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67

理也

<p class="ql-block">  两个“两个士兵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标题有点绕口,请容我从两个发生在不同世纪不同战场上的两个士兵之间的不同故事说起。</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两个士兵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越南抗美战争期间。战场阵地上一个美国士兵与一个越南士兵近距离对峙,双方都举起了枪。美国士兵先扣动了扳机,发现自己枪里没有子弹了,他慢慢的摘下头盔,从里面拿出一张妻子的照片,作最后的告别。对面的越南士兵见此,放下了即将扣动扳机的枪,转身走开了。美国士兵掏出手枪向越南士兵开枪了,美国士兵发现越南士兵的头盔里也有一张小姑娘的照片,他颤抖着手将小姑娘的照片揣进衣兜。</p><p class="ql-block"> 战争结束回国后美国士兵经常对着小姑娘的照片发呆。越南士兵完全可以开枪打是自己,同样揣着亲人照片的越南士兵看到他捧着妻子照片告别的情景,给了他一条生路,而他却从背后开枪。受尽精神折磨的美国士兵下定了决心,在报纸上刊登小姑娘照片寻早她。几经周折终于在越南找到了照片上的小姑娘,美国士兵当面向她讲清实情并表示忏悔,愿意弥补父亲的责任。当年的小姑娘只知道父亲牺牲在战场上,今天面对枪杀父亲的“凶手”的忏悔,她已恨不起来了,反倒有一种见到父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两个士兵的故事”发生在正在发生的俄乌战场上,也是两个士兵近距离对峙。</p><p class="ql-block"> 面对已举起枪的俄罗斯士兵,乌克兰士兵盯著对方身上的水壶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让我死前喝口水?战场上你打死我天经地义,但我实在太渴了。俄罗斯士兵放下枪,递过了水壶,乌克兰士兵喝了两口水后还回水壶说:将要死的人了,喝两口就行了,剩下的你留着喝吧。俄罗斯士兵心里一颤,又拿出身上面包给乌克兰士兵。</p><p class="ql-block"> 两个语言相同的却是敌对方的士兵,吃着面包、喝着水,开始聊起家常并约定:等战争结束后再相见。</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故事是一位播主讲述人处在“集体和个体”不同的角色时的思维表现行为。笔者在此单独陈述这两个故事激发的很多感想。</p><p class="ql-block">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极端表现形式,是保护国家、民族、团体利益的手段。战争需要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武器技术及士兵源保障,是一种集体行为。士兵是集体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要求,不允许有个体利益存在。但是士兵毕竟是个体的人,在脱离战场或特定的环境下,个体的人性特点还是会表现出来的。这两个故事中的士兵个体人性特点就是充分表现。</p><p class="ql-block"> 战争在人类历史故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古今中外对战争的评价论述汗牛充栋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无非是:正义战争与侵略战争、战争胜利与战争失败、成功战例与失败战例、现代化战争与传统战争等等。</p><p class="ql-block"> 现今又冒出来个代理人战争,针对代理人战争有人提出一个观点:交战双方没有赢家,包括战争的支持者也不是赢家,只有幕后的操纵者才是赚的锅满盆满的最终赢家。另外有人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孙子兵法》是一本战争谋略奇书,为什么抱着奇书开战的双方总会有输有赢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两个士兵的故事勾起了点滴记忆。</p><p class="ql-block"> 曾经问过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参战的情况,他总是回避不愿意提起那段经历。直到庆祝抗美援朝胜利颁发纪念证章、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讲历史故事时才谈起点滴情况,但很快就又打住,不愿意深谈细节。“战场上没有想怕不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战斗与休息的概念”,“连队的牺牲伤亡大,不断地补充新兵,相互间连姓名都不弄清。一起参军的老乡战争结束后没有几个人了。” 第一句话应该是他对战场的印象,第二句话是战争结束退伍后的人生感悟。</p><p class="ql-block"> 也曾问过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军人,“战场上怕不怕?”“战前动员群情激昂,战斗中忙着攻守,间隙抓紧时间休息、总结改进,根本没时间想其他事情。” </p><p class="ql-block"> 战争是残酷的,个体在战场上体现的是集体的意志,不存在个体的意愿,但并不是个体意志的消失。这两个故事的主角在生死已成“定局”的关键时刻,以个体的表现改变了其人生的结局,这个结果可能在战场是小众,却引发自身和他人深思,也崔生了对和平的向往祈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