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创:宁静致远<br>ID: 33720858 本次甘南川西北环线游我选择从天水进出。熟悉路线的游客皆知,若改由兰州进出,可缩短约500公里车程。之所以出此“昏招”只为充分了解、体验天水。 清晨的风掠过伏羲庙的古柏,苍劲的枝桠间漏下细碎的阳光,落在青石板上,拼成古老的图腾。藉河穿城而过,浪花拍打着岸边的汉白玉栏杆,把“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的城市格局,揉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这是天水,一座被自然厚赠、被历史浸润、被文化滋养的古城,它像一本摊开的文明史诗,每一页都写着岁月的深情,每一行都藏着未来的希望。 天水的美,始于自然的鬼斧神工。秦岭西缘与渭水流域的交汇之处,陇山与秦岭像两道绿色的屏障,把这座城市轻轻抱在怀里。藉河从城南蜿蜒而过,渭河在城北奔腾向东,两条河流像母亲的双臂,滋养着两岸的沃土。打开地图,你会发现天水是中国的几何中心。更奇的是,这里兼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南部的嘉陵江支流汇入长江,北部的渭河水系注入黄河,这种“一江分南北”的地理格局,让天水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南方的灵秀。 春日里,麦积山的云雾像纱幔般缭绕,石窟里的菩萨面容温润,仿佛刚从晨雾中走来;夏日的藉河岸边,古槐的树荫里摆着竹椅,老人摇着蒲扇,喝着罐罐茶,听着秦腔;秋日的南郭寺,千年古柏的叶子染成金黄,杜甫诗里的“露从今夜白”,依然在每一片叶尖上闪烁;冬日的伏羲庙,雪落古柏,红墙黛瓦间透着肃穆,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div> 这样的自然环境,注定了天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8000年前,大地湾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种植粟米、烧制彩陶,他们用陶片上的绳纹,写下了华夏农耕文明的第一行诗;5000年前,伏羲氏在这里画卦结绳,以龙图腾凝聚部族,“龙城”的名号,从此刻进了城市的血脉。</div> 天水的历史,是一部“活着的”城市发展史。从“五城连珠”的格局里,能读懂这座城市的成长密码——东关的民居、大城的文庙、中城的官泉、西关的商铺、伏羲城的庙宇,像一串珍珠,串起了2700年的建城史。<br> 东关曾是古城的“东大门”,明清时期的民居错落有致,万寿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漕运的船桨声;大城是古城的中心,文庙的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依然庄严,陇南书院的朱门里,似乎还回荡着学子的读书声;中城的官泉至今仍在流淌,清冽的泉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天水人,红台清真寺的尖顶,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西关是历史上的“商业心脏”,山陕会馆的雕梁画栋间,还能想起当年商贾的吆喝声,织锦台的老作坊里,似乎还飘着丝绸的香气;伏羲城是“羲皇故里”的精神坐标,伏羲庙的“先天殿”里,伏羲氏的塑像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子孙后代的成长,枣园巷的古巷道里,青石板上还留着古人的足迹。 这些城池的变迁,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天水的繁华与沧桑。从秦代的“上邽”到汉代的“天水郡”,从三国的“街亭古战场”到唐代的“丝绸之路重镇”,每一个朝代都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痕迹。麦积山石窟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十六国时期的工匠们,在悬崖上开凿出密如蜂巢的窟龛,北魏的飞天、西魏的壁画、唐代的塑像,既有西域的胡风,又有中原的汉韵,“东方微笑”的小沙弥,用千年的笑容,诉说着文明的包容与融合。 天水的文化,藏在市井的烟火里,落在寻常百姓的日子里。清晨的街头,吴大师呱呱的香味飘得很远,香辣的呱呱就着酥软的猪油盒子,是祖祖辈辈不变的早餐;午后的茶馆里,罐罐茶在小炉子上“咕嘟咕嘟”煮着,烤得焦香的红枣和桂圆,把茶味熬得醇厚,三两好友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把时光熬成了诗;夜晚的西关古城,麻辣烫的香气弥漫在巷子里,哈海英麻辣烫店的门口排着长队,店员的笑容像春天的花,让来自远方的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些美食,是文化的载体。罐罐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当年的商队在途中煮茶解渴,如今成了天水人的生活方式;麻辣烫从1996年的地摊,到2018年的四合院,再到如今的“网红美食”,它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天水人“踏实肯干、包容开放”的性格写照。还有秦腔的唱腔、皮影戏的光影、剪纸的细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天水的文化脉络。 更让人感动的,是天水人的“文化自觉”。为了保护西关古城区,市政府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把棚户区改造与古民居保护结合起来,修复了62座文物保护院落,建成了“历史文化街区”;为了让麦积山石窟“永生”,工作人员用数字技术扫描窟龛,把千年的艺术留在了数字世界里;为了让伏羲文化“活”起来,每年的“公祭伏羲大典”都会吸引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伏羲文化旅游节”成了天水的文化名片。 天水的未来,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里,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里。西关古城的“澄源巷”里,老民居改成了文创店,年轻人在这里卖着手工饰品、咖啡和书籍,古老的院落里,飘着现代的气息;麦积山的“数字博物馆”里,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走进”石窟,感受千年的艺术魅力;张家川县的“智能温室”里,樱桃番茄在荷兰模式的培育下,结出了甜美的果实,科技赋能让农产品“只愁长,不愁卖”;哈海英麻辣烫店的门口,外地游客排着长队,店员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表情管理”的小插曲,成了天水“热情包容”的代名词。<br> 这些变化,像春天的嫩芽,在古老的土地上生长。天水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是用创新的思维,让历史与现代交融,让传统与时尚并存。就像藉河的水,既有千年的底蕴,又有流动的活力;就像伏羲庙的古柏,既有千年的苍劲,又有新抽的嫩芽。<br> 站在天水古城墙上,望着远处的麦积山,我忽然明白:天水的魅力,在于它“活着”的历史,在于它“流动”的文化,在于它“包容”的性格。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用千年的智慧,守护着子孙后代;又像一位年轻的姑娘,用活力的笑容,拥抱未来的希望。<br> 天水,一部镌刻在陇右大地上的华夏史诗。她以8000年的文明薪火,铸就了中华民族不灭的根脉。<div> 秦人肇基:非子牧马于秦池(今天水张家川),受封嬴姓,点燃大秦帝国的第一缕星火。秦人由此东出陇山,横扫六合,奠定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的基石。<br> 汉室护佑:纪信荥阳殉汉,以命护刘邦突围。才托起我大汉400年江山,也才会有汉武帝凿空西域,开拓我华夏的半壁江山。“启汉楼”铭刻秦陇忠烈,见证“无秦城则无大汉”的史诗。</div> 华夏童年:大地湾遗址惊现世界最早彩陶与水泥地坪,六千年前先民已用黍粟滋养文明,比半坡早千年之久,中华农业文明在此破土。<br> 伏羲圣迹:羲皇画卦于天水,创龙图腾、制嫁娶,中华人文基因在此觉醒。全球华人公祭伏羲大典,永续“龙的传人”血脉之盟。<br> 丝路佛光:麦积山石窟千载泥塑“东方微笑”,融西域健朗与中原风骨,成就丝绸之路最温润的宗教艺术丰碑。<br> 李白挥毫“黄河之水天上来”,魂归秦安故里;杜甫避乱南郭寺,百日赋诗百篇。<br> 飞将军李广挽弓射石,姜维剑指中原,三国烽烟淬炼陇右铁骨。 从秦人铁骑踏碎蛮荒,到汉家旌旗卷动风云;从伏羲一画开天,到麦积烟雨千年——天水,这柄深插在黄土高原的文明密钥,早已将“中华基因”熔铸进山河血脉。她不仅是王朝更迭的策源地,更是华夏精神的原乡。当玉兰古巷中李白与上官婉儿穿越时空吟诵盛唐,当麻辣烫热气蒸腾起丝路新韵,这座“陇上江南”正以亘古的厚重与青春的鲜活昭示:中华民族的根,永远在历史的裂变中萌发新枝! 风又起,吹过伏羲庙的古柏,吹过藉河的浪花,吹过西关古城的文创店,吹过麦积山的石窟。这风里,有历史的温度,有文化的香气,有未来的希望。<div> 还记得古城里一位老人絮絮叨叨的话:“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这便是龙城天水,一座在岁月里写就永恒诗行的古城,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每一缕风,都在诉说着:历史从未走远,未来正在走来。<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