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金门

海风

<p class="ql-block">金门与厦门之间,退潮时最近距离不到两公里,这片海域曾是两岸兵戎相见的战场。建国以来,两岸直接交火便有两次,如今硝烟散去,战地观光成为金门旅游最鲜明的印记,也让人在游览中感受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可贵。</p> <p class="ql-block">翟山坑道,隐于金门古岗村翟山腹地,是冷战时期军事工程的奇迹。自1961年动工,历时五年,于1966年3月22日正式竣工。坑道由人工一凿一斧开凿而成,全长101米,宽6米,高3.5米,主体以坚硬花岗岩构筑,气势恢宏,可与擎天厅媲美。水道呈A字形,全长357米,宽11.5米,高8米,足以容纳42艘小艇停泊,是当时重要的军事运输通道。</p> <p class="ql-block">1952年1月,蒋介石题下“毋忘在莒”四字,刻于金门太武山崖之上。此语源自战国齐国以莒为基地复国的典故,寓意以台、澎、金、马为复兴基地,图谋反攻大陆。如今,游客虽未能登临太武山,却可在翟山坑道口看到这一题字的缩影。历史的回响与今日的和平游览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沉思战争的代价与和平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踏入翟山坑道,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一个幽深而神秘的世界。坑道内凉意袭人,与外界的炎热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军事工程的奇迹,更是历史的见证,让人在静谧中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沉重与肃穆。</p> <p class="ql-block">坑道深处,海水幽深,仿佛通向无尽的历史长河。坑道尽头与深不见底的海水相连,宛如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站在此地,仿佛能听见昔日战鼓雷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神秘,是一次难以忘怀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省政府对面的雄狮堡,曾是金门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如今,它已化身为海滨休闲公园的一部分,昔日的战壕与碉堡,如今成为游客休憩之地,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见证着金门从战地走向和平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金门地雷展示馆,位于勇士堡与铁汉堡之间的地下通道,是以地雷为主题的军事体验馆。这里不仅展示各式地雷与历史资料,更设有模拟地雷区,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年战场上的步步惊心。</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除了详尽的地雷展示,还设有互动体验区。游客需小心翼翼地穿越模拟地雷区,稍有不慎,便会触发“爆炸”音效,惊心动魄的体验让人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勇士堡,作为烈屿三堡之一,占地广阔,结构复杂。进入碉堡需经过一座小桥,穿越三米深的壕沟与长长的斜坡,伪装网后写着“勇士堡”三字的大门,层层关卡再现了当年前线的紧张氛围,仿佛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铁汉堡分为上下两层,地上设有炮堡、中山室与弹药库,地下则布局复杂,包括五座机枪堡、两间寝室、两间弹药库、一座五七战防炮与消防水池。地下坑道纵横交错,连接各个海防据点,游客可亲身体验当年官兵在地下的生活与战斗环境。</p> <p class="ql-block">八达楼子,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七位勇士而建。这座高耸的二层城堡式建筑,楼顶矗立着七位战士的雕像,手握枪械与手榴弹,仿佛仍在英勇作战。1933年,他们为掩护部队撤退,誓死坚守阵地,最终壮烈牺牲。后人建楼纪念,既为表彰忠烈,也为激励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两岸对峙时期,金门守军为防我军登陆,构筑了三道防线:海滩上密布反登陆锥、地雷阵,以及随时可破坏的道路。这些防御工事,至今仍可见当年备战的痕迹,也见证了那段紧张对峙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沙溪堡坐落于烈屿最西端的岬角之上,是观海赏景的绝佳之地。沿着蜿蜒的海边步道前行,尽头是一片开阔的观景区,可远眺厦门的迷人海景。海风轻拂,心随海浪起伏,仿佛置身于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1958年,我军对金门国民党军展开大规模炮击,史称“八二三炮战”。起因是国民党在美支持下不断挑衅,炮击福建沿海。8月23日,我军发起警告性炮击,击毙敌军三名中将,击伤舰船一艘。此后多次炮击,重创敌军。毛泽东亲自决策,以“单日打、双日不打”的策略,巧妙应对美国介入。至年底,我军共击沉击伤敌舰23艘,击落击伤敌机34架,毙伤敌军七千余人。这场炮战持续至1978年,1979年中美建交后,我军正式宣布停火。</p> <p class="ql-block">金门战役,是解放战争后期的重要一役。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第10兵团一部发起进攻,三千余名将士乘木帆船抢滩登岛。初期进展顺利,但因渡船被毁,后续部队无法登岛。敌军海陆空联合反扑,我军孤军奋战五十六小时,终因弹尽粮绝失利。我到访的那幢小楼,正是当年登岛部队的临时指挥部,历史的痕迹犹存。</p> <p class="ql-block">北山断崖,因1949年金门战役中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激战而闻名。九千余名将士在此壮烈牺牲,断崖之上,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北山播音墙高达三层楼,墙面布满48个巨型喇叭,曾覆盖厦门、泉州沿海25公里范围,是国民党“心理战”的前沿阵地。喇叭声穿透力极强,曾是两岸对峙时期的重要宣传工具。</p> <p class="ql-block">慈湖三角堡建于八二三炮战期间(1958年),是金门重要的海防要塞。三个端点设有瞭望哨与射击口,内部空间狭小,仅110厘米高,需弯腰通行。墙壁上仍可见当年驻守官兵留下的武器装备记录,以及“看不到、瞄不到、打不到的目标一律不打”的射击军纪,再现当年备战之严。</p> <p class="ql-block">马山播音站毗邻马山观测所,是金门战地政务时期对大陆进行“反攻心战”的重要基地。已故歌星邓丽君曾在此播音,温柔的旋律曾飘越海峡,成为那段特殊岁月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马山观测所位于金门本岛最靠近大陆的点位,距厦门角屿仅两公里余,被誉为“天下第一哨”。这里是两岸对峙时期的重要前线基地,装备大型望远镜,用于监控对岸海空动态,战略地位极为关键。</p> <p class="ql-block">马山观测所建于滨海小山丘内,采用坑道式结构,隐蔽性极强。当年,这里设有大型望远镜,用以监视对岸动态,是两岸对峙时期的重要军事设施,如今成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狮山火炮阵地,位于金门东北角五虎山区域,建于1965年,是台湾唯一以花岗岩开凿的坑道式炮阵地。内设震东坑道,全长508米,配置4座炮堡,1968年起部署4门8吋榴弹炮。2011年完成军事转民用改造,新增火炮操作表演与武器展示项目,成为金门重要的军事历史景点。</p> <p class="ql-block">据传,狮山火炮阵地的女炮兵多为从大陆嫁来的女性。她们成为战地演员,作为历史的注脚,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金门船型堡,造型独特,因形似船体而得名,位于金沙后扁湖山湾海滨。这种设计在金门极为罕见,是两岸对峙时期的重要军事据点。</p> <p class="ql-block">船型堡曾是金门东海岸的重要防御工事,内部保留“与战地共存亡”的标语,如今作为历史遗迹对外开放,游客可在此体验军事设施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我还来到太武山脚下,在两岸对峙背景下,这座山已经基本掏空,山上也有不少战地遗址,可惜在重兵把守下,我们的车上不了山。</p> <p class="ql-block">慰庐是金门县金湖镇榕园内的闽南古厝,原为明代国子监助教洪受的故居,格局为典型的一落四榉头,现存建筑保留完好。</p> <p class="ql-block">金门精忠卫队是蒋介石在台湾时期组建的贴身护卫队伍,主要成员以金门籍人士为主。慰庐正在举办相关展览。</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段历史,金门街头现在还立看不少这样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林最初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立,园区内保留乳门堡垒、高射炮、战斗机等1950年代金门炮战时期遗留的军事设施。</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纪念馆位于中山纪念林南端,为传统四合院式建筑,庄严典雅,环境清幽。纪念馆前的蒋经国铜像立于圆环假山之上,沿圆环假山南行约180公尺,即为蒋经国纪念馆,白墙红瓦,为一二进四合院平房,其内展示了蒋经国历次巡视金门之文物照片等,以及个人的言论着作,包括了他使用过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纪念林商店的饮品颇具特色。一笑而过后,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两岸必将和平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