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遂城镇谢坊营村委会藏有一明代正德元年所立古碑。距今519年,保存基本完好。</p><p class="ql-block">碑文正面文字前段时间已经整理。可以查看以前文章。或复制下边链接进行回顾查看。https://www.meipian.cn/5ch41l4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7208135</p> <p class="ql-block"><b><i>下边两张图片是谢坊营村修建龙王庙碑记碑阴。</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碑阴文字整理如下:</i></b></p> <p class="ql-block">本營鄉老 張囗 張友才 郭仲良 張彥通</p><p class="ql-block"><b>祝泰 劉琮 趙楫 永清左衛指揮使劉寧 管屯指揮謝鎮 後所千戶王鎮 劉俊 囗戶胡鑑 千戶郭宣 知縣張璽 縣丞郭尚文 典史鄭勉斈</b></p><p class="ql-block">郭能 郭欽 滕青 郭原 郭福 郭浩 郭興 王六 黃增 郭景洪 郭文 李昇 黃安 劉青 張䎝 張海 囗囗 朱廣 王增</p><p class="ql-block">周璽 刘恩 滕慶 滕恕 滕林 滕森 滕貴 滕全 張四 李增 郭貴 郭榮 郭通 郭雄 郭信 郭登 郭名 郭大金 郭寧 </p><p class="ql-block">郭鸾 郭仲卿 郭大來 郭仲斈 郭景益 滕高 潘通 陶友才 張偕 黃興 囗子興 李俊 李通 李玘 張成 刘囗 宋福 刘甫永 賈玉</p><p class="ql-block">張聰 張寬 張順 刘成 張能 王欽 楊名 寧山 寧雲 席原 席囗 李良 張仲良 刘江 張文 吳宗 刘玉春 張義 張敖 </p><p class="ql-block">郭曲斈 鄭浩 鄭囗 張得林 術人張順 張堇 張瑞 刘千春 刘万春 張敖 黃名 黃鐸 黃大中 袁能 高仲良 刘大川 赫全 郭大章 郭大中 </p><p class="ql-block">郭世傑 郭大銀 郭大滿 郭大敖 王得恭 李玉 李山 周宣 張中 滕木 陳㪯 王深 王洪 寧雄 李斈 李用 寧㪯 郭志賢 高山 </p><p class="ql-block">陶隆 班荣 張名 王瑾 高得 寧文 寧高 郭成 黃讓 張洪 張紀 閆廣 李賢 李才 張延秀 高恕 滕敖 囗鳴 囗名</p><p class="ql-block">陶虎 張大表 王釗 周仲良 張見 寧林 王龍 李保 李拘 李友才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结合古碑正面和碑阴文字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呢?</i></b></p><p class="ql-block">① 谢坊营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根据碑文记载,谢坊营的起源与明代军屯制度相关。其屯始于永乐二年,由朝廷下令在此“安插屯社”,目的是垦田输税、置产立基、供办军装,作为永久之业。地理位置上,它隶属于“永清左卫后所”,位于直隶保定府安肃县西十八里,最初因军事屯垦形成聚居,后逐渐发展为村落,名称“谢坊营”也与早期屯营建制相关。</p><p class="ql-block"> ② 碑阴中军政官员参与捐助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碑阴中出现的永清左卫指挥使、管屯指挥、千户等军职人员,以及知县、县丞等地方官员,参与龙王庙修建捐助,主要原因有三:</p><p class="ql-block">- 军事管辖需求:谢坊营隶属于永清左卫后所,军职官员(如指挥使、千户)作为当地军事管理者,参与修建庙宇可体现对辖区事务的重视,稳定屯营秩序。</p><p class="ql-block">-地方治理需要:地方官员(知县、县丞等)通过支持公共建筑(如神庙)建设,能强化对地方的治理,顺应民间信仰需求,维护地方稳定。</p><p class="ql-block">-民间信仰共识:龙王庙与祈雨防灾相关,关乎农业生产和屯营生存,军政官员参与捐助可凝聚民心,体现“官民协同”应对自然风险的意愿。</p><p class="ql-block">注:永清左卫是明代京卫(京营卫所)之一,隶属于后军都督府,其指挥使作为卫的最高军事长官。</p><p class="ql-block">管屯指挥是负责屯田事务的官员。成化十四年规定,每卫各选指挥一员,专管屯田马政等事。</p><p class="ql-block">后所千户是卫所制下的军事官职,为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千户所事务,统领军士,承担军事防御、治安维护等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知县、县丞、典史均为县级行政机构的官员,三者在职责和层级上有明确分工,共同协助管理一县政务,关系如下:</p><p class="ql-block"> -知县: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正七品,总揽全县政务,包括民政、司法、税收、教育等,对上级官府负责,是县级机构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县丞:为知县的副职,正八品,协助知县处理具体政务,如粮马、缉捕等,可分管部分事务,在知县缺位时可暂代其职,是知县的重要助手。</p><p class="ql-block">-典史:无品级,主要负责县城的治安、捕盗等事务,也协助处理文书收发等工作。若县丞、主簿(县级另一种佐官,有时不设)缺位,典史可暂代其职责,属于县级机构中的基层办事官员。</p><p class="ql-block">三者层级依次为知县>县丞>典史,分工上以知县为核心,县丞辅助分管,典史负责具体事务,共同构成明代县级行政的基本架构。</p> <p class="ql-block">③ 正德年间谢坊营村的主要姓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般碑阴记录的捐款人主要为本村或周边居民,从中梳理捐款人姓氏。以下是各姓氏出现的次数统计(未识别的“口”不纳入统计,复姓未出现):</p><p class="ql-block"> - 张:36次(张囗、张友才、张彥通、知縣张璽、张䎝、张海、张四、张偕、张成、张聰、张寬、张順、张能、张仲良、张文、张義、张敖、张得林、術人张順、张堇、张瑞、张敖、张中、张名、张洪、张紀、张延秀、张大彪、张见、张延秀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郭:47次(郭仲良、千户郭宣、县丞郭尚文、郭能、郭钦、郭原、郭福、郭浩、郭兴、郭景洪、郭文、郭贵、郭荣、郭通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刘/劉:15次(劉琮、永清左衛指揮使劉寧、劉俊、刘恩、刘囗、刘甫永、刘成、刘江、刘玉春、刘千春、刘万春、刘大川等,“刘”“劉”统一统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滕:13次(滕青、滕慶、滕恕、滕林、滕森、滕貴、滕全、滕高、滕木、滕敖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李:20次(李昇、李增、李俊、李通、李玘、李良、李玉、李山、李斈、李用、李贤、李才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黄/黃:9次(黃增、黃安、黃興、黃名、黃鐸、黃大中、黃讓等,“黄”“黃”统一统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王:11次(後所千戶王鎮、王六、王增、王欽、王得恭、王深、王洪、王瑾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宁/寧:8次(寧山、寧雲、寧雄、寧文、寧高等,“宁”“寧”统一统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席:2次(席原、席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杨/楊:1次(楊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吴/吳:1次(吳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郑/鄭:3次(典史鄭勉學、鄭浩、鄭囗,“郑”“鄭”统一统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1次(袁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高:7次(高仲良、高山、高得、高恕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赫:1次(赫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陶:3次(陶友才、陶隆,陶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潘:1次(潘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宋:1次(宋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贾/賈:1次(贾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周:3次(周玺、周宣、周仲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陈/陳:1次(陳㼌,“陈”“陳”统一统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班:1次(班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阎/閆:1次(阎广,“阎”“閆”统一统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赵/趙:1次(趙楫,“赵”“趙”统一统计)</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祝:1次(祝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谢:1次(管屯指揮謝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朱:1次(朱广)</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潘:1次(潘通)</p><p class="ql-block">与谢坊营村现有人口姓氏比对,可以发现居民姓氏变化不大。基本可以断定为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④ 此古碑对谢坊营村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溯源价值:明确记载了谢坊营的起源(永乐二年军屯)、隶属关系(永清左卫后所)及早期发展脉络,是研究该村建置史的直接实物证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社会文化佐证:反映了明代军屯地区的民间信仰(龙王崇拜)、官民互动(军政官员参与地方建设)及村落治理模式,为理解当时基层社会结构提供了线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传承与认同意义:碑文强调“建庙之诚永久不朽”,碑阴记录捐款人名录,既体现了前人对村落公共事务的参与,也成为后世村民追溯本地历史、增强宗族认同的重要载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