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岭

青山楼主

<p class="ql-block">小镇上的人很质朴,也很直率,别的不说,单说地名吧,他们把挑水经过的小弄子,叫水弄子,把泛沙子的水井,叫沙子井,把湘乡人买下的坟山,叫湘乡山;但也有例外,譬如把紧挨水弄子的小山岭,叫盘古岭。小镇上的人把这不到一箭之高的小山岭叫盘古岭,让人百思不解。  </p><p class="ql-block">云斋教授知识渊博,学贯古今,近年又在钻研天文地理,说起地名学来,滔滔不绝,并能从中探究出一方的民俗、民风。对于盘古岭,云斋教授也有自己的解释。他说:你看,从历史上看,盘古岭是座坟山,大凡坟山是最讲究风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兴许葬在这坟山中的祖先有了灵气,保佑后代出个开天辟地的人物来,这未尝不是小镇人祖先的心愿。其次,上世纪50年代,小镇上的最高学府———县第五中学建在盘古岭。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兴许这盘古岭上的学校将来保不准培养出个开天辟地的人物来,这未尝不是小镇居民的心愿。  </p><p class="ql-block">有一点可以肯定:直至解放前,这坟山大约灵气不足,小镇上并未出现宿儒所期待的人物来,甚至连州府官吏都没有。解放后,县政府决定在盘古岭上修学校。要动祖坟,小镇上的人并无异议,更未像其他地方那样发生阻工甚至械斗的事件,而是踊跃地参加义务劳动。这足以见小镇上的人对盘古岭上的风水失去了信心,转向新的希望了。</p><p class="ql-block">  盘古岭确乎有了新气象。清晨,清脆的起床钟声敲响,继而高音喇叭里播放出雄壮、嘹亮的歌曲,接着便是做早操的阵阵哨声。不住校的学生早早爬上盘古岭,走进教室。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小镇上空。入夜,灯火通明,那是学生们在悄无声息地自习。老师们呢,衣着整洁,从盘古岭下来,走到石板街上,个个才学满腹。  </p><p class="ql-block">若是3月,叶绿花开,暖风飘香,西边的山峦有一抹淡红的云彩。在盘古岭及周围山坡的小路上、树丛下、土坎旁,随处可见有老师和学生或散步、或谈心、或看书。你还能看见一些漂亮女生,三三两两的,摘束野花在手上握着,时不时地把花放在脸颊上。男生呢,有的或躺在山坡草地上翻书,有的或三五成群站在山顶指点江山……盘古岭是诗、是画、是梦。  </p><p class="ql-block">盘古岭上的学生历来是小镇居民生活中重要的话题和希望。“文革”前,不少学生考上县、市,甚至省重点中学,令大家至今还念念不忘。“文革”后,更有不少学生考上大学。每年的8月,高考一发榜,小镇就沸腾起来。某某的崽女考上大学啦,“是重点大学呢!”小镇上有人这样奔走相告。于是有的家里开始放鞭炮,开始杀猪;于是亲友、街坊前来庆贺;于是电影队也被请来放电影。  </p><p class="ql-block">然而几年前我却听说:盘古岭上的学校生源不足,现在的学风不如从前,学生小小年纪都出去打工挣钱。好的老师呢,又不想留在小镇里,都往县城跑。前年7月,我到县里出差,晚餐时坐在我身边的是县教育局一位副局长。他向我证实五中生源严重不足的事实。主要原因却是近年来高考成绩不很理想,所以学生不愿去,家长也不愿送。想起盘古岭昔日的辉煌,我唏嘘不已。这位副局长说:“学校仍将保留,跟镇上中学合并,一所学校两块牌子。大家总会努力的。”  </p><p class="ql-block">盘古岭上的学校并未倒闭,仍有莘莘学子在孜孜不倦地求学。这实在值得庆幸!望子成龙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心愿,自然也是小镇上每个父母的心愿。这也无可厚非。我想,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只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勤奋、好学、自信、自强,总是会有希望的,终是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p><p class="ql-block"> 作者:禹坤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