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三江的故事・纪实文学<br><br><div><h1><b> 陈惠仙与侗族大歌的半世纪情缘</b></h1><br> 作者:强文<br><br>火塘边的歌苗(1963-1984)<br>1963 年腊月的岑旁村,桂黔边境的寒风卷着细雪,掠过侗家吊脚楼的黑瓦,却穿不透木楼里火塘燃出的暖光。陈惠仙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雪夜,窗外飘来的侗族大歌《十二月劳动歌》,成了她来到世上的第一支摇篮曲。<br>岑旁村是富禄乡深处的高山侗族村寨,歌是这里 "以歌代言、以歌传情" 的生活方式。陈惠仙的父亲陈甫言是寨里有名的 "歌师",不仅会唱三十多套侗族大歌,还能即兴编歌。她的童年记忆,总缠着火塘的烟与歌的魂。四五岁时,她总搬个小板凳,挤在父亲脚边听他教歌。</div> <br>有次学《蝉鸣歌》,她总唱不准模仿蝉叫的高音,急得直掉眼泪。父亲不催,只是把她抱到火塘边,让她听窗外树上的蝉鸣。那天傍晚,她跟着蝉鸣练了两个时辰,终于唱出了那缕清亮的 "蝉音"。<br>12 岁那年,寨里办 "歌节",她第一次登台唱《河边歌》。穿蓝布侗衣,系绣花腰带,站在鼓楼的石板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乡亲,腿肚子直打颤。父亲在人群里朝她点头,口型比着 "别怕"。她深吸一口气,开口时,声音竟像被溪水洗过般透亮。唱到 "溪水长流绕青山,歌声不断连百年" 时,台下忽然爆发出喝彩。<br>1979 年,16 岁的陈惠仙成了寨里的 "歌师傅",教比她小的孩子唱《青蛙歌》。她学着父亲的样子,先讲歌词里的故事,再带孩子们去田埂上听青蛙 "合唱"。<br>1984年,21 岁的陈惠仙被分配到富禄乡荣阳小学当老师,因教学成绩突出1988年2月调高安小学当老师,临行前,父亲往她包里塞了本用侗文写的歌本:"到了学校,别丢了歌。歌在,根就在。 课堂里的歌田(1984-1989)<br>高安小学的孩子们对课本里的歌没精打采,却对侗歌小调格外热情。陈惠仙决定教孩子们唱侗歌,她买来硬壳本,先用侗文记下歌词,再逐句翻译成汉语,还画简笔画辅助教学。<br>1985 年春,陈惠仙听说上寨屯的覃奶门婆婆是方圆百里最懂侗族大歌的人,便去拜访。覃奶门老人让她 "听风辨音",在松树林里站了两个时辰,直到耳朵里全是风声的层次。接下来的半年,她跟着覃奶门学歌,老人教她 "歌是磨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秋分时,覃奶门把自己口传心教,教发音、唱法及侗族大歌的技艺等等, 认为你的嗓子,就算出师了。"后来向歌师覃奶号、覃培端的学习,到榕江跟张勇教授学习侗歌及侗文等;才得以传承侗族大歌的技艺及唱法。<br>学会了 "听风辨音",陈惠仙带孩子们去山里 "捡歌"。五年间,她走访了 23 个村寨,记满了 6 个歌本,收集整理了 86 首原生态侗歌。<br>1989 年秋,高安小学的操场上,响起了整齐的侗族大歌。陈惠仙站在队伍前,指挥着 40 多个孩子唱《团结歌》,孩子们的声音像刚抽条的竹,带着青涩却蓬勃的劲儿。围观的乡亲们拍着手说:"没想到在学校里,还能听见这么地道的侗歌!" 歌队如林(1989-2019)<br>1989 年 10 月,陈惠仙在高安小学组建了 "银铃少儿艺术团"。没有排练场地,就在教室后排挤着练;没有演出服,她就发动家长用蓝土布做侗衣。1990 年春节,"银铃艺术团" 第一次登台,在富禄乡的年货集上唱《踩堂歌》,孩子们的歌声让台下的乡亲们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br>2002年,她调到富禄乡中心小学,又组建了 "吉哟少儿侗歌队"。有次带歌队去三江县里比赛,伴奏带突然坏了,孩子们跟着她清唱,评委们纷纷放下笔,说:"你们的歌里有山风,有溪水,是活的。"<br>2003 年,她组建了 "和谐之音侗族大歌队",队员多是村里的中青年。有个叫覃玉娟的姑娘,丈夫不支持她唱歌,陈惠仙就去她家做工作,后来覃玉娟不仅歌越唱越好,还学会了给队员们做演出服。<br>2010 年,"和谐之音" 去南宁参加比赛,唱的《侗家恋歌》把评委听哭了。比赛结束后,她们在南宁的街头唱了一段,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br>2015 年 12 月,陈惠仙被评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从 1989 到 2019 年,30 年间,她组建了 17 支歌队,教过的学生超过几千人。 退休不褪色(2019-2025)<br>2019 年 12 月,56 岁的陈惠仙退休了。退休第三天,古宜镇江川小学的校长就找上门来,请她教孩子们唱侗歌。她成了江川小学的 "编外老师",组建了 "江川小学侗族大歌队"。有个叫杨霖浩的孩子,刚从大山里搬来,总躲在角落不说话,陈惠仙发现他听歌时眼睛会发亮,就把他拉到身边,教他唱《蝉鸣歌》。后来杨霖浩成了歌队的领唱。<br>除了学校,她还把歌教到了社区。古宜镇的易地安置社区里,很多老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陈惠仙就在社区活动室办起 "侗歌班",每周三下午开课。<br>2020 年 8 月,江川小学办 "红色传奇进校园" 暑期班,陈惠仙教孩子们唱《侗家不离共产党》。同年 10 月,中国流行民族歌手乌兰图雅来江川小学做公益培训,两人一起给孩子们上课,乌兰图雅教孩子们用现代唱法唱侗歌,陈惠仙教她唱最原始的 "蝉鸣调"。<br>2021 年 8 月,广西第八届畅享民歌比赛在南宁举行,陈惠仙带着江川小学歌队和岑旁姐妹队参赛,分别获 "民歌新蕾" 奖和 "十佳歌手" 奖。<br>2025 年 5 月,陈惠仙获评 "三江工匠"。颁奖词里写:"她用半世纪光阴,让侗族大歌从火塘边走进课堂,从村寨里飞向远方,她的歌声里,藏着一个民族的乡愁与希望。"<br>歌魂永续<br>2025 年 7 月的一个清晨,陈惠仙又去了岑旁村。下山时,她遇见一群孩子在溪边唱《小山羊》,领头的是陈宇璇 —— 她放暑假回村里探亲,正教寨里的孩子唱歌。看到陈惠仙,孩子们围上来,陈宇璇说:"陈老师,我把您教我的歌,教给他们了。"<br>这些年,她培养的 200 多个传承人,像 200 多条小溪,把侗歌带到了各地:覃妮成为东莞文化馆的音乐骨干,姚兆全在县民族中学从事音乐教育,潘裕碧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潘秀求成为上海交通设计院工程师,潘东华、覃苏、韦曼琼、姚启媛、石娜英、王瑞、赖金珍都成为音乐教师),市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林鹏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传承和发扬着侗族大歌。<br>她搜集整理的 5 本歌本和 200 多首创作歌曲,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馆长说:"这些不是普通的歌本,是侗族文化的基因库。" 可在陈惠仙看来,真正的 "基因库",是那些会唱歌的人。<br>如今的陈惠仙,头发也白了,可唱起歌来,声音里的清亮劲儿一点没减。夕阳西下时,江川小学的操场上,又响起了侗族大歌。她的手势,像当年父亲那样轻柔,又像覃奶门那样有力。孩子们的歌声穿过操场,穿过教学楼,飞向远处的群山。<br>那歌声里,有 1963 年的雪夜,有 1984 年的课堂,有 2015 年的传承证书,有 2021 年的比赛奖杯,有 2025 年的 "三江工匠" 奖牌,更有无数个未被记录的清晨与黄昏 —— 在那些时光里,一个侗族女子,用半世纪的执着,让一首古老的歌,始终活着,始终年轻。<br> 王瑞教孩子唱《小山羊》时,手势像极了当年的她;东莞文化馆的覃妮在演出中加入电子音效,却总说‘根还是陈老师教的那口蝉鸣调’。这歌声里,有火塘的暖,有溪水的清,更有一代代人把‘根’揣在怀里往前走的劲儿。<br>就像岑旁大山流出的溪水,不管流过多少岁月,始终清澈,始终向前,带着歌的魂,奔向更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