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羔节:三千年的生命絮语

空山灵雨摄影工作室(2024)

<p class="ql-block">  戈壁的风裹着沙粒掠过帐篷时,阿古拉正把最后一块奶豆腐塞进毡房角落的陶罐。毡房外,母驼“雪点”不安地刨着蹄子,它腹下那团毛茸茸的小东西刚落地三天,四条腿还像泡软的树枝,站着站着就打晃。今天是驼羔节,草原上最温柔的日子——不是为了庆祝新生,是为了确认一份延续了三千年的盟约。</p><p class="ql-block"> 晨光爬上远处的沙丘时,整个苏木的牧民都带着自家的骆驼聚到了草场中央。母驼们挨挨挤挤地站着,驼羔们有的在母亲腹下拱着找奶,有的被风吹得缩成一团,发出细弱的“咩咩”声,像在叫着“妈妈”。阿古拉的小儿子巴特尔举着刚削好的红柳枝,枝梢缠着蓝布条——那是给新出生的驼羔做标记的,红柳的韧性能跟着驼羔长三年,就像牧民的牵挂,扯不断。</p><p class="ql-block"> “你看雪点的孩子,”阿古拉的母亲用蒙语念叨,“蹄子边缘有圈白毛,像踩着云呢。”老人伸手去摸小驼羔的额头,母驼没有躲闪,只是轻轻晃了晃耳朵。在草原上,骆驼从不把人当外人。阿古拉记得小时候迷路,是一头瞎眼的老驼把他拱回了家;去年沙尘暴,他家的二十峰骆驼围成圈,把毡房护在中间,帐篷才没被掀翻。人给骆驼剪毛时会避开冬天,喂盐时要掺上炒米,骆驼则会在零下四十度的寒夜里,用自己的体温给牧民暖脚,在没水的戈壁里,驼奶就是活命的甘泉。</p><p class="ql-block"> 巴特尔把蓝布条系在小驼羔的脖子上时,小家伙突然打了个趔趄,母驼立刻用脖子把它揽住。这一幕让阿古拉想起爷爷说过的话:“骆驼是草原的脊梁,人是骆驼的影子。”三千年了,牧民跟着骆驼的脚印迁徙,哪里有骆驼啃过的梭梭草,哪里就有水;骆驼跟着人的指引转场,知道哪里的芨芨草能熬过旱季,哪里的盐湖不会结冻。人给骆驼起名,记着它们的脾气——哪头骆驼怕雷声,哪头爱偷喝奶茶,都清清楚楚;骆驼认得牧民的脚步声,就算在黑夜里,也能循着咳嗽声找到主人的帐篷。</p><p class="ql-block"> 正午的太阳晒得沙粒发烫,喇嘛开始诵经。经声里,驼羔们渐渐不怕人了,有的开始用湿漉漉的鼻子蹭牧民的手心。阿古拉看着这些小东西,突然明白驼羔节的真正意义:不是给生命一个仪式,是让生命看见彼此。骆驼啃食红柳时会留下根部,让它们来年再发;牧民打草时会绕开骆驼最爱吃的针茅,就像母亲给孩子留着最后一块奶糖。戈壁的生态就藏在这些细节里——骆驼的粪便能让沙漠长出绿芽,人的脚步能为骆驼挡住野狼的踪迹,而那些在风沙里站了千年的胡杨,早就把人和骆驼的故事,刻进了年轮里。</p><p class="ql-block"> 夕阳把草原染成金红色时,牧民们开始散去。阿古拉牵着雪点,巴特尔抱着小驼羔坐在驼背上。小家伙大概累了,在他怀里打盹,呼吸带着奶香味。母驼的蹄子踩在沙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阿古拉想起书上说,骆驼是唯一能在沙漠里流泪的动物,那不是悲伤,是为了把沙子从眼里冲出去,好继续跟着主人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风又起了,带着远处的驼铃声。阿古拉知道,明天天不亮,他还要起来给小驼羔喂热好的驼奶,雪点会站在毡房外等他,就像无数个过去的清晨。三千年的时光,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个清晨串联起来的——人护着骆驼,骆驼驮着人,一起在这片土地上,把生命的故事,讲给风沙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