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仇家鹄</p> <p class="ql-block"> 家中有个竹书架,以毛竹为主要支架材料,通过藤条缠绕编织工艺制成的家具,应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父母结婚时购置的。上下四层都搁满了书,因为太重,想要移动它,必须要把书卸下才行。</p> <p class="ql-block"> 上幼儿园,祖父从书架上拿给我看的第一本书是大幅绘画图书《大闹天宫》,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p> <p class="ql-block"> 六岁上小学,认识了一些字,近水楼台,我对竹书架上显要位置摆放的大部头著作产生了浓厚兴趣。</p> <p class="ql-block"> 我看字书的起点可谓不低,初次阅读厚厚的淡紫色硬壳封面、苏联作家协会副总书记西蒙诺夫著描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日日夜夜》,简直入了迷,吃饭看,躺着看,父母劝戒效果也不大。</p> <p class="ql-block"> 夜晚该休息了,可我别出心裁,躲在被褥里掀开一点被角就着微弱的灯光偷偷地翻阅,急于知晓书中精彩的章节。虽然获取的知识牢牢铭记在脑海里,但不听劝告的直接后果是,不到10岁的我早早跨进了近视眼行列一一视力急剧下降。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与自责。</p> <p class="ql-block"> 父亲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全国著名的南京金陵中学毕业,因家庭人口多,为顾于全家生计,放弃了继续求学深造,考进了民族工业先驱范旭东创办的号称“远东第一大厂”的”永利铔厂”。</p> <p class="ql-block"> 他酷爱文学戏剧,购置的1953年竖排版绘像本《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一干书籍,为我打开了另一番天地。我看了一遍不过瘾,过不多久又从头再来。碰到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或生字,我就找老师一一字典来帮忙。渐渐地古文熟练程度有了提高。</p> <p class="ql-block"> 我特意挑选封面很中意的练习簿,笔迹工整把书中的佳词妙句摘抄,且由衷地佩服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元始天尊的法力无边。看了之后,我还绘声绘色讲给同学和小伙伴听,惹得他们垂涎。</p> <p class="ql-block"> 竹书架上有叙事情节的字书几乎看了个遍,我又借了楼上下邻居苏联小说厚厚的《青春》,马卡连柯的《教育诗》以及《儒林外史》、《说唐》、《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前驱》等古今中外等一批书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p> <p class="ql-block"> 我的叔叔是建筑学泰斗“南杨北梁(思成)”之杨廷宝的学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获得过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三等奖,早年也从竹书架汲取了“营养”。他喜欢写些清新的诗篇,欣赏之余,兴趣所至,我又阅读了唐诗宋词与中外诗人的诗作,学着写一些诗。</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中学,学校图书馆为我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书籍可以借阅。《三家巷》、《苦斗》、《当乌云密布的时候》、《战鼓催春》、《六十年的变迁》……每一部都是那么传神!先睹为快,同学之间互相传阅,交流谈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后通过高校中文专业系统学习,浸淫其中,更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学以致用,单位的科研成果研制开发成功,我撰写文章分别发表在《科技日报》、《中国化工报》、《中国环境报》等报刋上,先后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单位厂家来电来函索求技术转让。成果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此额外的大小总结材料撰写,以及劳模事迹材料申报和通讯等,也刋登在一些报刋上,文学作品、摄影、摄像等共获奖100多项。</p> <p class="ql-block"> 多读多写持之以恒,拓展了知识面;浏览了诸多书籍,增加了知识的储备量。参加益智类电视节目,获得江苏卫视《夺标800》周冠军;在江苏城市频道《无敌智多星》和综艺频道《赢家天下》节目频频登台获奖。笔耕不缀,已在国家、省、市等40多家报刋和电视台发表与播映作品1000多篇。</p> <p class="ql-block"> 延续了阅读的喜好,光阴荏苒,承受滋润的竹书架在默默贡献了它的年华之后,被时兴的容积大的木制书橱所替代,里面的书籍也与日俱进充实壮大。然而我很怀念竹制书架和那些散发着书香的书籍,因为是它引领我走向了文学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