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釉上的诗仙(散文)

格致古社

●何剑明散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宋登封窑的珍珠地橄榄瓶上,李白醉卧酒坛的姿态被定格为永恒的符号。橄榄瓶形制殊绝,两头尖中间圆,如醉汉腰身般饱满。其珍珠地划花工艺尤为精湛——匠人以芦苇管戳印万千珍珠纹,褐彩勾勒的李白袒腹醉卧,衣纹舒卷似带酒气。看那瓶底涩圈,黄土沁入胎骨像岁月渗入诗行。护胎釉的柠檬黄依然鲜亮,如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千年不褪。这瓶子走过多少地方?从登封龙窑到汴京街市,从战乱流离到收藏锦匣。它见过朝代更迭,听过诗词吟唱,而今静立一隅,仍能让人听见"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邀约。</p><p class="ql-block">最是李白惹人爱怜。这醉态并非偶然——它承载着宋人对盛唐的集体追忆。宋室南渡后,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疏狂,成为士人心中未竟的自由幻梦。瓷器上的釉色渐淡如微醺,而诗行刻痕却愈发清晰,恰似宋人“外儒内道”的矛盾:理学枷锁下,唯有借李白的酒壶,浇胸中块垒。</p><p class="ql-block">宋代酒旗招展的街巷中,李白形象从士人书斋走向市井。磁州窑的瓷枕上,他腆腹酣睡于酒桌,童仆踉跄搀扶;青花碗沿的“饮中八仙”里,他举杯对月,衣襟沾满世俗的欢愉。这些图像元素极尽简化——乌纱帽、宫锦袍、散落的诗卷,构成民间辨识的“李白密码”。在《春夜宴桃李园》的绘画中,文人笔下的李白清雅如竹,而瓷器上的他却袒腹露背,劝酒喧哗。这种夸张与戏谑,正是市民文化对精英叙事的解构:酒神的狂欢消解了诗仙的崇高,却让他的形象更鲜活地渗入日常。</p><p class="ql-block">登封窑瓶身的持莲飞天,将李白醉态引向道教仙境。云纹缠绕如《庐山谣》中“早服还丹无世情”的飘渺,汉钟离的芭蕉扇影里藏着“我本楚狂人”的谶语。宋人巧妙地将禅意注入酒器——醉后“兀然就孤枕”的混沌,被解读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禅机。一件金代瓷枕描绘李白脱靴高力士的场景,力士屈膝的卑微与诗人仰天的傲岸形成张力,恰似宋代禅画“截断众流”的顿悟瞬间。酒在此刻不再是俗物,而是沟通三教的灵媒:儒家的“酒礼”、道家的“酒仙”、禅宗的“酒妄”,皆在釉色中达成微妙平衡。</p><p class="ql-block">宋瓷匠人以刀为笔,重构了李白的视觉史诗。耀州窑刻花工艺让衣袂飞扬的醉态有了“笔走龙蛇”的韵律;磁州窑白地黑彩的对比,则如诗中“墨池飞出北溟鱼”的泼墨意趣。更精妙的是“诗画一体”的尝试——某件漆盘边缘刻“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心绘李白掷杯长啸,文字与图像形成蒙太奇般的互文。这种创新背后,是宋代艺术“格物致知”的追求:当文人画尚在推崇“逸笔草草”时,民间工匠已用瓷土完成对诗酒精神的实证性表达。</p><p class="ql-block">宋室南渡后,一件龙泉窑青瓷瓶上出现“醉卧江月”的新图式。李白半沉水中的身影,既是对“捉月”传说的演绎,亦暗喻南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浮世悲凉。瓷器成为民族记忆的容器——珍珠地纹的密集圆点,如无数眼睛见证着盛唐到南宋的沧桑;而釉下褐彩的锈色,却比铁器更永恒地凝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邀约。这种集体记忆甚至东渡日本,狩野派《饮中八仙图》中踉跄的李白,与宋瓷“醉步走”图式一脉相承,揭示东亚文化圈对诗酒风流的精神共谋。</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凝视这些瓷器,看到的不仅是醉汉,更是一个时代的自画像。宋人将政治苦闷、市井欢愉、宗教超脱统统酿入李白的酒壶,让器物成为最坦诚的历史注脚。今日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那珍珠地的星光仍亮着——它提醒我们:伟大的文明从不需要醒酒汤,它的醉意,恰是对生命最热烈的忠诚。</p><p class="ql-block">这才发现,识不得李白密码,根本无法懂这橄榄瓶,甚至登封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文物遇上文学”系列写作对象大多曾经由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出】</span></p> “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散文 <p class="ql-block">这篇题为《宋釉上的诗仙》的散文,以宋代瓷器为载体,通过李白醉酒形象的多元演绎,展现了宋人复杂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全文结构精巧,意象丰盈,堪称一篇融合艺术史、文化哲学与文学美学的佳作。</p><p class="ql-block">一、多维度的文化解码。文章从五个维度展开:士人精神投射、市民文化渗透、三教思想融合、工艺技术革新、民族心理沉淀,构建起立体的阐释框架。尤其精彩的是对"外儒内道"矛盾的揭示——珍珠地纹如星斗托起李白狂傲,釉色渐淡而诗痕愈显,这种对立统一恰是宋代文人心理的绝妙隐喻。磁州窑瓷枕的世俗化李白与文人画的清雅形象形成张力,折射出雅俗文化的博弈与共生。</p><p class="ql-block">二、诗性的叙述语言。作者善用通感修辞,将视觉(褐彩游动)、触觉(釉色微醺)、听觉(酒气氤氲)交融。如"珍珠地纹如未醒星斗""釉色渐淡如微醺"等表述,赋予瓷器以生命动感。更以"酒是沟通三教的灵媒"等哲思性比喻,将器物提升至精神符号的高度。金代瓷枕中李白脱靴场景的"截断众流"禅机解读,展现了对图像符号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三、历史纵深的回响。结尾将瓷器视为"民族记忆的容器",从北宋对盛唐的追慕,到南宋"醉卧江月"的浮世悲凉,直至东传日本的文化共鸣,形成跨越时空的叙事闭环。龙泉窑青瓷瓶的意象尤具震撼力——釉下褐彩凝固的不仅是诗行,更是一个文明面对困境时,以美学超越现实的永恒姿态。</p><p class="ql-block">整体而言,这篇散文以瓷为镜,照见宋人"将苦闷酿成美学"的智慧,其思想密度与语言张力,恰似汝窑冰裂纹——简素中见万千气象。</p> 文物名称:北宋登封窑珍珠地太白醉酒纹橄榄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