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美篇号:20325267</h1> <h1> 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展览展示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15亿元。</h1><h1> 国家海洋博物馆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我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h1> <h1> 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筑主体3层局部4层,陈列展览内容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分为“海洋人文”、“海洋自然”、“海洋生态”三大板块,共设六大展区15个展厅,同时设有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h1> <h1> 国家海洋博物馆将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权威的海洋文物收藏保护中心、海洋文明研究中心、海洋文化交流传播中心、海洋体验中心,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h1> <h1>博物馆大厅</h1> <h1>“蛟龙”号作业型载人深潜器(模型)<p>主尺度:长8.2,米,宽3米,高3.4米 比例尺:1∶1</p></h1><h1>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捐展)</h1><h1>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从2009年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已经搭载数十位科学家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海盆区、西太平洋海沟区、西太平洋海山区、西南印度洋脊、西北印度洋脊等六大海区深潜227次,采集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岩石和沉积物等多种珍贵深海样品,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大国重器”。</h1><h1>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7062米,刷新了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记录。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h1> <h1>“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模型)</h1><h1>主尺度: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h1><h1>比例尺1∶80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捐展)</h1><h1> “雪龙2”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排水量约13990吨,装载能力约4500吨,它是全球首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能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可实行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h1><h1> “雪龙2”号曾执行中国第36次、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国第11次、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2023年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船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h1> <h1>“向阳红10”海洋科学考察船(模型)</h1><h1>主尺度:总长93米,宽17.4米,型深8.8米 </h1><h1>比例尺1∶30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捐展)</h1><h1> “向阳红10”新船于2014年1月建成,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该船具备开展近海、大洋和深海的物理海洋、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气象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取样和现场分析能力。“向阳红10”船执行了我国大洋第43航次、第49航次、第54航次科考任务,并搭载潜龙一号、潜龙二号进行水下作业。</h1> <h1> 中华海洋文明这一主题分为三个篇章进行展示,每个篇章分设出入口,避免了人流的混乱,营造了秩序井然的观展氛围。 </h1> <h1>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一道造就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h1><h1>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生活在华夏沿海地区的先民们在认识、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海洋文明。随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外海上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开辟了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辉煌。</h1><h1> 自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人类海洋时代的序幕,引发了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潮流。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中国先是面临着禁海与开海的不断博弈,而后又经历了近代百年融入世界体系的艰辛过程,最终促使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不断觉醒。</h1><h1> 中华海洋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品格和传统,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h1> <h1> 1405—1433年间,郑和率领15世纪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二万七千多人,百余艘海船,先后七次纵横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阔水域,远达红海于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在造船技术、船队规模、航海技术、后勤保障、通信联络、航海里程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巅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5世纪初期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h1> <h1>郑和、王景弘雕像</h1><h1> 郑和(1371—1443年),云南昆阳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永乐至宣德年间,率队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宣德八年(1443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回途中,病逝于印度洋西海岸古里国(位于今印度半岛西南部)。</h1><h1> 王景弘,福建漳州人,与郑和同为下西洋正使。在船队中负责航海线路与管理船队、船舶督造、人员选拔等事务。</h1><div><br></div> <h1>展板详细介绍了郑和下西洋船队人员的组成及其职责</h1> <h1>戚继光登舍身台诗碑<p> 戚继光登舍身台诗碑,现藏河北省遵化市文物管理所,是戚继光在离开蓟镇赴广州任职前,登上长城最高点舍身台时,触景生情,写下的充满爱国主义的诗篇。阴刻,字体行草,潇洒大方,刚劲有力。</p><p>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东牟(今山东牟平)人,明代抗倭名将。出身将门,熟谙兵法,明世宗嘉靖年间任浙西参将,抗击东南沿海倭寇,战功卓著,威震南方。穆宗隆庆元年调至蓟州镇守,修防备战,训练鞑兵,卓有成效。</p></h1> <h1> 明代晚期,郑成功继承了其父郑芝龙“无海即无家”的思想。积极拓展海洋空间,重新整合东南海上军事力量,用政权形式组织海外贸易活动。1661年,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东征台湾;1662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对日后台湾的开发产生了积极影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h1> <h1>郑成功(1624—1662年)</h1><h1> 福建泉州南安人。他自幼好学,15岁入县学为秀才,21岁到南京当太学生,明朝灭亡后,他弃文从武,投入了反清的斗争,在厦门一带组织队伍,与清军对抗。他曾北上出击,进逼南京,后来被清军打败,退至厦门。郑成功面对严峻的局面,决定收复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h1> <h1>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他把军队派往各地垦田,并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人向台湾原住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尊重,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h1> <h1>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经过多次海上作战及陆上围困,最终于1662年击败荷兰殖民者。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h1> <h1> 1662年,荷兰殖民头目揆一在热兰遮城被包围后,向郑成功请降。</h1><h1> 图为1675年荷兰绘制的木版画上反映的郑成功受降场景。</h1> <h1>模型:厦门船</h1><h1> 尖底海船,船身高大,吃水深。适合于海上航行,是郑成功商船、战船的主要船型。</h1> <h1>邓世昌(1849—1894年)<p>“致远”舰管带</p><p> 广东番禺人,福州船政学堂学员。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日舰围攻下,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决意与敌同归于尽。“致远”舰不幸中弹爆炸沉没,邓世昌壮烈殉国。光绪帝赋挽联哀悼: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p></h1> <h1>模型:“致远”号穹甲巡洋舰</h1><h1> 北洋水师穹甲防护巡洋舰,购自英国,1887年加入北洋水师。排水量2310吨,航速达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高的。在黄海海战中处于阵型前列,被敌方集火,全舰燃起大火仍全力抗敌,向敌舰发起冲锋,不幸被炮弹击沉,全舰官兵壮烈殉国。2015年,国家文物局证实,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为北洋水师致远舰。</h1> <h1>叶祖珪(1852—1905年)<p>“靖远”舰管带</p><p> 福建闽侯人,福州船政学堂学员,中国第一批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的留学生。叶祖珪指挥“靖远”舰在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中奋勇作战,后“靖远”舰中弹搁浅自沉后获救。1899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师,叶祖珪被授为北洋水师统领,1905年病逝于军中。</p></h1> <h1>模型:“靖远”号穹甲巡洋舰</h1><h1> 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之一,购自英国,1887年加入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一直处于战斗第一线,在大战后期水师失去统一指挥时,靖远舰升起指挥旗指挥全舰队继续作战,承受了日舰炮火的集中打击。后在威海卫保卫战中,由“广丙”号将其炸沉以免资敌。</h1> <h1>模型:“万年清”号炮舰</h1><h1> “万年清”号炮舰是福建船政局建造的一艘蒸汽化军舰,1869年6月10日下水,同年10月1日竣工验收。1874年参与抵抗日本入侵台湾的战役,后在山东洋面巡防,中法战争期间又调至台湾澎湖执行防务。1887年1月18日,在上海吴淞口锚地被大雾中的英国船只撞沉。</h1> <h1>模型:中国第一艘近代潜艇</h1><h1> 1880年,天津机器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近代潜艇,当时叫水底机船。据当时上海的《益闻录》记载:该船外形呈橄榄形,入水后半浮在水面上,上面露出水标和吸气机,可以在水底暗送水雷。此时距1879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机械驱动的潜艇“复活”号仅1年。</h1> <h1>模型:“江华”号轮船</h1><h1> 1905年,船坞从江南制造局独立出来,改称江南船坞。1911年,江南船坞制造出排水量4130吨的“江华”号轮船,航速14节,当时被评为“中国所造的最大和最好的一艘轮船”。该船的船体、主机、锅炉均为中国自主制造。</h1> <h1>模型:“蛟龙”号深潜器<p>主尺度:总长8.2米,型宽3.0米,高3.4米,空重22吨</p><p>比例尺1∶5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提供) </p></h1><h1> “蛟龙”号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意义。</h1> <h1> 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大型展台前,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我国三艘航空母舰及其他水面舰艇、潜艇同台展示;背景大屏幕播放的是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的画面,场面壮观,国威尽显。“三航母时代”是人民海军发展的关键节点,更是迈向海洋强国的重要一步,随着人民海军的的不断壮大,必将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国家统一、国家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h1> <h1> 走近“龙的时代”展厅入口,隐约看到展厅内一个巨大的恐龙身影扭动着庞大的身躯迎接人们的到来。</h1><div><br></div> <h1>展厅简介摘要: </h1><h1> 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距今大约2.5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这一阶段,被称为“中生代”,又名“爬行动物时代”。这一时期地球生物圈的特点之一是爬行动物繁盛,这些史前生物形态多样,有些门类发展出不可思议的巨大体形,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包括陆地、海洋和天空。</h1> <h1> 霸王龙是最知名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是白垩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等地。霸王龙拥有巨大的头骨,和已知所有恐龙中最强劲的咬合力,但相对于它强健的身体,霸王龙的前肢却非常短小,长度仅相当于人类成年男子的臂长。</h1> <h1>悬在半空的鲨鱼</h1><h1> 体形粗壮呈纺锤型,体长可达4米,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各热带海域,也进入淡水区域。以各种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为食。</h1> <h1>这是海狮,旁边的展板详细介绍了海狮的分布情况及生活习性。</h1> <h1>这是海豹,分髯海豹、斑海豹及环斑海豹等。</h1> <h1></h1><h1>海象</h1><p> 分布于北冰洋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最北部一带海域及岛屿。群居,游泳速度极快,以软体动物为食,也捕食乌贼、虾蟹等。</p> <h1>北极熊<p> 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分布北洋圈内外的北冰洋沿岸、岛屿和河口附近等地。以海鸟、北极兔、旅鼠、海豹及幼仔、海象幼仔、海洋鱼类为食。</p></h1> <h1>北极狼<p> 灰狼亚种,分布于北极地区,捕食驼鹿、鱼类、旅鼠、海象和北极兔等动物。</p></h1> <h1> 一个大型水族箱内展示着形态各异的珊瑚,选拍几张。<div>图为鹿角珊瑚</div></h1> <h1>埃氏杯形珊瑚</h1> <h1>漏斗螺旋珊瑚</h1> <h1>库氏砗磲</h1><h1> 砗磲是双壳类中个体最大的,被誉为双壳贝类之王。分布于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海域;我南海域均分布。砗磲为滤食性贝类,用鳃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h1> <h1>“发现之旅”展厅的地球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我们生活的地球原来是这样的。灯光忽明忽暗且营造出宇宙星辰的氛围,如同地球在宇宙中运行一般。</h1> <h1>海上升明月</h1><h1> 3米直径的月球还原了其表面的环形山、月海、月溪等细节特征,与窗外的海面遥相呼应,勾勒出一幅海上升明月的唯美画面。</h1> <h1>土星<p> 土星是太阳系距日距离由近到远第六颗行星,其质量、直径仅次于木星,与木星一样同属气态巨行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量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层金属氢和气体包裹着。不同于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其他拥有光环的行星,土星的光环显著而明亮,是太阳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p></h1> <h1>木星</h1><h1>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他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主要由氢组成,其次为氦,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被一层液态金属氢所包覆,它的大气层中湍流涌动,还拥有一个三倍于地球大小的大红斑风暴,木星拥有数量众多的天然卫星,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天然卫星最多的行星。</h1> <h1>天王星<p> 天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是一颗气态行星,轨道倾角97.77°,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和甲烷。据推测,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由于距离遥远,在地球上观测亮度较小,直到1781年才被威廉▪赫歇尔宣布发现,于1783年被证实是一颗行星,成为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p></h1> <h1> 走出展厅,室外阳光火辣,酷热难耐,只好结束此行,乘车返回津城。</h1> <h1><i>摄影、编辑、制作:</i></h1><h1><i>银杏叶(雷庆)</i></h1><div><br></div><h1>2025年7月27日拍摄</h1><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观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