪怕是一些用不上的破烂东西,他也不舍得丢弃。那份“难舍情结”总是让我们很无语,因为家里总是被那些无用之物塞得满满的,有的东西被母亲丢弃后,父亲发现后又捡了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我有了记忆起,书柜就一直放置在房间床边的一张旧桌子上。柜子长度不足一米,宽度差不多可以并排放下两本书,高度就只够竖着摆放两排常规尺寸的书,每排放了书本后,上面还有不到十公分的空隙。柜子的框架是父亲用一些废弃木板组成的,每块板子都不光滑,尤其是顶部的木板,凹凸不平,两扇门的边框是用木条组装的,门框中间镶嵌的不是玻璃,而是过去那年代的厚实透明塑料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塑料膜早已泛黄,只隐约有点透。柜子里面有一块木板,把柜子分成上下两层,就是这样一个简易的书柜,装满了父亲的宝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一有空我就喜欢打开父亲的书柜,每一本书都被我翻看过。柜子收藏的书籍种类并不多,除了《农村百事通》,还有《半月谈》,最厚的一本是《毛泽东选集》,其余都是医书。因为父亲年轻时是赤脚医生,所以他的书柜大部分收藏的都是医书。每一本书都是他步行了几十里路,从县城的新华书店买回来的。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况且父亲早就弃医从农了,还坚持买书学习,父亲的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父亲买回的每一本书,都被他用装水泥的牛皮纸包得整整齐齐。 由此可见,父亲对书籍爱护有加。我上学后,父亲也教会了我如何用报纸包书,用他教的方法包起来的书皮不容易掉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旧书柜里,有几本特殊的“书”,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父亲借一老郎中的书誊写的,关于“小儿推拿”的手抄本,厚厚的几大本,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插图部分是用复写纸照着临摹出来的。我对那几本“书”印象特别深刻,父亲的字虽然写的不是很好看,但却很工整,一笔一划凝聚了他的心血。父亲永远有干不完的农活,还能在百忙之中把整本书抄下来,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年轻时总爱外出采药,他对中草药颇有了解,因为那些书籍中,有部分是关于中草药的。平时家里人有些小伤小痛都是父亲诊治的。我们小时候生病需要打针,也是由父亲亲自为我们注射。父亲乐于助人,也常给附近一些乡亲们提供了方便。几十年来,经常有乡亲们来家里,向父亲求一些方子,父亲只要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总是有求必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对农事的通晓也与普通农民大不相同。每年新年的历书,他都是必买的。有些乡亲们经常向他咨询何时该种植什么农作物。父亲甚至能推测哪天有雨,比天气预报还准,这点经过多次验证,让人不得不心服口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对我们姐弟几个也曾都寄予厚望,结果我们都没好好念书。尤其是我,当年我不肯念书时,父亲找了好多长辈来劝导,在劝导无望后,他希望我去拜师跟那位老郎中学习小儿推拿,或者跟一远方亲戚学医,可是年少轻狂的我对父亲的期望不屑一顾。我们姐弟四个,没有一个如他意愿去学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弟弟长大后带回了个从医的弟媳,父亲那一堆“宝贝”总算“后继有人”了。我对弟弟说,等新房装修好后,一定要给父亲的“宝贝”重新安个家。</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