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西安古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钟楼,已经在那里屹立了600多年。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钟,声震八方,故名“钟楼”。它是我国现存钟楼形制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钟楼西边不远处就是鼓楼。它与钟楼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威然挺立在古城中心,奏响“ 晨钟暮鼓”,见证着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楼上悬挂一口铁钟得名。它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覆着深绿色的琉璃瓦,顶尖用真金铂包裹。</p> <p class="ql-block">因钟楼位于古城交通环岛中心,为保证交通顺畅和游客安全,平时钟楼的四面大门是不开的,游客必须通过地下通道才能进入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分为上下两层,由台阶上至基座的平台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四周为平台。内有楼梯可上至二层,楼上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顶上有方格彩绘藻井,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的门扇槁窗雕镂精美。每层门扇有8幅浮雕,共<span style="font-size:18px;">64个典故故事,</span>内容涵盖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展现了明清时期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十分有趣。可惜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逐个仔细欣赏。</p> <p class="ql-block">钟楼基座西北角有一口大钟,叫景云钟,因铸于唐特宗景云二年(711年)得名。景云钟造型浑厚,雕工精美,自明初修建西安钟楼后就被悬置其上。建国后为妥善保管这件国宝,景云钟被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现在的这口钟是按原样仿造的。通高245厘米,钟裙外径165厘米,重6.5吨,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看整座钟楼造型浑厚,宏伟壮观。特别是在夜晚看更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成为夜西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往西约500多米就是鼓楼,步行就可以前往。它比钟楼早建了4年。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鼓楼,是中国所存最大的鼓楼。鼓楼坐落于北院门街的南端,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楼建于基座的中心,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面阔七间,四周设有回廊。</p> <p class="ql-block">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南边有牌匾“声闻于天”。其中南匾“文武盛地”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牌匾被誉为“中国两匾”。</p> <p class="ql-block">我国自古就有“晨钟暮鼓”的成语,最早起源于佛教。寺院以晨钟唤醒修行,暮鼓结束一日功课,钟鼓声具集众参禅功能。</p><p class="ql-block">在唐代长安城实行'晨启钟,宵禁鼓'制度。开始我以为“晨钟暮鼓”,不就是晨击钟、暮击鼓吗?其实不然。</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晨钟暮鼓”,实际上是指早晨先鸣钟,后击鼓。晚上则先击鼓,后鸣钟。早晚两时所击的鼓,称作“晓鼓”与“昏鼓”,与钟一样,是作为报时之用的。如果遇到大事需要集众时,就以击鼓作为信号。</p> <p class="ql-block">来西安的人都会觉得钟楼这位置选的太好了。它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要按位置说鼓楼就不如它。好在两楼之间有钟鼓楼广场相连,鼓楼又临近回民街,人气也十分旺盛。</p><p class="ql-block">其实位于古城地理坐标中心的钟楼在历史上并不在现在的位置上,它曾经搬过一次家。它为什么要搬家呢?</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关中发生了大地震,百姓伤亡无数。当时人们不懂得地震知识,都认为是妖怪作怪,纷纷奏告地方官,要求降魔伏妖,以平地动。知府情急之中想到了迎祥观内久负盛名的道士高承之。高承之实地勘测后对知府说:“钟楼向东迁移半里,地动自然消除。上古时期,关中地区是一片海,后因‘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海水向东奔流,这才形成了关中平原。然而有一条大鳌鱼不肯东去,就凿了一条大川居住在里面。地震就是由它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知府闻之,立刻召集全城铁匠,赶制了一条百丈长的铁链,准备降鳌建楼。士兵用撅头刨开地面,大石之下果有深井,水柱夺井而出,随即见一鳌鱼头伸出井外。高承之随即用宝剑镇住鳌鱼,并命士兵用铁链将其锁住,那鱼便沉入了川底。知府又令人铸起大铁圈,紧紧将川口箍住,同时征用工匠,在钟楼原址以东重新赶修了钟楼。钟楼建好后,鳌鱼被镇压在了川底,再也不能为害一方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只是传说。而根据历史记载,迁移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明代时改建城门,有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而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也就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当朝皇帝颁发诏令,命陕西巡抚龚俄贤主持钟楼的整体拆迁至今址。</p> <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曾经是古城人的真实生活写照,现在它们虽然早已失去了报时警备作用,但作为古城的象征,钟楼和鼓楼早已镌刻在古城人的心中。白天钟鼓楼庄严肃穆,晚上灯光璀璨,金碧辉煌。仿佛是从久远的历史中向我们走来。</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钟鼓楼,不仅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还是古城最热闹的地方,由此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当夜幕降临,这里聚集了数千游客。<span style="font-size:18px;">摄影师开始寻找机位,</span>游客穿上古装拍照打卡,一天的夜经济才刚刚开始,喧嚣声一直持续到凌晨时分。这两座600多年的古建筑也与时俱进,从历史中走来,融入市场经济,显示出它巨大的经济价值。</p> <p class="ql-block">逛完钟楼再逛鼓楼,肚子也饿了,往北不远处就是西安著名的回民街。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带火了陕西美食。回民街是西安地方小吃最集中的地方,店面商铺鳞次栉比,各种各样的清真食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回民街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成为西安的一张城市美食名片。</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的日子里,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走进久远的历史之中。像是与历史十分遥远,又像是与历史擦肩而过,在历史与现实中前行。一代又一代人,沿着前辈的足迹,谱写着新的历史。我想这就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魅力所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