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八)阳关古道,穿越千年的边塞诗行

洪七公

<p class="ql-block">  离开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质公园,我们沿着215国道驶向敦煌,五百公里的戈壁苍茫无垠,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风与尘的低语。就在黄沙与天光交汇处,一处古关隘悄然浮现——那便是阳关。作为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重要一环,阳关不仅是通往西域的门户,更是无数边塞诗篇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千年边关的烽火与离愁。</p> <p class="ql-block">  穿过景区入口那座古朴的木质牌坊,仿佛一脚踏入了历史的深处。古意扑面而来,高耸的砖墙与塔楼静静伫立,土墙上斑驳的痕迹如岁月刻下的年轮,无声地诉说着阳关的沧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步入景区深处,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群映入眼帘,砖墙高耸、土墙斑驳,仿佛将人拉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烽烟四起的年代。风掠过城楼,卷起细沙,仿佛还能听见战马嘶鸣与号角回响。</p> <p class="ql-block">  途中偶遇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手持长剑,立于土墙之下,神情肃穆,恍若穿越而来。我也在一辆古旧的木质马车旁留影,古风与现实在此交汇,仿佛一瞬之间,我亦成了边塞诗中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城墙与塔楼,每一处都透着历史的余温。阳关,不只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中原与西域的交汇,也铭刻着无数征人、商旅与诗人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木制车马、仿古城楼、烽燧遗址与石碑“阳关故址”遥相呼应,构成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边关战场,感受那份苍凉与壮阔。</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可见高大的土墙与砖塔矗立,墙上的烽燧遗迹清晰可辨,风化痕迹斑驳可见,仿佛在低语昔日的烽火岁月,讲述着边关将士的忠魂与壮志。</p> <p class="ql-block">  阳光洒在黄沙之上,我们在古道上缓步穿行,或驻足拍照,或凭栏远眺。木质马车缓缓驶过,沙地小路蜿蜒向前,仿佛通向那遥远的西域,通向那诗与梦交织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 途中,我们还见到了复原的古代校场、烽燧遗址、古代车马模型,以及陈列在沙地中的木质马车、土墙遗迹,无不让人驻足凝望。阳光下,沙粒闪烁如星,风声低语如吟,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边塞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沙石铺就的小径上,远处是连绵的沙丘与蓝天白云,几辆蓝篷沙漠车静静停靠,仿佛随时准备带人穿越这片苍茫。几处凉亭与木质结构的建筑点缀其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绝佳取景地,每一帧都是一幅边塞诗画。</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开阔广场上,我驻足于“阳关故址”石碑前,遥望远方的沙丘与天际线,思绪飘远。昔日的驼铃与商队早已隐入风沙,而今,阳光洒在沙地上,几辆蓝色遮阳篷的观光车缓缓驶过,为这片沉静的土地增添了一丝现代的生气。</p> <p class="ql-block">  阳关不仅是一处遗址,更是一段凝固的时光。在这里,每一粒沙都藏着故事,每一道墙都刻着过往。我们与九洲摄影俱乐部的摄友们驻足、取景、交流,用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壮美与沧桑,也用脚步丈量着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在“阳关故址”石碑前,我们纷纷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段与历史的对话。远处的沙丘起伏延展,几株胡杨点缀其间,更添苍凉之美。我们还走进了阳关遗址博物馆,馆前的雕像与古风建筑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边关,聆听那些未曾远去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  站在“阳关烽燧”石碑旁,遥望荒漠与远山,风吹过耳畔,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们驻足良久,遥想当年戍边将士在此点火示警的场景。远处的土丘、沙地与蓝天白云交织出一幅辽阔苍凉的画卷,仿佛边塞的魂魄仍在风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阳关遗址前,望着红砖砌成的城门与高台,仿佛听见了战马嘶鸣与号角声声。一路走来,土墙遗迹、烽燧残影、古道沙石,无不诉说着这条古道曾经的繁华与沧桑。望着远处连绵的沙丘与孤寂的土丘,我仿佛读懂了王维笔下的“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深情——那是对故人的不舍,也是对远方的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