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爱与关系》第六讲“亮点原则原理篇”如一道光刺破教育迷雾,原来真正的滋养并非源于对缺点的修补,而是始于对生命本身的全然看见与确认。</p> <p class="ql-block">“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物质人,最重视的是这个物质人的成长”,课程伊始,徐老师的这句话就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教育中父母对物质人外在成就的执迷,以及对精神人内在需求的漠视。当精神因缺爱而枯竭,物质供给终是徒劳。亮点原则正是解药,它放下改造与评判的冲动,以全然接纳的容器承载生命本来的样子。背离此道,教育终将陷入越努力越失效的困局。</p> <p class="ql-block">践行亮点原则的困境,常在刻意与失真中显露,最致命的莫过于言行不一的撕裂感。尤为振聋发聩的是徐老师对评价性语言的剖析。那些裹着糖衣的正面评价(如:你真聪明),表面是夸赞,本质仍是隐形的操控与否定,孩子敏感的心灵能瞬间识破糖衣下的毒性,当夸奖沦为对不完美的变相审判,赞美便成了令人窒息的枷锁,虚假的赞美不如沉默,有毒的鼓励不如无言。</p> <p class="ql-block">如何穿透评判的迷雾?课程中徐老师给出了“三挖一问”的践行路径:一挖→一挖一问→二挖→三挖→三挖—问。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讯,而是并肩寻宝的旅程。对比简单粗暴的评判指令,“三挖一问”的精髓在于以谦卑好奇的姿态、用事实性语言向内探索。一句“最近到底发生了什么了?”所蕴含的开放与尊重远胜于“你太贪玩”的武断评判,因其蕴含的尊重恰似春风化雨,是对生命内在亮点的温柔探索,当独特的灵魂被真正凝视、被由衷欣赏,一种不可阻挡的生命力便沛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课程最后那首《请看见我的美好》正是所有灵魂的终极渴求。践行亮点原则,运用“三挖一问”的深度对话,正是为了发现并确认这“作为中的光芒”。真正的美好唯有在看见之光中才能被全然照亮,当孩子从为考而背的机械重复走向为知而学的主动探索,其深层动力绝非源于评价的鞭策,而是被看见后内生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将生命塞进预设的物质人模具,而是以亮点原则为灯塔,摒弃毒性的评价性语言,践行“三挖一问”的深度对话艺术。当“请看见我的美好”成为关系的基调,孩子精神的土壤才会在爱的确认中坚固丰盈,孩子才能在春风化雨中被滋养并绽放独特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