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MaRsD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3029149</p><p class="ql-block">图片制作:MaRsDr</p> <p class="ql-block"><b>告别阿图什,越野车驶行约一个小时,我们便抵达喀什市区。故地重游,这座阔别二十多年的古城再次映入眼帘。</b></p><p class="ql-block"><b>主要街道早已铺上了平整的沥青路,昔日街头随处可见的毛驴车、飞扬的尘土和空气中夹杂的粪臭气息,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迎接我们的是喀什地区防疫站的王站长,而更让我倍感亲切的,是张仁勇师傅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他是我童年时在喀什最熟悉的“大哥哥”。当年,我们一家随父亲来到喀什参与康苏铁路的修建,行署将我们安置在一座老宅中——那是昔日苏俄领事馆的旧址。院中除了挑水、劈柴、打扫院子的维族小工友吾普尔,负责联络与外勤事务的通信员张仁勇,便成了我们家的另一位“亲人”。</b></p><p class="ql-block"><b>那时他不过十六七岁,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从四川来到新疆的支边青年。如今,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担任喀什地区防疫站车队的副队长和汽车修理技师,早已从当年的少年,成长为这片土地上沉稳可靠的一员。</b></p><p class="ql-block"><b>在喀什休整了几日,经行署卫生处协调,我们调研组一行五人,启程前往巴楚县,开始那一段注定难忘的防疫之行。</b></p> <p class="ql-block"><b>离开喀什市区,沿314国道驱车约270公里,便抵达巴楚县三岔口镇。这里是喀什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古时为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如今连接着巴楚、莎车、和田等地,也是通往西藏的关键通道之一。</b></p><p class="ql-block"><b>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巴楚这片土地。风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吹来,裹挟着细沙与胡杨林深处的清香。夕阳斜照,金色的光芒洒在虬枝盘曲的胡杨树上,仿佛为这片古老的边疆披上一层神圣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b>那一刻,我站在三岔口的戈壁滩上,远眺尉头洲若隐若现的轮廓,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b></p><p class="ql-block"><b>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陲,更是生命与死亡、自然与文明激烈交锋的前线。</b></p> <p class="ql-block"><b>巴楚,古称“巴尔楚克”,意为“四通之地”。自古以来,它便是南疆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千百年来,驼铃声声,商旅如织,胡杨林默默守护着这片沙漠绿洲,见证着东西文明的交汇与更替。</b></p><p class="ql-block"><b>这里曾留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足迹,亦是古尉头国的故地。至今,红海景区的核心——尉头洲,依旧静静矗立,成为那段厚重历史的真实注脚。</b></p><p class="ql-block"><b>然而在我眼中,巴楚不仅是历史的回音,更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防疫记忆。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老一代防疫人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用汗水与坚守书写的一段尘封传奇。没有喧嚣,没有雕塑,却有着比传说更动人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1965年,新疆在巴楚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首次暴发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这一罕见而致命的病毒性传染病,打破了南疆大地的沉寂。</b></p><p class="ql-block"><b>自那一年起,自治区防疫站的一批先驱者——柴君杰、李文慧、刘远恒、冯崇慧、张远志、刘雄飞等人,背起简陋的采样箱,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征程。他们徒步穿越荒漠,深入人迹罕至的胡杨林区与戈壁荒原,在高温、风沙、蚊虫和缺水的恶劣环境中,开展最早的出血热自然疫源地调查。</b></p><p class="ql-block"><b>面对病毒的神秘与不可控,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以最朴素的信念和坚韧的行动,开始了对这一致命疾病的流行病学探索。</b></p><p class="ql-block"><b>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正是他们,用脚步丈量荒原,以生命守望生命,逐步揭开了这片“胡杨故乡”下潜藏的自然疫源地之谜。</b></p> <p class="ql-block"><b>正是在这批先驱者的不懈努力下,巴楚被正式确认为新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的历史疫源地。</b></p><p class="ql-block"><b>经过多年系统研究发现:家畜(如牛、羊)及野生动物(如黄羊、塔里木野兔和黑线姬鼠)是病毒的中间宿主,而主要传播媒介则是一种名为亚洲璃眼蜱的小型节肢动物。这种微小却致命的蜱虫,潜伏于胡杨林下的草丛和沙土中,伺机叮咬动物或人类,一旦感染,便可能引发严重疾病。</b></p><p class="ql-block"><b>该病的流行季节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为蜱虫最为活跃的时期。</b></p><p class="ql-block"><b>回顾历史,1965年巴楚首次报告11例病例,其中10例死亡;</b></p><p class="ql-block"><b>1966年同一区域再次出现8例,死亡6例。两年共报告19例,死亡16例,病死率高达84.2%。</b></p><p class="ql-block"><b>1966年一例典型流行事件中,对5名患者的临床观察记录显示:3人死亡,均表现为急骤高热(体温超过40℃)、皮肤及黏膜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和血压骤降。研究人员成功从患者血液及尸检器官中分离出病毒,为之后的实验室诊断与疫源地判定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自1965年至2002年间,新疆共累计报告230例,其中死亡50例,整体病死率为21.74%。</b></p><p class="ql-block"><b>其中,2001年发生最大规模的区域性流行,共报告51例,其中红海乡一地占45例,死亡3人,估算局部发病率达5%。</b></p><p class="ql-block"><b>2003年仍报告2例,死亡1例,此后未见公开报道新发病例,流行呈明显下降趋势。</b></p> <p class="ql-block"><b>我于1980年代初进入防疫系统时,那些前辈有的已年过半百,鬓染风霜,步履沉稳。然而,他们的精神却依旧如胡杨般挺拔、不屈。</b></p><p class="ql-block"><b>1983年,我随队巡访巴楚,沿着他们曾走过的足迹,从三岔口出发,经阿纳库勒,深入尉头洲湿地。在县防疫站,我们住在简陋的土房里,饮用的是带咸味的深井水,夜晚常被风沙拍打窗棂,难以成眠。</b></p><p class="ql-block"><b>但每当望见那些饱经风蚀、满身裂痕却依然屹立的胡杨,我就会想起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b></p><p class="ql-block"><b>在我心中,那一代防疫人,便是这片西域土地上的“人之胡杨”——坚韧、沉默、从不言退。</b></p> <p class="ql-block"><b>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如今的巴楚已今非昔比。</b></p><p class="ql-block"><b>昔日颠簸的沙石小路,早已被平坦的柏油公路取代;那座低矮破旧的县防疫站,也早已让位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疾控中心。县医院高楼林立,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内地援疆医疗专家一批又一批地奔赴而来,极大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与就医条件。</b></p><p class="ql-block"><b>每年秋季,巴楚胡杨文化旅游节如期而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金黄的胡杨在阳光下宛如燃烧的火焰,人们拍照、吟诗、感叹大自然的壮美与辽阔。</b></p><p class="ql-block"><b>然而,在这繁荣与热闹的背后,我仍能看到那些沉默的守护者的身影。新一代的防疫人继续穿梭于胡杨林间,监测蜱虫密度,追踪野生动物的迁徙路径。他们或许未曾听说过柴君杰、李文慧、刘远恒这些前辈的名字,但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踏在先驱们用汗水与生命铺就的路上。</b></p><p class="ql-block"><b>在胡杨林的深处,一条不曾间断的防疫之路,仍在延伸。</b></p> <p class="ql-block"><b>巴楚的胡杨,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目睹了丝绸之路的兴衰更替,见证了边疆的开发拓土,也默默凝望着人类与病毒之间那场漫长而艰难的博弈。</b></p><p class="ql-block"><b>在这片苍茫的土地上,防疫人如同胡杨一般,扎根荒漠,坚守一线,无声守护。</b></p><p class="ql-block"><b>掀开胡杨故乡的面纱,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壮美的风光,更是一代代防疫人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忠诚史诗。</b></p><p class="ql-block"><b>他们未曾留下丰碑,却将足迹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年轮中,随风沙长吟,与胡杨并立,永不低头。</b></p> <p class="ql-block"><b>当我再次站在三岔口,望着夕阳洒落在连绵起伏的胡杨林上,耳畔仿佛又响起一位老者低声哼唱的维吾尔民歌:</b></p><p class="ql-block"><b>“塔里木的风,吹过我的脸庞,</b></p><p class="ql-block"><b>胡杨的根,扎进我的心房……”</b></p><p class="ql-block"><b>是的,这里不仅是胡杨的故乡,更是奉献与坚守的故乡。而我,愿做一棵不起眼的小胡杨,扎根于这片被风沙洗礼过的土地,无声地守望,静静地生长,生生不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