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文关键词:电影 配曲 察史 明智</b></p> <p class="ql-block">我在上海牯岭路第二民办小学读书时,就听过敦刻尔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惊心动魄的故事,40万英法联军被德国军队围困在多佛尔海峡东侧敦刻尔克狭小海滩…</p> <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世界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敦刻尔克》电影在全国公映,影片广告恢宏气势震慑各地电影观众包括我。我一口气在上海影城240平方米弧形影幕杜比厅内连看两场,既然喜欢,是否留点文字会更有意义?当时我想到写篇影评文章。</p> <p class="ql-block">敦刻尔克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契机,此军事事件对欧洲乃至世界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没有敦刻尔克多佛尔海峽的英法联军大撤退,就没有四年后盟军诺曼底登陆反攻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今天,即使在欧洲和北美,知道了解“敦刻尔克”战役的人已经不多,尤其是年轻人。但是战争史上最大的成功撤退,才刚过去80多年啊。</p> <p class="ql-block">《敦刻尔克》电影从时间线,空间线,人物线,复杂交叉重叠但逻辑清晰。宏大的战争史诗电影基本没什么对白,全靠镜头说话,这对导演的要求非常高。时间线:①海滩一周,海峽一日和空中一小时;②空间线:陆、海、空;③人物线:敌、我作战双方的统帅、将士和广大民众。</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夫·诺兰在拍摄电影景的海、陆、空时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海峽呈深蓝色,陆地是橘黄色,天空则用了天蓝色。</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弗•诺兰是继希区柯克之后的英国著名电影大导演,同时他们两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电影大导演。</p><p class="ql-block">希区柯克导演早期导演影片有《三十九级台阶》,《辣手摧花》和《电话谋杀案》,还有《西北偏北》等悬疑电影,他是个高产的受人欢迎敬仰的导演。</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著名电影有《盗梦空间》,《信条》和《记忆碎片》,还有《星际穿越》、《蝙蝠侠》等电影。</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看过国内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和《鸡毛信》,还有《南征北战》,《奇袭》等电影。改革开放后看过的国外影片《山本五十六》,《拯救大兵瑞恩》和《决战中途岛》,《血战钢锯岭》和《战狼》等战争影片。积累些心得。</p><p class="ql-block">但是,电影情节拍得如此慑人心魄,画面不是拍的血肉横飞,对白也不是精彩纷呈的战争片,非《敦刻尔克》电影莫属。电影在全世界公开放映第一个月,就拿下了47个国家的票房冠军,在我国票房收入仅次于《战狼2》。</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夫·诺兰为确保影片真实性,聘请1500名强大演员阵容,并采用先进IMAX高分辨率宽镜头摄影机拍摄,观看电影的人们始终被"压迫、压抑到窒息程度。"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命悬一线,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围绕焦点是生存、还是死亡?敌人无处不在,敌人大兵压境,水下、山上和天空,英法联军则无处可逃。40万联军背后是海浪滔天、茫茫无尽的多佛尔海峽,40万将士们近乎绝望的茫然和等待…</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弗•诺兰和汉斯•季默。这两个英国佬和德国佬是老搭挡他们在一起总是眉开眼笑。</p> <p class="ql-block">汉斯•季黙电影音乐成就雄健风头大有盖过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势,他是“站在电影导演背后的男人。”汉斯•季诺配曲的电影有《007》《埃及王子》《功夫熊猫》《盗梦空间》《加勒比海盗》等;美国十大名片《勇闯夺命岛》《杀死比尔》《黑鹰坠落》《碟中谍》等,均是出自汉斯•季默之手。他擅长将绚丽多彩电子乐器与气势磅礴管弦乐器统一,努力契合电影主题。</p> <p class="ql-block">每部好的电影都有一首好的配曲。像电影战争片《地道战》配曲,"地道战、咳,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电影《红色娘子军》的配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配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李双江优美演唱,今天听起来,仍然会觉得亲切耳熟。</p><p class="ql-block">英国电影《简爱》配曲;法国电影《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配曲。电影爱好者都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夫·诺兰电影镜头拍出的是“担心、恐惧、麻木、茫然;阴森、恐怖、挣扎、逃亡…”绝望幽灵般的感官刺激;汉斯·季诺创作的电影配曲则加剧、百分之百加强这负面的无比残忍的场面效果。7分钟13秒配乐有近3分钟嘀嗒嘀嗒读秒声,中间还隔着阵阵爆炸声乐,听了更加使人压迫、压抑,以至有窒息之感…</p> <p class="ql-block">德国军队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横扫大半个欧洲,至今我不明白阿道夫·希特勒为什么没有能够摧枯拉朽,一举将英法联军歼灭在敦刻尔克海滩上?传说中当年德国空军司令和装甲部队司令两人之间有什么过节?具体不详。</p><p class="ql-block">英法联军撤退这一周当地的气候相当恶劣,但是一周后,英法联军主力部队却成功地撤退了,这些英国和法国的年轻军人成为四年以后诺曼底登陆的生力军。</p><p class="ql-block">诺曼底登陆使盟军成功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如果没有敦刻尔克撤退,那来诺曼底的反攻。</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夫·诺兰拍摄的《敦刻尔克》影片忠实地反映历史,不过不是抽象的历史或者是将历史空洞化。但在电影商业和艺术创造,影片更倾向艺术和人性。</p><p class="ql-block">本文重点不回顾历史。深究这段战争历史,将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及国情和民情甚至是档案解密等。我区区千把字的影评不足以担当此任。</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亲自批准军方的“发电机计划,”即1940年5月26日开始实施从敦刻尔克撤退英法联军。丘吉尔当时估计能撤退2万人,英国海军司令估计稍为乐观3万人,最后撤退33.8万人,40万的英法联军的营救率达到85%。英国政府征用大量民船,包括游船,客轮,游艇,救生艇等800多艘,人民成为英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英国老百姓在挽救了英法联军后坦白说,"军队可以逃走,我们住在这里逃不走。"所有这一切,今天仍然是值得称道的伟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敦刻尔克》影片的背后主角无疑是德国阿道夫·希特勒总统和英国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此时的戴高乐正任法国第四装甲师师长,在阿布维尔阻击德国装甲部队进攻。此举曾获得英国温斯顿·丘吉尔首相的赞赏,戴高乐在不久后才成为法国最高领导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国在取得敦刻克战役撤退的胜利以后,英国温斯顿·丘吉尔首相宣布:“我们将战斗到底”,号召政府、军队和民众齐心合力,奋起反抗,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正是因为以温斯顿·丘吉尔首相为首的英国政府,不抛弃,不放弃,征用大量的民船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861艘)。人民成为保卫英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说正是英国老百姓最终挽救了英法联军。</p> <p class="ql-block">电影《敦刻尔克》冷峻洗练、扣人心弦。在真实残酷的血淋淋的画面中,将人物的人性、人的求生本能表露无遗。影片处处闪烁着人道主义温暖和光辉。</p><p class="ql-block">绥靖,姑息养奸者终将要尝到恶果;敦刻尔克战役四万多名法军殿后,结果全部被德军俘虏,这是法国贝当政府为其建造“马其诺防线”神话破灭付出的惨痛代价。</p><p class="ql-block">正义,顽强自救终将赢来胜利的曙光。1944年6月6日盟军“霸王行动”开始实施,300多万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历史铭记。</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影片《敦刻尔克》处处体现出对人性本能尊重和对人类崇高品质讴歌。当《战狼2》中主角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敦刻尔克》却在极少人物对白中诘问,“上年纪的人发动战争,却让年轻人送死”。安静的拷问人性,为什么让年轻死?为什么非得要战争?</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夫·诺兰从小听着敦刻尔克撤退的故事长大,他的祖父曾经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在二战中牺牲,“这就是我想拍这部电影的原因”诺兰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敦刻尔克》电影获奥斯卡奖八项提名,最终获三项奖。</p><p class="ql-block">影片开头结尾都很简单“home…回家,活着回家”。</p> <p class="ql-block">备注:</p> <p class="ql-block">汉斯•季默电影配曲非常棒。</p><p class="ql-block">如果100名读者中有5名去爱奇艺寻找《敦刻尔克》电影看看、拿(End TitIes Dunkirk)7分13秒配曲听听,你将感到十分满意。你定会更清晣地理解《敦刻尔克》分分秒秒,对克里斯托夫·诺兰和汉斯·季默有新的认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