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家住所变迁 看隆城快速发展

LYZ

<p class="ql-block">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我的故乡。自1997年从尼尔基(达斡尔语,翻译成汉语,可称隆城)镇搬家到海拉尔后,曾回去过几次,最后一次是2001年。2002年搬家到北京后,二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回过故乡。</p><p class="ql-block">今年,我已年近八十,身体尚可,于是决定回莫力达瓦家乡看看,目标明确:祭奠过世多年的父母,看望亲人、同学、知青战友,还要看看曾经居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回到尼尔基镇第二天清早,在弟弟、侄女婿、侄子的陪同下 ,我和大儿子前往陵园祭奠了父母二老。我心情悲痛,慢慢地说了几句肺腑之言,竞哽咽停顿了片刻。多年没来看望二老,身为长子,深感内疚,后悔之意,难以言表。</p><p class="ql-block">吃过早饭,弟弟开车,向我们的出生地——前烏尔科村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公路平坦宽阔,很快就来到了前乌尔科(乌尔科,即金边壕)村。我家的老房子早已不在,但大体位置还是知道的。向几位村民打听后,找到了位于诺敏河支流形成的水塘旁边老房子的大概位置。</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土草房,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都已改建成了砖瓦房,红砖蓝瓦,整齐划一。只是院墙还不尽人意。</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家庭成立后,从父母家搬到工作单位尼尔基一中院内,住在校区西北角原教工食堂改建的教工宿舍。当时,这个地方是小城的西部边缘。</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成为小城十里长街的中点。住宅楼连片,并且是这一带商贸和服务业的集中地。尽管城镇发展迅速,这个地方人们仍然认为是城区与郊区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宅院,也就是我们姐妹兄弟童年和青年时期居住的地方,位于小城东南部南二道街路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土草房,七十年代改建成砖瓦房。这一区域均为平房住宅。</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一带经过逐步改造,已全部改建为楼房,多数为住宅楼,而底商则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饭店一条街。行人络绎不绝,车辆川流不息,烟火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我家的第二处住所,是位于原东门外路南的平旁。当时,路北是教育局办公室,路南有一栋职工宿舍。</p><p class="ql-block">现在,附近一带已全部改建成带有底商的住宅楼。这里有商店,有维修店,还有其他服务门店,楼前停着几辆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来到第三处住所,原尼尔基第二中学马路南。找到了具体位置,房子里却没有人。</p><p class="ql-block">由于屋后的马路改造时向北移动了,在原有房屋后面又建了一栋房,是家车辆维修服务门店,却关着门。在原有房屋前面也建了一栋房。因主人不在,无法交流,只能看看后离开了。</p><p class="ql-block">路人说,可能是维修店经营不善,也可能是等待拆迁,因为这一带的位置比较优越。</p> <p class="ql-block">第四处住所,在原旗党校东北不远处。虽然较快就找到了院子,同样是主人不在。</p><p class="ql-block">据邻居介绍,房主已住入楼房,这处平房空置一段时间了,院内野草丛生,看着心里不是滋味,难免有一种凄凉之感。如此规整的小院、院墙、正房与仓库,一应俱全。现在如此空置,着实让人叹息!</p><p class="ql-block">据说,是在等待拆迁。但愿这个期盼能早日实现,这一带的居住环境也会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将过得更加幸福如意!</p> <p class="ql-block">一周多的行程已满。虽然弟弟一家人,妻子的姐、弟两家人、老同学、老知青朋友热情接待,天天美酒佳肴,笑脸盈盈,自以为受之有愧,不胜感激。但也只能惋惜地踏上归途,下一站是扎兰屯市。</p><p class="ql-block">小汽车迅速到达扎兰屯市。正如一位晚辈调侃所言,这边大奔相送,那边高速路口相迎,够规格,真欢迎,够热情啦!</p><p class="ql-block">返回京城,抚平心情。按部就班,生活如前。亲人的炽热,老同学的真诚,深厚的知青情,深深镌刻在心中。</p><p class="ql-block">今后,在已经不算漫长的日月中,将细细地品味与享受其中的每一缕坚毅与柔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