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中华全家福(上)

童言无忌

<p class="ql-block">  在钱塘江的源头,有一处令人惊叹的根雕艺术殿堂——开化根宫佛国,这里汇聚了无数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而其中的五十六个民族根雕,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艺术园林内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p> <p class="ql-block">  “ <b>五十六个民族的根雕——各有其美”,</b>作品依次陈列,每一件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故事。根雕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将树根的自然形态与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巧妙结合,使得这些根雕作品既保留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驻足于这些根雕前,我仿佛能听见不同民族的歌声在耳畔交织,看见不同民族的舞蹈在眼前翩跹。我与五十六个民族的根雕结缘,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我把五十六个民族根雕按拼音字母排序如下:</p> <p class="ql-block">  1. <b>阿昌族——</b>主要聚居在云南的青山绿水间。他们的服饰精美绝伦,别具一格。男子们身着简洁而干练的对襟上衣,搭配深色长裤,腰间系着精致的彩带,尽显英武之气。女子的服饰更是五彩斑斓,色彩鲜艳的筒裙上,绣着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b>阿昌族的织锦——巧夺天工</b>”,,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阿昌族的聪慧与灵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 <b>白族——</b>民居飞檐翘角,照壁上凸花青砖堆叠的立体图腾,盐商刻在箭筒的密语,犹如“<b>叫花子背米——自讨的</b>”,如今成了破译茶马古道的密码。街头巷尾,白族姑娘们头顶的银冠叮咚作响,十八溪雪水凝成的银蝶在“风花雪月”间振翅。那少年郎的藏青兜肚鼓荡山风,绑腿间缠绕的蓝布条,恰似横断山脉褶皱编织的文化经纬。</p> <p class="ql-block">  3. <b>保安族 ——</b>在黄河上游的岸畔,他们世代居住的的房屋,多是土木结构,古朴而坚实,向每个到访者诉说岁月的沧桑与积淀。村落里男子的白色号帽和黑色坎肩,女子色彩鲜艳的“夹夹”,都是民族文化的鲜明标识。保安族的能工巧匠辈出,他们制作出“<b>保安族的腰刀——名不虚传</b>”,那腰刀,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刀刃锋利,刀柄装饰精美,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是保安族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4. <b>布朗族 ——</b>他们的服饰,是用深山里的植物染料染成的,每一种颜色都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男人的筒帕上,绣着狩猎的图案,那是他们对山林的敬畏。女人的衣裙上,织着茶花纹,那是他们对土地的感恩。“<b>布朗族的木雕像——根里有故事”,</b>那<b>“布朗族的三弦——越弹越响</b>”,琴弦仿佛还在微微颤动。有的在跳舞,裙摆似乎还在随风飘动。有的在采茶,<b>“布朗山的茶叶——越陈越香”,</b>指尖好像还沾着茶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5.<b>布依族——</b>木雕中的布依族儿女,姿态各异。有的端坐,眉眼间满是温婉,正静静聆听耳畔掠过的风吟。有的俯身,似在梳理着垂落的发丝。“<b>布依族的靛蓝染缸——越染越出彩</b>”,尖似还萦绕着靛蓝染缸的幽幽清香。还有“<b>布依族的铜鼓——声传千里</b>”。有的似正起身,衣袂翩跹,像是要将那山间的歌谣,一路传唱。</p> <p class="ql-block">  6. <b>朝鲜族——</b>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节庆之日,朝鲜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聚集在一起,“<b>朝鲜族的长鼓舞——越敲越欢”,朝鲜族的农乐舞——热闹非凡”,“朝鲜族的伽倻琴——弦上有情”他们</b>用歌声传递着对未来的憧憬。那优美的舞姿,都深深烙印着朝鲜族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  7. <b>达斡尔族——</b>的历史,是一部迁徙与坚守的史诗。早年,他们为躲避战乱,历经千难万险,从遥远的黑龙江北岸迁徙至嫩江流域,用勤劳与智慧和着顽强的意志,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饲养牲畜,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b>“达斡尔族的贝阔球——传承里见真章”</b>。“贝阔”(曲棍球)在国内外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在这片黑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8. <b>傣族——</b>村寨依水而建,水滋养着傣家生活,也孕育了他们温和包容的性情。象脚鼓的鼓点,唤醒傣寨清晨。鼓身绘满斑斓花纹,是傣家艺术的灵动注脚。舞蹈者身姿曼妙,或舒展双臂,或轻抬莲足。“<b>傣族的孔雀舞——美在韵味里</b>”。孔雀是傣族的吉祥象征,孔雀舞更是傣家姑娘将孔雀的灵秀、优雅融入舞姿的艺术结晶。</p> <p class="ql-block">  9.<b>德昂族——</b>他们是“茶叶的子孙”——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里,一百零二片茶叶化作人类的先祖,单数成了精干小伙子,双数成了美丽的姑娘。德昂人的骨血里浸着茶的清气。“<b>树要杆直——人要心正</b>”的谚语刻在木雕底座,也刻在族人的心上——就像酸茶,“<b>酸茶不酸——臭菜不臭”,</b>初尝酸涩,回甘却绵长。他们以茶为礼,以茶为信,“<b>标直的树用处大,善良的人朋友多</b>”,茶罐里腌着的不仅是叶片,更是整个民族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  10. <b>东乡族——</b>逐草而居,以牧为歌于祁连山。羊群与毡房,铺就黄土高原的生存诗行。东乡族的羊有“五宝”:毛擀毡、粪肥田、肉佐酒、皮制裘、乳为浆。褐子、油面茶与手抓羊肉,织就烟火人间。 东乡族的手抓肉就如“<b>背门板上街——好大的牌子”</b>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1. <b>侗族——</b>一个依山傍水而居西南边陲民族,他们的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b>侗家的琵琶——弦上有韵</b>”。<span style="font-size:18px;">侗族的鼓楼,层层叠叠,飞檐翘角,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侗族人民议事、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见证着</span><b>“鼓楼里的歌声——响彻云霄</b>”,广场上的“<b>侗族大歌合唱——此起彼伏</b>”。侗族大歌更是举世闻名,那多声部的和声,宛如天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p> <p class="ql-block">  12. <b>独龙族——</b>聚居在云南怒江大峡谷的民族。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独龙族人民在崇山峻岭间繁衍生息,他们团结互助就如“<b>独龙族的木楞房——根根相靠”,</b>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着顽强抗争,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独龙族没有文字,却通过口耳相传,将古老的传说、歌谣和生产生活经验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  13. <b>俄罗斯族——</b>他们的先辈跨越千山万水,带着对生活的热望,在中国这片土地扎根。那独具特色的木刻楞房屋,像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城堡。“<b>俄罗斯族的舞蹈——活力四射</b>”,是生命的律动。那欢快的踢踏舞步,是对生活的礼赞。“<b>俄罗斯族的列巴——香飘十里</b>”,是舌尖上的盛宴。带着麦香,散发着质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14. <b>鄂伦春族 ——</b>东北林海雪原深处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与大兴安岭的山水林木相依相伴。先辈们曾骑着驯鹿,在茫茫林海中穿梭,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每一寸山林,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b>鄂伦春族的狍皮衣——保暖实在</b>”能抵御山林间的风寒。“<b>鄂伦春族的民歌——悠扬动听</b>”。女子的刺绣装饰,精巧细致,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15. <b>鄂温克族 ——</b>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他们与山林、草原相依相伴,有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他们的服饰多以兽皮、皮毛制成,既适应了北疆寒冷的气候,又彰显着民族特色。生活与驯鹿紧密相连。“<b>鄂温克族的驯鹿——山林好伙伴</b>”,驯鹿被鄂温克人亲切地称为“森林之舟”。</p> <p class="ql-block">  16. <b>高山族 ——</b>生活在碧海蓝天环绕的宝岛上,他们宛如星辰,点缀着台湾岛的历史与文化天空,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他们并非单一民族的称谓,而是台湾省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包括泰雅、赛夏、布农等多个族群,每个族群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和传统。“<b>高山族的歌舞——热情四溢</b>”,是高山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17. <b>仡佬族 ——</b>是一个生活在黔北、川南崇山峻岭间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是一个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民族。他们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b>仡佬族过吃新节 —— 喜气洋洋</b>”最具代表性。“吃新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节日期间,仡佬族人民会将新收获的粮食、蔬菜等摆放在供桌上,祭祀祖先,然后全家一起分享。</p> <p class="ql-block">  18. <b>哈尼族 ——</b>世代居住在一个充满诗意与活力的地方。他们以山为家,以梯田为卷,在岁月的长河中,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乐章。梯田,是哈尼族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哈尼族人根据山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垦出层层叠叠的“<b>元阳的梯田 —— 步步高升</b>”。从山脚到山顶,梯田如链似带,把一座座山峰装扮成精美的艺术品。冬季<span style="font-size:18px;">梯田注水,似明镜镶嵌。</span>春季,梯田波光粼粼,宛如银链垂落。夏季,绿苗茵茵,恰似绿浪翻涌,每一季的梯田都有不同的美,每一处的梯田都诉说着哈尼族人对土地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19.<b>哈萨克族 ——</b>是一个在广袤无垠草原之上如雄鹰般自由翱翔的民族。他们的身影,是草原上最灵动的风景。他们的歌声,是天地间最悠扬的乐章。他们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哈萨克族的音乐舞蹈极具特色。“<b>哈萨克族的冬不拉 —— 弦动心声</b>”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b>萨克族的黑走马 —— 刚劲豪迈”,</b>充分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勇敢与豪迈。</p> <p class="ql-block">  20. <b>汉族 ——</b>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有着数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华夏大地上书写着璀璨的文明篇章。汉族文化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甲骨文到简体汉字,文字的演变见证着汉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在传统节日方面,汉族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b>汉族人舞龙 —— 有板有眼</b>”,“<b>汉族过年贴春联 —— 辞旧迎新”,</b>阖家团圆、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  21. <b>赫哲族 ——</b>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的民族,与水相伴,以渔为歌,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生命之歌。木船是他们穿梭于江面的伙伴,鱼叉是他们捕捉生活的工具。“<b>赫哲人撒网——十拿九稳</b>”,充分地体现出赫哲人捕鱼技艺的娴熟。<b>“赫哲人做鱼皮衣——精工细作</b>”,彰显出他们制作传统服饰时的专注与用心。如今,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根与魂。</p> <p class="ql-block">  22. <b>回族 ——</b>一个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的民族,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民间艺术独具魅力,花儿是回族的一种山歌,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朴实真挚,唱出了回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爱情的追求。在回族的生活中生动有趣的“<b>回族群众过开斋节——欢天喜地</b>”的欢乐场景。“<b>回族人做油香——又香又甜”</b>,这是回族传统美食油香的诱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  23. <b>基诺族 ——</b>生活在彩云之南那片充满神奇与魅力的热带雨林中。错落有致的竹楼,掩映在葱郁的绿树之间,竹楼里弥漫着淡淡的竹香,那是基诺人生活的气息。他们凭借着勤劳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在基诺族的生活智慧里,“<b>基诺人敲太阳鼓——热闹非凡</b>” ,生动地展现了特懋克节时的欢乐场景。“<b>基诺族姑娘绣服饰——心灵手巧</b>”,体现出基诺族女性在服饰刺绣方面的精湛技艺 。</p> <p class="ql-block">  24. <b>京族 ——</b>镶嵌在广西北部湾的海岸线上,与大海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世代以捕鱼为生。“<b>京族渔民出海——满载而归”。</b>他们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齐聚哈亭。悠扬的<b style="font-size:18px;">“京族人弹独弦琴——有声有色 </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那如泣如诉、空灵婉转的旋律,仿佛是大海的低语,传递着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随着乐声翩翩起舞,灵动的身姿展现出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25. <b>景颇族 ——</b>生活在云岭大地那片被山峦与林海覆盖的地方。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节日里,景颇族群众身着盛装,齐聚目瑙广场。随着雄浑激昂的鼓点和铓锣声,“景<b>颇人跳目瑙纵歌——气势非凡”。</b>被称为“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p> <p class="ql-block">  26. <b>柯尔克孜族 ——</b>是马背民族对大地的丈量。姑娘旋转的裙摆,似春日牧场盛开的百花,每一次舒展都是对自由的礼赞。老人深邃的眼眸里,藏着雪山的巍峨、毡房的温暖,琴弦震颤,是岁月的低语,也是生命的呐喊。他们的故事,就像草原上的河流,源远流长。就像那“<b>草原上的骏马——有志向</b>”,他们在广袤天地间,以坚韧为鞍,以勇气为鞭,驰骋出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那拨弄琴弦的指尖,流淌着《玛纳斯》史诗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27. <b>拉祜族 ——</b>男人挺直的脊梁,是山的轮廓,扛起的是家庭的重量。女人温柔的眼眸,是溪的波光,映照着生活的希望。拉祜族的日子,如同一坛陈酿的酒,就像山间的溪流,清澈而悠长。“<b>深山里的竹笋——节节高</b>”,他们在群山环抱中,以勤劳为锄,以智慧为种,耕耘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p> <p class="ql-block">  28. <b>黎族 ——</b>是椰林里起落的晨露,每一次舂击都是对生活的研磨。女子的身姿,是南国生长的椰,亭亭而立,承载着家园的重量。他们的生活,如同一幅斑斓的黎锦,就像那“<b>槟榔树上结槟榔——亲上加亲</b>”,他们在山海之间,以勤劳为梭,以智慧为线,织就出属于自己的锦绣时光。</p> <p class="ql-block">  五十六个民族如同五十六朵绽放的花朵,根系相连,枝叶相依,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画卷。每个民族都带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却又在历史长河中相融共生,谱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