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融合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元素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调音乐风格,同时又出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萌芽。他的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均衡、和谐与秩序,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创新精神,承前启后,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古典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共创作了41部交响曲,编号从K.16到K.551。莫扎特的交响曲融合了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与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如《第三十九交响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等,在旋律、和声、配器等方面都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拓展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为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KV 543/指挥Andrés Orozco-Estrada/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法兰克福老歌剧院/2020年9月10日</p><p class="ql-block">一、慢板-快板∙</p><p class="ql-block">二、快板∙</p><p class="ql-block">三、小步舞曲。快板-三重奏-小步舞曲∙</p><p class="ql-block">四、快板。</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K. 550/指挥:西蒙·拉特/柏林爱乐乐团(2013年8月23日)</p><p class="ql-block">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8年6月至8月间连续创作的三部交响曲,也是作者最后的三部交响曲,后人合称其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它们分别是:1788年6月26日完成的《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1788年7月25日完成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1788年8月10日完成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莫扎特似乎在他最后的三部交响曲中对自己的音乐表达世界进行了一个概述:光辉、优雅,并伴随着戏剧性。</p><p class="ql-block">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又是与《少年维特的烦恼》情景相似。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K.551/指挥:西蒙·拉特柏林爱乐乐团(2013年8月23日)</p><p class="ql-block">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88年6月至8月间连续创作的三部交响曲,也是作者最后的三部交响曲,后人合称其为“莫扎特三大交响曲”。它们分别是:1788年6月26日完成的《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1788年7月25日完成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1788年8月10日完成的《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莫扎特似乎在他最后的三部交响曲中对自己的音乐表达世界进行了一个概述:光辉、优雅,并伴随着戏剧性。</p><p class="ql-block">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K.551,又名“朱庇特”交响曲,创作于1788年。该作品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最后一首,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在此部交响曲中已经看不到受海顿影响和家庭经济因素影响的成份(莫扎特写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时,经济收入一落千丈,但他依然保持开朗的心情)。它是莫扎特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后期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定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