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含鄱口的故事。

鞠武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黄龙潭,海拔为1286米,因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面朝山下的鄱阳湖,大有一口汲尽鄱阳湖水之势而得名,以观壮丽日出闻名。</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地名的来由。</p><p class="ql-block"> 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地理典籍。《水经注》记载庐山“北背重阜,前带双川”,其中“双川”即指长江与鄱阳湖。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在《广舆图》中描述此处“山势欲吞鄱湖,气象万千”,民间遂以“含鄱”称之。清代文人查慎行登临此处时留下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欲衔鄱阳吞楚天”,将山体比作蓄势待发的巨兽,形象诠释了“含鄱”意境。</p> <p class="ql-block">  另有方辅炼丹之说,据《庐山志》记载,西周时期方辅先生在此结庐修炼,见湖水泛滥成灾,遂以法力移山开道,百姓感念其德,称此处为“方辅口”,后因方言转音演变为“含鄱口”。</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毛主席常游含鄱口。</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1959年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含鄱口,纵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神驰目极,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七律·登庐山》:<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1年,毛主席和江青在此游玩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毛主席的身影,更成为了含鄱口历史的一部分。如今,当游客们来到含鄱口,看到这些照片,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的风采,也让含鄱口增添了一份特殊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三:庐山观日出的最佳地点。</p><p class="ql-block"> 黎明前,登上含鄱岭,临亭凭栏远眺鄱阳湖,开始天空是很浅的蓝色,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晕,太阳便冉冉地升上水面,湖面很快就被染上了橙黄色。带着色彩的波光,特别耀眼,特别璀璨。一会儿,太阳全部跳出湖面,一片深红色。照亮了青山,染红了碧水,呈现出“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壮丽图景。</p> <p class="ql-block">  故事四:值得一观的犁头尖。</p><p class="ql-block"> 在含鄱口西侧,有一处独特的景观——“犁头尖”,它是著名的冰川角锋。历经第四纪冰川的刻切,“犁头尖”宛如一块犀利的犁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它的存在,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一部生动的地质史书,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到地球亿万年来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五:游含鄱口注重一个函。</p><p class="ql-block">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含意),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宽敞的空间 ,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山的静止,水的流动等种种情致极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对照、相互辉映、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 </p> <p class="ql-block">  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这组建筑,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  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漫步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这大概便是游人对含鄱口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