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甘南大环线(四)

清风雅韵

<p class="ql-block">  15号:红途漫漫,意外亦是寻常。晨光轻抚迭山的轮廓,我们已伫立于腊子口红军长征纪念馆的广场之上。山风仍携着夜的清寒,纪念馆那抹红色的檐角在晨曦中格外醒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站在这一方红色热土,耳边仿佛回响起当年枪炮的轰鸣与冲锋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  步入馆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实物,将时光拉回1935年的秋天。腊子口天险曾是红军北上的最大阻碍,狭窄的隘口、陡峭的岩壁,至今仍令人心生敬畏。那些关于红军勇士攀岩壁、踩肩冲锋的传说,让展厅的空气都凝重了几分。每一块展板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不屈的信仰。我们在光影与文字中,试图触摸那段滚烫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阳光已洒满山路。原计划今日探访“小独库公路”,以弥补昨日的遗憾。那条隐于山谷的公路,据说是林海与草甸交织的秘境。我们循着导航驶向山深处,却在岔路口被拦下——前方因修路封闭。同行伙伴略显失落,毕竟这条“补走的路”是我们昨日特意调整行程的目标。但转念一想,旅途本就充满未知,正如红军长征,何曾一帆风顺?或许封路是提醒我们:有些错过,是为了遇见更值得的风景。我们在观景台稍作停留,远山云雾缭绕,竟也是一幅天然画卷,心绪随之释然。</p> <p class="ql-block">  午后改道,前往俄界会议旧址。山路蜿蜒,植被由林转草,天空愈发辽阔。俄界静卧于一片开阔河谷,几座藏式木屋静静伫立,门前青稞挂穗,一派宁静祥和。难以想象,1935年9月,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党中央召开了决定红军命运的俄界会议。</p> <p class="ql-block">  走进会议旧址,一间简陋木屋,几条长凳,一张木桌,便是那场历史性会议的见证。正是在这里,党中央明确了继续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向,为红军指明了前行之路。屋角的火塘早已熄灭,却仿佛仍能看见当年领导人围坐彻夜长谈的身影。屋外经幡在风中轻扬,与“俄界会议旧址”的石碑相映成辉,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厚重而深远。</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们驱车前往若尔盖。窗外,草原如绿毯铺展,被余晖染成金色,牦牛与羊群点缀其间,宛若黑白珍珠洒落大地。若尔盖的夜来得早,抵达住地时,路灯已悄然亮起。</p> <p class="ql-block">  回望今日,有对革命历史的深切缅怀,有对错过风景的短暂遗憾,更有对旅途意外的坦然接纳。正如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跋涉的红军将士,无论前路如何,他们始终坚定信仰,勇往直前。而我们的旅程,也在一次次走停之间,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共鸣,愈发有了深意。</p> <p class="ql-block">  若尔盖的夜静得出奇,唯有窗外风声偶尔掠过。明天,又将是新的征途,新的故事,等待我们继续书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