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尔兰半自由行(三)

长江头

<p class="ql-block">船游伦敦泰晤士河</p><p class="ql-block"> 泰晤士河是英国第二长河,全长346千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横贯伦敦等10多座城市,最终汇入北海。它是英国的母亲河,也是伦敦地标之一 。</p><p class="ql-block"> 泰晤士河两岸景色迷人,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和景点,如大本钟、国会大厦、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等历史建筑,还有伦敦眼、碎片大厦等现代地标。河上桥梁众多,风格各异,如伦敦塔桥、滑铁卢桥等。此外,河边还有街头艺人表演,以及各种公园和绿地,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英博物馆(希腊馆)</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是世界上首家国家级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其成立于1753年,基于汉斯·斯隆爵士遗赠的71000余件藏品建立,1759年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现今的主体建筑建于1852年,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收藏了来自全球各个时代和地区的超过800万件珍贵文物,涵盖人类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领域 。</p><p class="ql-block"> 希腊馆藏品丰富,展现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馆内有著名的帕特农神庙雕塑,包括命运三女神雕像等,其雕刻技艺精湛,生动展现了古希腊神话与艺术。还有海仙女神庙,是利西亚文化和希腊文化交流的产物。此外,索菲罗酒器等各类器皿、珠宝等藏品,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古希腊的历史、文化与生活 。</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英博物馆(埃及馆)</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拥有埃及古文物第二多的博物馆,馆藏埃及文物达7万余件。埃及馆的镇馆之宝是罗赛塔石碑,这块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因同时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对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起到了关键作用。展厅中还有埃及著名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型胸像,展现了古埃及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准。此外,馆内还藏有大量木乃伊及木乃伊棺木,是埃及本土以外木乃伊收藏最多的地方,能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古埃及人对死亡和永生的独特认知。同时,馆内还陈列着众多巨型石像、美轮美奂的壁画、镌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模型等,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全方位展示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 。</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33号展厅)藏有超过2.3万件中国文物,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系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p><p class="ql-block"> 馆内亮点众多: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工艺精湛,体现早期礼制文化;商周青铜器如“康侯簋”,纹饰繁复,见证青铜文明巅峰;唐代三彩罗汉像色彩绚丽,造型生动,是唐三彩中的珍品;宋代瓷器如汝窑天青釉盘,釉色温润,展现宋代制瓷技艺的高超。</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大量书画、玉器、漆器等,其中不乏像《女史箴图》(唐代摹本)这样的传世瑰宝,全面呈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艺术与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续)</p><p class="ql-block"> 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和世界文明的角度来看,19世纪~20世纪中叶,西方考古学家和文物商人乃至军人依靠武力和国力,从中国盗走抢走了众多文物虽然让人气愤和屈辱,但也未必全都是坏事。至少我们中国人和其它国家的人还可以在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保护得很好的文物(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参观,只是需要预约,而且允许全程拍照摄像),如果这些文物留在中国,可能早就在文革中,在“破四旧,立四新”(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的官方政策和民众行动下,被疯狂的红卫兵和造反派捣毁砸烂,或付之一炬,世人再也无法看到了。(文革中被红卫兵和造反派疯狂砸烂烧毁的各类文物不计其数,造成文化断裂、社会混乱,文明倒退,是非颠倒。十年浩劫,损失惨重,令人唏嘘,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这些精妙绝伦的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免费向全世界游客公开展出,除了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被欺,我们要自强不息以外,在客观上也对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华夏文明起到了正面和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参观大英博物馆(南亚馆)</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南亚馆(33号展厅左侧)收藏了涵盖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区的丰富文物,展现了南亚热带文明的多元与悠久。馆内亮点包括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600-1900年)的石刻印章,上面的神秘图案至今未完全破译,是早期城市文明的见证;南印度的湿婆青铜雕像,姿态舒展,体现了印度教艺术的灵动;斯里兰卡的塔拉女神像,融合了佛教与本土信仰元素,造型典雅。</p><p class="ql-block"> 此外,莫卧儿王朝的细密画精致华丽,记录了宫廷生活与战争场景;还有泰戈尔的手稿与画作,展现了近代南亚的文学与艺术成就。这些藏品串联起南亚从古代到现代的宗教、艺术与社会变迁。</p> <p class="ql-block">伦敦皇家歌剧院</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9日晚我们在著名的伦敦皇家歌剧院欣赏了一场享誉世界的古典歌剧《游吟诗人》。</p><p class="ql-block"> 《游吟诗人》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创作的四幕歌剧,1853年在罗马首演,是威尔第中期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剧情围绕吉普赛女郎阿苏切娜的复仇展开:16世纪西班牙,伯爵鲁纳爱上贵族少女莱奥诺拉,但她心属游吟诗人曼里科。鲁纳与曼里科实为异母兄弟,多年前阿苏切娜的母亲因被鲁纳父亲诬陷烧死,她便偷走鲁纳的弟弟(即曼里科)欲报复,却误杀了自己的儿子。最终,曼里科被鲁纳逮捕,莱奥诺拉为救他服毒自尽,曼里科被处死,阿苏切娜在他死后揭露真相,鲁纳得知自己杀死亲弟弟,崩溃痛哭。</p><p class="ql-block">歌剧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人的旋律著称,是威尔第“通俗三部曲”(《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之一。</p><p class="ql-block"> ​歌剧由交响乐团现场伴奏,歌唱家们每一段精彩绝伦的演唱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歌剧院的音响效果无与伦比,剧场内座无虚席,鸦雀无声,没有任何扩音设备,也不得摄影录像。我们坐在第6层中间的位置(票价每张60英镑),就连演员三个P的弱唱和乐团非常弱的弱奏都听得清清楚楚。真是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p> <p class="ql-block">高水平的室内乐音乐会</p><p class="ql-block">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位于伦敦西敏市区骑士桥,是著名艺术地标。它于1871年开幕,为纪念阿尔伯特亲王而建。建筑由弗朗西斯·福克船长等设计,呈椭圆形状,外观为红砖砌成,具有独特的维多利亚风格。这里每年举办超350场演出,涵盖古典、流行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夏季逍遥音乐会尤为知名。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可以容纳5200余名观众,因其出色的声学效果和丰富的演出内容,吸引着世界顶尖艺术家和大量观众 。</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0日上午11点,30岁左右的法国小提琴青年家泰奥蒂姆·朗格卢瓦·德·斯瓦特(Théotime Langlois de Swarte) 。携室内乐团Le Consort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参加了BBC Proms 2025音乐会。我们提前购票现场观看了这场音乐会。音乐会演奏了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和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等作品。现场秩序井然 ,鸦雀无声,演出非常成功,观众掌声热烈。他将灵动的演奏风格与早熟的音乐智慧相结合,此次演出是他在BBC逍遥音乐节的首秀 。</p> <p class="ql-block">维瓦尔第《四季》“夏”第一乐章</p><p class="ql-block"> 法国青年小提琴家泰奥蒂姆·朗格卢瓦·德·斯瓦特(Théotime Langlois de Swarte) 携室内乐团Le Consort今天(2025年7月20日上午11点)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参加了BBC Proms 2025音乐会,这是音乐会结束后,在观众的欢呼和持续热烈的掌声中,加演的返场曲目:维瓦尔第“四季~夏”的第一乐章。正式演出时,现场几千名观众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拿出手机拍照或录像,我们也不敢拿出手机来拍摄。因为是正式演出结束后的返场加演,现场气氛热烈宽松,我才敢把这个返场曲目拍摄下来,且没有受到任何干涉。</p> <p class="ql-block">伦敦自由行 1</p><p class="ql-block">​参观格林威治天文台</p><p class="ql-block">​你去的很可能是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旧址,如今这里是一个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二战后因伦敦空气污染等原因,于1948年迁往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1990年又迁至剑桥,但原址仍保留“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名称。旧址内陈列着星盘、旧时天文望远镜、各类钟表和古老的天文仪器,主要展示与天文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同时,这里也是本初子午线所在地,是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本初子午线又称零度经线 。游客在这里横跨本初子午线,可以体验一脚踩在东半球,一脚踩在西半球的地理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每人花24英镑买票逛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其实只是“历史现场”,而不是现代天文馆, 那些老掉牙的望远镜、布满刻度的黄铜仪器,几百年前年可是天文学家们测量经度、追踪星象的宝贝呢。</p><p class="ql-block"> 站在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旧址山顶上俯瞰伦敦全景还是挺不错的,视野开阔,能够看到皇家海军学院和女王宫 ,还能看到泰晤士河蜿蜒流淌的样子,也算给这趟“简陋”之旅加了点分。</p><p class="ql-block">​视频封面是我们下地铁后在公交站向一位教授模样的先生打听怎么坐公交车去格林威治天文台,这位先生不仅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公交路线,还让我们跟他一起上车下车,并步行十分钟把我们带到了山顶上的格林威治天文台附近。</p> <p class="ql-block">伦敦自由行 2</p><p class="ql-block">​格林威治的女王宫和皇家海军学院</p><p class="ql-block"> 女王宫(Queen's House):</p><p class="ql-block">位于格林威治,是17世纪早期为詹姆斯一世的妻子安妮女王建造的宫殿,由建筑师伊尼戈·琼斯设计,是英国第一座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它曾是王室休闲居所,后一度作为海军医院的一部分,如今是国家海事博物馆的分支,展出绘画和装饰艺术藏品,以对称的建筑美学和与泰晤士河的景观呼应著称。</p><p class="ql-block"> 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紧邻女王宫,建筑前身是17世纪的皇家海军医院,由克里斯托弗·雷恩设计,为退役海军士兵提供住所和医疗。1873年改为皇家海军学院,用于培养海军军官,20世纪后逐渐转型为文化遗产地,如今以壮丽的巴洛克建筑群闻名,常作为影视取景地(如《加勒比海盗》),内部部分区域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