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朽的暗示来自童年时期”。</p><p class="ql-block">读陈浩志的散文,常常让我想起199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大诗人希尼的这句名言。“童年的记忆”,对于关注乡土的作家而言,尤其重要。陈浩志生长在福安穆阳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长长的溪水,和一片片的桃树林。如果是春天,那一朵朵的桃花开了,那该是怎样美丽的景致呵,大概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早慧而敏感的陈浩志,就在这一块清丽的山水中,被清亮亮的绿溪水所滋润,被明艳的桃花所点染。从小就熏陶出爱美的灵魂,和美的感觉。作为一个作家,他最初的才华,就表现在把他童年所感觉中的美,都收藏在他的“童年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当陈浩志拿起笔,乡土的美、自然的美,和女性的美,就成为其散文的主题和题材。那种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就成为他早期最顺手的文体。比如,作为散文集书名的《流淌在我心中的月亮河》,就是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但陈浩志的独特才华,还不在于仅仅会写抒情的美文。而在于他对乡土感觉的独特,而且能用特殊的句式和文字,精细而生动地传达出来。比如,在《关于土的回忆》中,他竟能将幼童时初次见到土的感觉,写出来:</p><p class="ql-block">“会走路了,扶门框走出了家。天是那么高,蓝蓝的;地是那么阔,黄黄的。够不着天,便俯伏在地上抓起一把泥土,喀喀笑着往前扔去,风让泥粉回头裹住小小的我,这是土第一次亲抚。前面有一洼水,浑浑的黄,小脚 毫不犹豫地往里踩去,凉凉滑滑的感觉拓开母亲怀抱温暖的单调,兴奋地踩动双脚……”</p><p class="ql-block">以短句,传达出幼童的单纯感觉;但光用短句,又过于单调,所以又加入回忆性叙述的长句。反之,光有回忆性的叙述长句,幼童的感觉,又无法传达。短句与长句的相调和,才有以上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著名的散文家郭风,曾提出“开放五官”。其实就是强调散文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感觉。他的那些影响很大的散文诗,就是范例。这种对作家独特感觉的重视和强调,其实就是引进是现代诗的写法。“淡化情感,强化感觉”,是现代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所谓“淡化情感”,就是说不要直接抒情,以避免滥情和感伤。而“强化感觉”的目的,其实仍然是抒情,只不过是借助独特的感觉而抒情。抒情散文美则美矣,但也容易滑向词藻过于雕琢和华美之弊。而作家的独特感觉,却能避免语言的这种外加的油彩,给文字以独特而新鲜的生命感。换言之,陈浩志走的是一条“诗化”散文的艺术道路。这其中依然有杨朔散文的影响,但这种“淡化情感,强化感觉”的诗化写法,确实是高难度的创造。也是这本散文集,最有艺术价值的内涵。</p><p class="ql-block">但要用散文的文字精确而生动地传达出这种独特的感觉,谈何容易?但陈浩志认准了这条道,就要走到黑。于是,在艰难的探索中,他沉下心来,像个灵巧的玉匠,静静地精雕细琢。慢慢地他的文字有了灵性,有了独特的感觉。于是,他不仅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一般的写家。比如,发表在《散文》杂志上,曾受到广泛好评的《故园二题》(这次收入散文集,作者又加了《黎明的感觉》。)写得是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本不足为奇。奇的是陈浩志用带着泥土气息的口语,写出乡村的独特的韵味:</p><p class="ql-block">“走过傍晚,村庄便宁静了。这是喧闹的宁静,有青蛙歌唱蟋蟀雅呜还有繁星眨动庄稼生长的声响。其实,夏日的乡村从傍晚醒来一直没有沉睡,男人的鼾声女人的呢喃孩子的梦呓沿着那条窄窄的村道走进夜的深处。”</p><p class="ql-block">这一段写村庄夜晚,内容上并无独特之处;但写法很是新奇:从短句开始,写傍晚降临;接下来,句式是一句长似一句,很巧妙地传达出人从入睡前到沉睡后,呼吸越来越放慢的节奏感。这种内在的旋律和节奏感,是诗的音乐语言才具有的。读了这段文字,我的呼吸也放慢了,竟出现了淡淡的睡意……</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文字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样的写法,其实就是散文诗了。比如,《感觉古瀛洲》。最让我心服的是:那次到古瀛洲文艺采风,我和陈浩志是一路同行。我们一起在一座古戏台里转悠,习惯理性思维的我,觉得这破败的旧戏台,没什么看头,很快就走出来。但陈浩志却一直在里面流连忘返,兴趣 然。我催了他几次。出乎意料的是,他后来写出了《古戏台流动的线条》,令我赞赏更令我感叹。也让我略略窥擦到作家艺术创造过程中,观察与想象与文字之间无法言传的奥秘。</p><p class="ql-block">“青苔用苍绿的触角 过潮湿的地面,也 上台柱的青石磴。粗大的台柱撑起的不再是昔日的金彩辉煌,厚重的戏台板依旧,却让岁月的线条刻划出流动的斑纹。两厢的石灰 上,明清时期的古画还没退去那靛青的浓重,三国故事中的人物依然弯弓舞剑,但都斑驳得仿佛笼罩在时空的浓雾中。</p><p class="ql-block">听不见锣鼓的喧响琴瑟的委婉,看不到花旦拂袖的温存武生跨马疾驶的亮相;但后台墙壁上写于清朝和民国年间的戏班子和戏折子名号,密密麻麻无序铺展,却象无数攒动于戏台前的人头,从岁月的邈茫中走来。</p><p class="ql-block">读了这篇散文诗,很奇怪的是,那个早已被我忘却的古戏台,却又在我想象中复活了:带着它那曾经辉煌的喧哗和已经烟消云散的故事。这样的文字,是有生命的,那长长的句式,凝聚着厚重的野史和沧桑感。我以为,这是陈浩志写得最精彩的文字!没有一个字是多余,没有一个字没有来历!没有一个字让人感到不和谐。这种精细的感觉和精致的表现力,不是一般作家所能达到的!陈浩志所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这些精短的散文,让我想起“宁要仙桃一颗,不要烂菜一筐”。</p><p class="ql-block">如果仅仅从以上所引的文字,看陈浩志散文的风格,会觉得他的美学风格偏重于阴柔美。但你读完这本散文集中的其它佳作,会改变这种印象。编一本集子,既是作者艺术成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对作者才华的一种公开的检验:数十篇散文的集体“公示”,仅仅是数量的重复;还是艺术多元的呈现?单篇发表,可以藏拙,因为艺术上的重复,难以觉察 ;而编成集子,明眼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相同的面孔。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本散文集,展示了陈浩志在在散文艺术的多维度的探索。</p><p class="ql-block">比如,《荒原上的红头蝇》。一反陈浩志散文中常见的纤细而精巧的文字,有一种淩厉跳荡的文气,内含热烈的血性。以第一人称“我”的想象,叙述不曾谋面的小姑姑惨烈的死亡。虽然写得也是故乡的家事,但美丽的绿溪和桃花林消失了,呈现在读者面前是祖父家后门的一片广阔的荒原:</p><p class="ql-block">“过了秋,甘蔗林的繁茂消失 尽,这里便成了荒原。密匝匝的甘蔗头渐成黑色,未扒尽的蔗头变黄,与枯草纠缠,一阵风过,满目萧条。如果夜里有月亮,更显凄清,从溪边森林那边常会传来各种怪叫,人说那里狐妖。”</p><p class="ql-block">陈浩志散文中罕见有这样暗含杀气的不美文字,而恰恰是这样种不美的文字所构成的“荒原”情境,才能表现小姑姑被乡村愚昧所误杀的悲怆。因为有了罕见的“荒原”,我们才觉得它的出现,非常重要,它丰富了原本只有绿溪和桃花林的乡土。从艺术手法来说,能把一个听来的故事,通过想象,写得这样诡异而凄怆,让我感到陈浩志才华的多样性。或者说,他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散文艺术领域。“荒原”的粗砾、怪异和神秘,是对柔美风格的一种重要补充。</p><p class="ql-block">陈浩志的乡土散文,多写故乡的风景,自然是属于南方的柔美,好像其家乡出产的水蜜桃,甜而多汁。从《白杨树的眼睛白杨树的花》中,可以看出陈浩志也意识到这种局限,正在努力地突破。此文一开篇,就从飞机上俯视的广角,写出黄土高原的辽阔和雄浑,和白杨树 拔和苍劲。接着笔锋一转,写单位里一个来自北方的女孩,她谈起白杨树上有许多的眼睛。但作者曾经近距离地观察过白杨树,并没有看见过白杨树的眼睛。于是,好奇的作者为了解开白杨树眼睛之迷,再次踏上黄土高原。旅途中又听说白杨树上有花?最后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白杨树的眼睛和白杨树的花:“原来白杨树叶的背面是银灰色的,高原风吹动树叶,阳光让白杨树叶闪烁起来,便象绽开一嘟噜一嘟噜白色的花。”行文一波三折,在变化和悬念中,写出了南方人与北方人在审美观上的分岐和差异,以及南方人是认识北方美的困难和曲折。从整体而言,此篇文字简洁明朗,格局疏密有度,有一种北方秋空的爽快。</p><p class="ql-block">审美领域的开拓,也是多种多样的:题材的变化,是一种;手法的更新,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又是一种。同样的题材会因不同的视角而产生新意。比如,同样是写“童年的记忆”中的乡土,《村子里的戏迷》,却是从一个喜剧的新角度,写出故乡戏迷们的各种各样的幽默和谑趣。这篇散文,吸呐了小说的写实手法,以细节描写取胜。这种散发着乡土气的幽默,对于陈浩志散文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因子。同时也表明,阅历加深,智性也成为他观世的慧眼。回首往事,就有了新的感悟。其实,幽默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自然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读陈浩志的散文,有笑声从我的心头荡起,虽然这种笑声是带着苦涩,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由此可此看出作者精神世界深处的隐秘变化。</p><p class="ql-block">《清明雨》是后期的代表作。写清明,写清明节,是中国散文中常见的题材。但很少看到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来写中国人特有的代代相传的父子情,点醒中国“孝”文化特有的的内涵。但它又不是说理文,而是一篇以细节见长的乡土散文。说得都是作者铭心刻骨的亲情。写出三代父子的深情,把清明节所蕴藏的孝文化,巧妙而鲜明地传达出来。也是人到中年的作者,对生死的一种感悟,有一种厚重之感。其视角的新颖和文化的底蕴,是陈浩志散文中一个新的艺术高度。</p><p class="ql-block">与陈浩志相识久矣,很少看见他张狂之态,虽然他也是一个成功人士。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长期以来,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和沉稳,加上产量不多,给外人的印象似乎是用力不专不够。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他在孤寂沉默中,对自己越发苛求,对艺术更加求精。从抒情散文到艺术散文,他所付出的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陈浩志少年时曾当 匠和木匠。在我的印象中,他对艺术的虔诚,始终保持着乡村手艺人的传统美德:灵巧而诚实,勤劳而专心。</p><p class="ql-block">散文易写难工,艺术在质不在量。明智的读者,当会珍惜作者劳作的艰辛,更会欣赏作者艺术之果的甜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浩志散文集《流淌在我心中的月亮河》,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2025年再版,收入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海岸线”美文典藏丛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