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对”试评说 ——陕西/王振权

王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千古绝对”试评说</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振权</p><p class="ql-block">出版时间:2025-08-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笔者在“楹联博览”等几个微信群里,多次见到一副作者自发及联友转发的颇为引人关注的五言对联——“孙子·老聃”联:</p><p class="ql-block">  孙子兵法典;</p><p class="ql-block">  老聃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横批为:千古绝对。</p><p class="ql-block">  联下的“注”中指出该对联作者陈飞鹏:“是湖南省郴州市人,1975年5月6日出生。此联发表在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2010年10月上半月版。”作者继而又在微信群里重发的该联下注曰:“这副名著对联文章发表在美国费城中文周报《海华都市报》2023年4月7日B版。”陈先生自称这副“名著对联”是他的“代表作”,并认为此乃“千古绝对”。这就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于是反复诵读,着意欣赏。</p><p class="ql-block">  此联出句说的是《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十三篇”,乃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被誉为“兵学圣典”。宋代刘寅将其收入《武经七书》,且列于首位。孙子,姓孙名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惠民)人。“子”,古代对有学问、有德望者的尊称,相当于“先生”。对句说的是《道德经》,亦称“道德五千言”,乃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所著,被誉为“哲学经典”。老子,姓李名耳,别名老聃,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对联介绍了中国古代广为人知、意蕴深厚的两部经典著作,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孙子兵法》和《道德经》的文化价值,颇为耐人品味。</p><p class="ql-block">  对联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然是为了展现这两部著作的深远影响,并试图通过“千古绝对”的横批来强调其经典地位。此联既然被作者称为“千古绝对”,按理说应该是严密周全、完美无缺的。但是,笔者经过反复赏读,觉得其中尚有值得商榷之处。</p><p class="ql-block">  基于对联创作的传统规则,笔者仔细推敲发现联中有两处不够规范:其一,出句中第二字“子”与第四字“法”乃相邻节奏点,同为仄声平仄失替;其二,出句第四字“法”与对句第四字“德”乃相对节奏点,同为仄声平仄失对。</p><p class="ql-block">  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讲究平仄替对、词性对品,这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千古绝对”中竟然出现了瑕疵,这就令人难以接受。为了消除弊病,归于完善,笔者经过斟酌,斗胆将陈先生的“孙子·老聃”联修改为:</p><p class="ql-block">  孙武兵书典;</p><p class="ql-block">  老聃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修改涉及两处,一是将出句中的尊称“孙子”改为姓名“孙武”,与对句中的“老聃”相对,二者皆为具体名称,较为贴切、实在;二是将出句中的“兵法”改为“兵书”,节奏点的平声“书”与仄声“武”交替,与仄声“德”相对,避免了失替与失对,使其平仄规范。这样一来,既保持了原意,又解决了平仄问题,体现了对联创作中“意”与“律”并重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以上评说及修改是否合适,欢迎联坛朋友评议。</p> <p class="ql-block"> 刊于《榆林日报》2025年6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