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咱在三原那几年——王俊莲

军垦老兵

<p class="ql-block"> 此文巳被美篇平台推荐</p> <p class="ql-block">三原,山西老家人灾难时期去陕西避难的落脚点,也是从这里走向人生的出发地,并由此走向人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在花纱布公司三原分公司当经理时的三哥。照片摄于1949年春三原解放时。三哥1980年在西安离休,1982年于三原病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七月十九日王俊莲逝世半年祭祀日,开始筹划《咱在三原那几年》的写作。。</p> <p class="ql-block">此文是我委托你们的父亲。为我编写的,专题写給我的四个儿女,因为种种历史性和社会性原因。没有淮备回答儿女提问。</p><p class="ql-block">没必要永久对自己的儿女保密的事,就对他们说说,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 —— 王俊莲</p><p class="ql-block">1950年,1952年,这两年是决定你们母亲生死攸关,前途命运的两年。许多重大转折她在没有人商量情况下把握的很好,充分彰显了她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你们母亲的自述;</p> <p class="ql-block">我是1950年秋在那桂花盛开的时候来到三原,找在三原的三哥寻个临时性工作,三哥把我安排在中纺公司棉花打包厂缝棉花包。</p> <p class="ql-block">缝棉花包是临时工,按你完成的工作量计发工资一日一结。工厂没有食堂只供应茶水,一大旱不吃早餐,尽早上班,买上几个饼子,饿了吃。晚上回三哥家休息。这个时候正逢搞政治运动,三哥也没有回家的“自由”,三嫂有病,我自己总得想办法找个出路。</p><p class="ql-block">一天,路过东关门洞,看到了有个名叫仪祉农校的招生广告,在永乐店,只一站路,我即于第二天,自己沿铁路走了去报名应考,并被当场口试录取(女生优先)。据后来了解,是为了应对当前急需的农村干部短缺问题,招生数量较大。</p><p class="ql-block">这下好了,我很快去三原街道办事处开了居民介绍信入学。</p> 陕西省仪祉农校旧址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成立于1941年,由李仪祉的族妹李翥仪于1939年创办,校址位于泾阳县三渠镇杨梧村泾惠渠畔。该校以培养农业技术及水利人才为宗旨,开设农科、水利科等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p><p class="ql-block">1950年概况</p><p class="ql-block"> 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北仪祉农业学校‌,并开设三个专业九个班,包括农田水利科四个班、农艺科三个班、普通科两个班,学生总数约266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副教授5人、讲师及农艺师等44人。</p> <p class="ql-block">我很快入学后入农业科,学普通农业,对课程很感兴趣,竟然接触到了什么细胞学,好不新鲜。学习更加努力。早晨起床出早操,也就是绕场地跑圈子。食堂伙食全免费,能吃到蔬菜,还有肉。在三原打包时脸上两个颊部溃烂的溃烂面也渐渐消失了。其实面部那个溃疡完全是营养问题。彼时只是凃点紅药水,全没有用。由于自己刻苦努力期末考试成绩优良,还受到了学校表彰。</p><p class="ql-block">放寒假后我回到了三原,帮三嫂料理家务,洗洗刷刷,縫缝补补。待到亓学后返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从三原到永乐店只一站路,火车票也就几毛钱,我缝棉花包时也积鑽些了钱,没有必要和火车赛跑。</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从三原去学校,老觉着后面有个人紧跟我,我就加怏了步伐,结果我竟走过了永杀店超过学校,天也怏黑了,没办法只好就近走进一个村子,找到了农会,由村干部领我去了一家农户,招乎我饭,睡觉。这里的农民太好了。天亮离别时进行了道谢。</p> <p class="ql-block">  1952年三月你们的父亲所部給仪祉农校来函,准我持介绍来随军入疆,我办好介绍到西安,三月八日出发进军新疆。被我自己“忽略”了的一件事,就是没有把介绍信(档案袋)交出去,你爸也没想到,糊里糊涂到酒泉。整裝,发每天5000元(0.5元)补贴,均按一个战士待遇。</p><p class="ql-block"> 谁料这一错都是我的“个人打算”造成的,总想去了新疆再上学,交了介绍信就上不成学了,造成了军装都穿上了,但却没有填写军人登记表,以致没有军籍的结果,遗憾终身。</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真不懂得农校給我的介绍信,其实就是档案袋,那个年代要是没有了档案,这个人就傢现在没有“身份证”一样。</p><p class="ql-block">话再说回来,当时军务繁忙而零乱,一个空档案袋子没有军人登记表,一般懂事并好心的办事员都会给填一张就是了。事后得知此人也年青,后来在学校担任过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不过,辛辛苦苦三十年,最后总算为屯垦戍边做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还有两个小插曲:</p><p class="ql-block">一是我最初来西安,经人介绍先去了一个高干休养所门诊部卫护训练班,专门训练卫生员和护士,似乎是为某部队训练预备人员,除了上生理解割和战地救护技术外,主要是为抗美援朝前线制作急救包。不几天就传说要接受朝鮮战场上下来的伤员,去东北或出国救治或接纹伤员了了。并要填表,发军装。很快我就提出了想回家的请求,人家领导人也当即同意了。我才去了三原。</p><p class="ql-block">二是我在棉花打包厂打工时曾去当时在三原招募农村工作干部的一个工作队,听了两次课不合适咱这样家庭出身的人,也就算了。</p> 一九五二年酒泉兵站旧址 <p class="ql-block">编后记:本文作者秉承你们母亲生前一贯意愿,编写此文,填补了我在《往事悠悠》和在美篇相关作品中关于在三原那一年多活动的空白,了却了一桩心愿,对于你们的母亲在心灵上的一剂安慰,不由得仰天长叹:俊莲,老伴儿,我的终生战友,安息吧!</p> <p class="ql-block"> 一个再接不通,也忘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电话1582903826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