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邮票里的黄河魂

蘭亭書法藝術創作中心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马成义</p><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郭金山邮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站在青铜峡的晨光里,指尖似乎还能触到远古的温度。一万年前,鸽子山的先民曾在此点燃第一簇篝火;八千年前,连湖农场的陶片上印着原始文明的纹路。而大禹劈山的斧痕,至今仍留在黄河转弯处——夕阳为峭壁镀上青铜色时,整个峡谷都成了大地写给时光的信笺。</p> <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这份跨越千年的厚重,会在一间乡村博物馆里,被方寸邮票轻轻托起。</p> <p class="ql-block"> 推开宁夏首家乡村集邮文化博物馆的大门,郭金山先生的笑容比阳光更暖。他指尖拂过展柜里的邮票,像抚摸着青铜峡的每一寸土地。"你看这枚黑便士,1840年的英国,罗兰·希尔大概没料到,百年后会有人用它串联起黄河的故事。"玻璃展柜里,那枚世界最早的邮票静静躺着,黑色身影在灯光下泛着历史的幽光,与墙上"黄河小三峡"的摄影作品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 郭馆长的故事,比邮票上的图案更动人。十二岁那年,母亲用两只鸡换来的四元钱,成了他集邮梦的起点。从村会计的抽屉到公社的办公桌,工资袋里抽出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了信封上跳跃的色彩。后来,北京邮政的三位朋友踩着邮戳的节奏而来,中华集邮协会的何主席搭起桥梁,三十多箱邮票跨越千山万水,最终在青铜峡安家。</p> <p class="ql-block"> "不是我收藏了邮票,是邮票收留了我的乡愁。"他指着展柜里1949年的开国邮票,泛黄的纸面映着少年时煤油灯下的剪影;转身指向1979年的风光邮品,那上面的黄河浪花,与窗外真实的涛声重叠。八万枚邮票,是他用半世纪光阴,为家乡编织的记忆锦缎。</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心头一热的,是信封上完整干净的邮票与亲笔信札。墨迹早已干涸,却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原来所有热爱,都能穿透时空共鸣。就像郭金山先生用《古峡邮梦》写下的,世界镀金奖的荣光再盛,也不及母亲那句"喜欢就去做"来得滚烫。</p> <p class="ql-block">  离开馆时,中阳正斜,为青铜峡镀上熟悉的青铜色。忽然明白,郭馆长收藏的哪里是邮票?那是黄河的浪花、先民的火种、母亲的期盼,是一个人用毕生热爱,为家乡盖上的永不褪色的邮戳。而我们,都是被这枚"邮票"打动的访客,带着满心滚烫,继续传递这份跨越山海的情怀。</p><p class="ql-block">向郭金山先生致敬!</p><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七月五日晚</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