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从岁月深处到历史回忆

李其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拆迁前的高田状况</p> <p class="ql-block">家乡,是每个人生命的根脉。它不仅是我们呱呱坠地的地方,更是心灵永远的温馨港湾。家乡的山川溪流,让我们心怀一生的眷恋;家乡的一花一叶,承载着我们难以割舍的深情。</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位于鳌江镇墨城社区原西山村高田。高田地处墨城平原的中心,东连章家峡,南至中和殿,西临西山河,北依西山桥头原阿段店儿城垣。虽地域不算广袤,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个自然村分为上城底与高田两部分,一条“S”状的小径穿村而过。最初,地主陈圣纳在此建房,正房五间,东西外厢各一间,前有龙道照壁,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高田有三十七户人家,一百九十多位乡亲在此安居乐业。上城底以梁姓居多,五屋十七户约八十人,邻里关系和谐融洽;高田则是陈、梁、林、李、吴、庄、穆七姓杂居,四屋二十户约一百零二人,大家亲如一家。我童年最初居住的老屋,是父亲从地主陈道洪那里买来的一间带有楼阁的全木结构平瓦房。</p><p class="ql-block">1975 年,父亲和邻居们拆除了五间老平房,在老屋基上重新建起了七间二层楼,我家占了其中两间。建房时,屋基的基石是从下城底城墙脚挖出的约一米多长的条石,墙体材料一部分是老屋山墙拆除下来的毛石,另一部分是从西山岩溪山体开采运回的不规则石块。房子中间以 6 根木头立柱作为隔宕;门头宕的大梁采用了两条各长 3.6 米的石板桁梁,这两条石板桁梁是从厚垟的大哥银宝那里运来的。当时,多人先把石板桁梁抬到杨屿门的简易码头,再将河泥船从内河抬到埠头放到海岸边,把石板桁梁抬上船,经海运抵达中和殿陡门浦,最后又多人合力将其抬至高田。在那个年代,父辈们囊中羞涩,买不起水泥现浇大梁,只能用石板桁梁替代,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建房的泥水师傅是西山林元赞老师和他的弟弟,木工是高田的穆兴静老师,前来帮工的都是当地邻居和我初中的同学。那时帮工都不收取工钱,大家相互帮忙尽义工,主人家只需负责中、晚饭和下午点心这三餐。如今回想起来,邻里之间的情谊实在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1975 年所建的老屋,房龄超过了三十年。历经风雨侵蚀,老屋变得陈旧破败,成了危房。我和邻居们商议后,都希望让父母有个养老安居之所,于是在 2009 年 10 月,我们在原址新建了九间三层半的楼房。</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弄人。因墨城要建省级粮库,需在东、西山等村征地五百余亩,涉及拆迁房屋八十多间,高田的房屋也在拆迁范围内。今年 4 月 3 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鳌江镇镇委委员林小敏带着拆迁办工作人员蔡乃杰等人来到我家,协商房屋拆迁协议签订事宜。得知这个消息,我的内心如波涛翻涌,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为了支持政府建设省级粮库的工作,高田的村民们都自觉按照拆迁补偿政策签订了房屋拆迁协议。从 2025 年 5 月下旬开始,高田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家房屋全部被征用拆除。对于每一个高田人来说,“高田”这个装满了无数回忆和情感的自然村,将永远从地图上消失,成为我们心中的历史回忆。</p> <p class="ql-block">出于对老家的留恋,2025年8月6日上午,我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去了一趟高田。我把拍摄的高田拆迁后的现状照片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2009年我们通过集资的方式兴建了这一座跨河小桥。</p> <p class="ql-block">△这悠悠流淌的西山河,宛如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城底拆迁后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田拆迁后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曾经我家房前那道矮围墙,如今是这般模样。</p> <p class="ql-block">△在曾经的敬老院旁,我拍摄了一张照片留存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录拆迁后的现状的小视频。</p> 感谢阅览 祝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