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p><p class="ql-block"> 一、缘起</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50年之际,由安明文、魏俊明等几位热心同学发起聚会邀请,大家积极响应,从四面八方赶往故乡。在两天的聚会、畅谈、母校回访中(胡俊生同学自筹经费代表高七四届二班同学向母校捐赠了数万元的图书和体育器材,全班同学向母校赠送了锦旗),让人有了许多感想。正像歌曲《我们这一辈》中所唱的“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兄弟姐妹,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熬尽了苦辛,交足了学费,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聚会少不了合影留念这些常规动作,会议结束后产生了三个很棒的美篇,反映了本次聚会的方方面面。原本我也想做一个留作纪念,但深有“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觉。后来我在报道册中发现了一个独特之处,不仅有各位同学的联系方式,还有我们各位下一代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由此,我又生发出一个想法,能不能给下一代们留点东西,留什么呢?仅仅是当下的几张合影,两段视频,恐怕很难让他们(下一代)产生多少共鸣。</p><p class="ql-block"> 人们经常幻想穿越过五千年,看看三皇五帝、夏商周、先秦两汉、隋唐宋、元明清,了解一下我们祖先们当年的生活场景。问题是条件所限(人们需要能驾驭光速的火箭),目前只能乘坐文字的慢车,边看边脑补。五十年前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劳作、学习等场景则可以找到相应的实物、照片和健在者的回忆。这些内容我们的下一代多数没有经历过,说不定还能让他们产生些许涟漪。</p><p class="ql-block"> 离开故乡半个多世纪,五十多年前的生活、劳作、学习场景只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如何找到这些资料,令我大费周折。赶巧我看到蔺培珍同学的先生雷子才兄的美篇(故乡的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纪实片),让我如获至宝。征得他俩的同意,我决定将这些照片做一些适当处理,配上相应的文字,算是对此次聚会内容的一个补充。</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是华夏五午年历史变迁、发展中经历过最多的一代人。一是农耕时代。三皇五帝、夏商周当属早期的农耕文明,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末(河南三门峡虢国出土的玉柄铁剑,尚属稀有),大规模用于农业生产的时期,应是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也就是说我们当时在农村劳作的方式,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形成了(如铁犁、锄、铣、镢等)。二是工业革命时代。我们国家从清末民初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三是互联网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前20年。四是AI时代。我们这代人用了70年时间,生命轨迹从农耕时代一直走进AI时代,可谓前无古人。前30年基本上是在农耕时代生活、打拼。本文及图片想重点展示一下我们所经历过的农耕时代的农村环境、农业劳作、农民生活等下一代人容易忘却的点点滴滴。它们比抽象的教科书更具体、更生动、更真实。如果说是精神遗产,当不为过。让下一代、下两代用自己的眼睛来审视、批判、吸收一些对他们有些许作用的课外读物。以利于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少些坎坷;勤劳朴实的民族,少些磨难;铭心刻骨的悲剧,少一些发生。则天下幸甚、民族幸甚、后人幸甚!</p> 聚会合影 <p class="ql-block">摄影:张新春</p> 畅所欲言 <p class="ql-block">摄影:张新春</p> 怀远新貌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今日横山 <p class="ql-block">视频:阳光</p> <p class="ql-block"> 二、一片天(自然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据中外天文学家测算,宇宙大爆炸有大约138亿年,银河系诞生130亿年,太阳系诞生46亿年,地球诞生45亿年。华夏文明通常说的从三皇五帝算起有5000年,有文字记载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只有3600年左右。不管时期长短,我们头顶上的这片蓝天、明月,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正如诗人李白说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果说有些许变化,是气候开始变暖,大气中的PM2.5、PM10有了较大的增加。</p> 故乡那片天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故乡那轮月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p class="ql-block"> 三、一方地(环境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陕北地区(榆林、延安两地组成,两地的居住环境、劳动作业、生活方式基本相同。本文照片文字重点以榆林市横山区为主),西与宁夏、北与内蒙、东与山西接壤,其地貌以黄土塬、梁、峁、沟为主,陕北高原覆盖新生代红土及厚层黄土,经流水切割形成千沟万壑的典型黄土地貌,是黄土高塬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元五世纪初(407年)匈奴铁弗部人,赫连勃勃曾建大夏国首都统万城于陕北横山境内(1950年以后该地刬归靖边县)。当时的毛乌素沙漠是水草肥美的牧场,有数不清的牛羊,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宋代以后,连年战争,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早已没有了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趣,更多的是陈子昂“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的悲凉。到我们生活的20世纪50~70年代,更是严峻到令人无法想像的荒凉和脆弱,山大沟深、植被稀少、陡坡耕种、饮水困难(人担驴驮),靠天吃饭,就是当时生存的自然环境。</p> 千沟万壑黄土地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素裹银装故乡亲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可怜无定河边骨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犹是春闺梦里人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黄沙一卷年年过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青草满山处处春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有窑不论山上下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有水高低便立根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p class="ql-block"> 四、一群人(生活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1.历史回顾</p><p class="ql-block"> 陕北有人类居住、生活的遗迹,如果从陕北神木县石峁遗址算起(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朝早期)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①农业阶段划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应该是中国农业的原始农业时期(4000年前)。第二阶段:沟洫(xu)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沟洫:指农田水利。),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第三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的格局,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摘自网络《农耕文化》,中国古代农业的五个发展阶段)。 </p><p class="ql-block"> ②战国实例</p><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第三篇第八章秦汉部分关于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一篇中提及,汉书食货志载李悝(kui,李悝春秋战国时魏国宰相)尽地力之教中讲述了一家五口种植一百亩土地的实例。五口之家,种地一百亩,一年收入支出如下:收入:一年收粮(粟)150石(一石等于120斤,折45钱,0.375钱/斤,总计收粮18000斤,折6750钱)。支出:税收15石(折粮1800斤,折钱675钱,当时税为什一税,占总收入10%)。春秋祀(祭祀)7石(折粮840斤,折钱300钱,占总收入4.67%)。衣服费用33.33石(折粮4000斤,折钱1500钱,占总收入22.22%)。口粮90石(折粮10800斤,折钱4050钱,人均粮食2160斤,按365天计,每天人均消费粮食5.971斤,每人每天折钱2.22钱,占总收入的40%)。剩余4.66石(折粮559斤,折钱209.63钱,用作其他开支,占总收入的3.1%)。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讲述这一家五口的事例,没有标明是当时魏国或秦国哪个地方的事例(魏国鼎盛时期地盘是今河南东、中、西部,山西西南部,陕西黄河以西富平以东的一部分),但应该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看到这个事例,让我想起了身边几十年前的人和事。</p> 参差院落有烟火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孤单碾盘诉苦辛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窑里老翁难沐手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门前老妪喂鸡频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粗茶淡饭熬日月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孩子老婆热坑头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终生围住“三台〞转 a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一缕花针解千愁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磨道驴儿多负重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圈中羊子只換钱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窗小门窄“山顶洞〞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簸箕阅尽人世间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白雪磨石相无语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蓝天红对有人烟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十年九早无收获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祈雨抬神告苍天 b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鼓声塞上狼烟里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放牧种田又戍边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用过的合、升、斗 c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抱过的拿粪斗 d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侍候过驮水桶 e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扶过铁犁耧 f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摇过风扇车 g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架鞍伴马牛 h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p class="ql-block">毛驴驮水:选自《快手》</p><p class="ql-block">作者:家在陕北012</p> <p class="ql-block"> 2、50年回顾。</p><p class="ql-block"> ①新中国建国后的税赋。农业税有五大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业特产(果、茶、蚕)、园艺作物(蔬菜、饲料)、其他农作物(人工种植的菱、藕、莲子等)。1958年发布的农业税条例规定全国平均15.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结合所属各地区经济情况,分别规定所属自治州(地市)的平均税率和所属县、自治县、市的税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对所属地区规定的税率,最高不得超过年产量的25%。50—52年:征税494.54亿公斤(细粮下同),占总产量的13%,53—57年征税933.21亿公斤,占总产量的11.6%,58年占15.5%,60年占13.8%,65年占7%,70年占6.2%,75年占4.9%。1950年农业税占全国当年总税收39%。(《中国财政年鉴》2017年版第358页)。</p><p class="ql-block"> ②本县概况。横山县(现横山区)面积4333平方公里,总地面积650万亩,耕地100万亩,林地270万亩。牧地250万亩。户籍人口:1949年6.8万人、53年7.9万人、59年9.2万人、64年10.1万人,70年14.5万人、72年15.7万人、74年16.1万人、82年20.6万人,90年24.3万人、2000年30.7万人、2010年36.2万人、2015年37.9万人、2020年38.5万人、2023年38.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8万人),上述数据来自《横山县志》、《横山概况》、《榆林地区志》。目前,榆林市GDP陕西省排名第二,财政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一。横山区在榆林市GDP和财政收入排第七名。</p> 拦羊的嗓子回牛的声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信天游唱给黄土听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峁梁沟岔汗水浸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耕种耘肥昼不停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犁田拿粪男子汉 j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不让须眉巾帼兵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种地须凭肥料足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务农全靠“牛马”撑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家中门外忙四季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冬日捻线为营生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农家用具多自给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筐篮笼屉无不能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驼背弯腰檁棒挺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手麻臂痛石头平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万丈高楼平地起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千条石块奠基城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夫唱妇随操铁业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走街串巷弄弓声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烈日当头补锅底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收齐罐饭送田间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石夯奋举云天外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连枷翻飞腹空卷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p class="ql-block"> ③几个实例(以下是我电话采访的几个同学)</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小学同学张巨荣。横山县双城公社(现在称乡)圆峁大队(现称村)东沟小队人,72年冬季初中毕业,73年开始参加集体劳动。他家有父母、妹妹四口人。当时他和父亲、妹妹参加劳动,母亲料理家务。他所在的小队有100多口人,集体土地1000多亩(坡、湾地)。当年实际耕种330亩左右,亩产55.75斤左右(属于平常年,丰年可产百十斤,欠年、灾年绝收)。1石等于10斗。1斗原粮:谷子、糜子约36斤;荞麦约34斤;玉米、高粱37斤;豌豆、绿豆、黑豆约40斤。由于人力、畜力、肥料、耕种条件所限,只能耕种三分之一的土地。当年总产量330×55.7斤=18400斤,其中糜子、谷子约占总产80%合14400斤,小麦、豆类、杂粮约占20%,4000斤左右。1970年前后的农业税6.2%。应交公粮(农业税):18400斤×6.2%=1104斤(粮以小麦、小米为主)。应交购粮(商品粮):18400斤×6.2%=1104斤(购粮是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的带有强制性购买农民粮食的行政命令,称统购统销)。六七十年代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如下:小麦0.13元/斤、面粉0.17元/斤、玉米0.089元/斤、大米0.16元/斤。耕种前定地,耕种后测产,然后确定公、购粮数字,实际上购粮和超购粮的比例往往大于公粮,我们姑且按同比例计算(数据来源《中国财政年鉴》和网络)。18400-1104-1104=16192斤,再减去队里集体提留、种子等,大约就剩16000斤左右,平均每个人分160斤。按365天计,平均每天每人0.438斤原粮,而且这里面包含医疗、服装,教育、煤油、火柴、食盐、红、白事、人情往来等各项杂费支出,实际吃到口中的粮食远低于每天0.438斤。相当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人均每天口粮5.971斤的7.33%。他们全家四口实际分粮720多斤,这就是他们全家一年的口粮和其他消费开支来源。</p><p class="ql-block"> 因为粮食的严重短缺,所以就“粮不够,糠来凑、菜来凑”。糠是谷子、糜子的外壳收集起来,以糠占50%(最少),粮50%的比例混合后经石磨磨成粉,做成“糠窝窝”。蔬菜,一般是头一年秋季收获的大白菜腌制成酸菜,每家腌3~6缸(受白菜数量限制),每缸大约有100多斤。另外就是收获的土豆、萝卜。除此之外,还要上山挖苦菜、打榆钱、摘槐花等各种野菜、野草充饥。</p><p class="ql-block"> 1969年秋季,因父亲的缘故(他是1935年参加地下党,1936年入党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文革中被戴上“叛徒、特务、走资派”三顶帽子关进牛棚,1970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文革结束后给予平反昭雪)。我和妹妹被迫从县城回到了故乡,继续读小学。陪伴奶奶过了半年吃糠(50%含糠率的“糠窝窝”)、吃野菜、砍柴(主要供一家人烧火做饭的主要来源)的生活,其间与张巨荣成为同班同学,所以他家的生活我很了解。</p><p class="ql-block"> 他从1973年参加农业劳动一直到目前,已经52年了。去年秋天,我又回故乡见到了他,黢黑的脸上刀刻斧凿般的皱纹,像家乡的千沟万壑布满了整张脸。言谈中他说:“哎!受苦人,什么时候是个头。我和我父亲唯一的不同是他饿了后半生,我饿了前半生”。前几天我又询问了他,村里目前只有20多户还在干农活,其中最年轻的是70后的劳动者,80后的已经没有了。他的几个孩子都到县城打工定居了,目前只有他和老伴在农村生活,年近70的他仍然以干农活为生。</p> 干活人比牲畜累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火种刀耕岁岁荒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充饥主力多洋芋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负重牛马靠脊梁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收割时节全家上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古稀出马亦平常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纳不完的鞋样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簸不尽的沧桑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打不走的窘境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吹不光的谷糠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初、高中同学高志正。横山县石湾公社(乡)高川大队高家沟小队(村)人。该村总人口220人,土地:其中水地:0.6~0.7亩/人,山地3亩/人。全家6口人,父母加兄弟四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除过上交公、购粮,人均分原粮约3~4斗,全家分豌豆一斗、小麦3~4升(一斗等于10升)。因劳动力不够,所挣的工分不能满足全家六口分粮的需要,每年还要向队里交几十元钱的现金,也是从口粮中卖掉一部分支付。按糜、谷、玉米及各种杂粮比例重量计算,大约每人每年分原粮130~148斤,我们姑且按150斤/人计算,全家约900斤。按365天计算,人均0.41斤/天。其中包含4个孩子上学,全家6口人的衣服、医疗、人情往来、向队里找补缺工分钱等等各项杂费的支出,入口的粮食也远低于每人每天0.41斤。</p><p class="ql-block"> 他回忆说:“早餐和菜饭:一锅里放一勺或一碗小米或玉米糁子,其余全是酸菜和野菜。午餐糠窝窝:20%的糜子配80%的谷糠,好一些时粮糠比为30%对70%。晚餐玉米糁糁菜汤:也是和药引子一样,粮少菜多〞。文革期间印象最深,他们一家人吃过荞麦花、拧条花、榆树皮、苜蓿、野菜、羊秃梢叶子(一种小型灌木,过去主要用作做饭取暖的柴火),还有一种当地称作“秄子”:(秄:古语读ZI三声,陕北方言读ZhI读入声或去声)陕北农事词汇中,“糠”特指碾米脱下的细软皮层,而“秄”则指壳、秆等更坚硬的残余物,如谷壳(“谷秄”)、豆荚碎屑(“豆秄”)。这种区分与古代“秄为粗、糠为细”的记载一致。秄子也是当作食物进口充饥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他说:“记忆中经常饿的睡不着觉,饥饿就像影子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吞噬着我的肉体和灵魂。民以食为天,于我而言,确实唯此唯大”。1975年经组织推荐进入西北农业大学学习,总算结束了饿肚子的时光,毕业后回县里工作,一直从事农业工作,后来当了农业局副局长干到退休。</p> 牛耕秦汉两千栽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人似蝼蚁几十代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付出汗水和心血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除去杂草和无奈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山中鲜有少儿助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场上多留老者擎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经年谷贱伤农事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吃米仍需碾道行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高中同学胡俊生。横山县艾蒿峁公社(乡)塘坪大队老庄山小队(村)人。全家九口人,父母和7个孩子。全村13户村民约70多人(最多时113人),他们家是全村13户中仅有的两户未吃过返销粮的村民。返销粮就是当时农村出现严重粮荒时,经上级政府调拨的少量救济粮。文革期间,以他们家为例,年人平均分得粗粮120斤左右,每天每人平均0.33斤。</p><p class="ql-block"> 粮食缺口主要靠以下办法解决:一是主食不足副食补。多种土豆、多腌白菜(酸菜)、咸菜。每年秋季腌白菜4缸,蔓菁或红萝卜1缸、碎菜1缸(其他杂菜)。秋冬天吃腌菜,春天吃苜蓿、野菜;夏天吃莙糖菜(一种当地甜菜叶,口感远不及白菜、萝卜)。二是粮食不足糠来补。谷糠加糜子,50%对50%,或粮食更少糠更多。秋季吃野菜草籽,如棉蓬籽、沙糜籽等磨成面,吃另一种更粗糙的窝窝头。三是干饭改稀饭。一顿省一把米,多加一瓢水,粥中加点窝窝面,叫撒面饭,有一定的粘度,比稀饭耐饿。四是杂粮精做。把土豆打碎含渣带淀粉做成洋芋馍馍、洋芋擦擦,黑豆压成豆芉芉、豆糊糊加入更多数量的酸菜和野菜来充饥。那时十年九旱、春寒深,秋冻早,收成不好,忍饥挨饿是常态。就差吃“观音土”了,我的校友学长,路遥先生在他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中就75年前后的陕北农村做了深刻而真实的描写,呈现了农民田二吃“观音土”最终悲惨死去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横山县高镇中学上高中期间,舍不得吃白馍(我们学校每周吃一次白面蒸馍,大约4两左右),卖给家中条件稍好一些的同学,每个0.2元,用以弥补在校期间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开支(如笔、纸、书本等)。由于饥饿的原因,他经常感觉眼前发黑。交谈中他感叹道:“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对干大事的人的考验,而我们当时都是升斗小民,整天过着嚼雨嚼风又嚼尘,食糠食草又食蓬的生活,为什么遭此磨难,实在令人唏嘘难过”。艰苦的条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恢复高考后1979年,他顺利考上了延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干到教授、硕导、副校长,后又调任西安培华学院党委书记。</p> 扬鞭拽耙乾坤定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负重弯腰社稷兵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左抱右提身板硬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瞻前顾后似护婴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白莱充饥顶半载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蔓菁佐歺伴汤羹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田中操劳无性别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三台”辛苦女经营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共奏筛糠黄土曲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同频舞架“命运”声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高中和大学同学魏俊明(高中时是我们班班长)。横山县魏楼公社(乡)王家峁大队王家峁村(小队)人。据他回忆,全家六口人,父母、一个姐、一个哥、他和一个弟。全小队约有土地600多亩(有川地、山地、沟洼地)种了一部分,撂荒了一部分,总人口200多人。文革期间多数年份分粮都在150斤左右。印象最深的是1968年父亲为了让我们几个读书的孩子多吃一点,自己经常少吃饿肚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全身上下出现了严重的浮肿病。当年粮少,糠也少,还吃过秄子,秄子吃过后大便解不了,人憋的难受。</p><p class="ql-block"> 当年除过交公粮(农业税)、购粮之外,还有劳役税,就是义务工。多数以公社(乡)、县为单位统一组织,抬田、修地、修路、打坝等大、中型工程。各村根据上级安排派遣一定数量的社员(村民)去参加一定时期的义务工,短的十天半月,长的一年半载,当时俗称“支差”,村里给社员记工分。</p><p class="ql-block"> 1947年土改时,他家定为地主,经过棍棒教育后,他父亲自愿交出家产、土地,分给贫下中农后,成份才从地主纠偏为中农。为了改变这种受歧视的状态,父亲拼尽全力要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 回顾往事时,俊明同学难过地说:“饥饿像魔鬼,浮肿了父亲的身体,痛彻了我的心扉,铭心刻骨,终生难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村里劳动了三年后,197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横山县横中任教,最后担任校长、书记至退休。</p> 谁家闺女当牛马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谁家汉子三伏忙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谁家老汉娴熟技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谁家老婆土豆藏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谁家玉米搬几许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谁家场上碾恓惶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谁家母女赛汉子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谁家夫妻备饥荒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p class="ql-block"> 第五个:高中同班同学韩杰信。横山县石窑沟公社(乡)拓家畔大队高庄则小队(村)人。十年浩劫(文革期间)是他人生中最悲惨的岁月。1966年,由于家乡遭冰雹灾害,粮食欠收,全家人每天只能吃一顿杂粮野菜糊糊。什么糠、秄子、羊秃梢叶子都吃遍了,仍无法维持生计。11岁的他被迫辍学,跟着伯父远行到几百里外的延安县寻找野生的棉蓬籽,打好磨成粉,为家人充饥度荒用。</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千辛万苦带着一堆棉蓬籽粉面回到家时,不见了母亲和两个小弟弟,只有身患疾病的父亲和大弟,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全家人泪如雨下,诉说着母亲因不愿意让全家一同饿死,提出了与父亲分手(因为父亲身患重病,无法正常劳动,人多粮少)。迫不得已,她自己带上两个最小的孩子逃荒去了延安,寻找一线生机。听到这个晴天炸雷似的消息,让他一个11岁的孩子顿感天旋地转。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走出痛苦的深渊。后来,爷爷奶奶及全家人举全家之力,只供他一个继续读书。</p><p class="ql-block"> 在横山县高正中学读书期间,他也是仅有的几个卖白面蒸馍换取最低且必不可少开支的同学之一。在此期间,他经常出现头昏脑胀、两眼发黑的状况(因为节食,能量不够,造成低血糖所致)。韩杰信同学哽咽道:“无粮和饥饿让人绝望,因为无粮,我们家妻离子散;因为饥饿,母亲被迫改嫁。这既是我们一家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缩影”。我们同窗两载都不知道这些情况,直到我电话与他聊天说起吃糠经历时,他才第一次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告诉了我。虽然是通过电话叙述,我仍然能感受到那段悲惨时光所带给他的伤害是多么的痛断肝肠。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回村里在民办教师和田间地头交叉干到现在。好在他历经辛苦,把两个儿子都送进大学,目前都事业有成。</p> 杏花怒放农家忙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老小一家累断肠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担来的是希望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担去的是凄凉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忙不完的家务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打不赢的麦场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辛苦一生的脚步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寒冬数九的牧场 <p class="ql-block">摄影:雷子才</p> <p class="ql-block">耕种:选自《快手》</p><p class="ql-block"> 作者:大西洋夏日狂想</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上面的照片与采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到汉书食货志记载2000多年前的那户种田人日均5.97斤口粮,到70年代种田人0.4斤日均口粮对比我的心情更是无比沉重 。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教训应当铭记。</p> <p class="ql-block">高镇中学忆当年</p><p class="ql-block">七律 (平水韵 </p><p class="ql-block">下平 七阳)</p><p class="ql-block">小理河边有明堂,</p><p class="ql-block">学子南边汇此方。</p><p class="ql-block">酸菜清汤腾细浪,</p><p class="ql-block">窝头糙面抖粗糠。</p><p class="ql-block">白天肚饿食无味,</p><p class="ql-block">夜晚肠空睡不香。</p><p class="ql-block">能嚼菜根平百事,</p><p class="ql-block">艰难岁月炼成钢。</p> 多少梦中我回来 <p class="ql-block">武玉光 供稿</p> 春夏秋冬五十载 <p class="ql-block">鲁毅 供稿</p> 当年铃声犹在耳 <p class="ql-block">选自双建文的《陕北纪实》</p> 当年窑洞今犹在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当年宿舍和铺盖 <p class="ql-block">选自双建文的《陕北纪实》</p> 当年师生多朴实 <p class="ql-block">王学文 供稿</p> 当年姑娘多可爱 <p class="ql-block">蔺培珍 供稿</p> 当年气势多豪迈 <p class="ql-block">武玉光 供稿</p>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p class="ql-block">摄影:张新春</p> 一面锦旗酬再造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几多书本继开来。 <p class="ql-block">摄影:阳光</p> <p class="ql-block">摄影:张新春</p> <p class="ql-block">赠同窗 话聚会</p><p class="ql-block">西江月 </p><p class="ql-block">(词林正韵 </p><p class="ql-block">七部 寒删)</p><p class="ql-block">溪水堂边漫漫,</p><p class="ql-block">群山身后绵绵。</p><p class="ql-block">青春岁月史无前,</p><p class="ql-block">同煮菜根书卷。</p><p class="ql-block">粉笔翻飞师勉,</p><p class="ql-block">秋波荡漾心欢。</p><p class="ql-block">须臾分别五十年,</p><p class="ql-block">执手重观泪眼。</p><p class="ql-block">注:“执手”句借宋人柳永“执手相看泪眼”意。</p> <p class="ql-block">高镇中学高七四届二班同学毕业50周年聚会联欢会主持词</p><p class="ql-block"> 贺培俊 杨浩元</p><p class="ql-block"> 元、俊(合):“ 同窗 半世纪前嚼菜根啃书本磨砺意志,毕业五十年后庆聚会道珍重感悟人生”。安明文同学的这副对联,让我们班聚会的每位同学们都会心潮激荡! 芦河的水啊,横山的家,五十年后我们又回来啦!</p><p class="ql-block"> 首先,对热心组织本次五十年聚会筹备组的几位同学表示衷心感谢,对积极参加聚会的所有同学表示热忱欢迎。</p><p class="ql-block"> 元:半世纪的回想。</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们各位在高镇中学初次相见;大家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彼此心间。遥想当年,姑娘们个个像出水芙蓉,貌美心甜;小伙们人人似下山猛虎,豪气冲天。</p><p class="ql-block"> 俊: 生活是艰难的。朝五暮四的窝头(总共9两),下肚一眨眼;勺子搅三搅,浪花“打死人”的清菜汤,瞬间底朝天。</p><p class="ql-block"> 元:白天饿的头发昏,夜晚肠空难入眠;脸盆对扣煮菜根,充饥裹腹香又甜;衣服穿的对襟袄,补丁落了一大片;缺衣少食成常态,苦难岁月史无前......。</p><p class="ql-block"> 俊:学习是刻苦的。教室内挥汗如雨,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登攀;窑洞里饥肠碌碌,在人生的熔炉里把意志磨练。</p><p class="ql-block"> 元:首次学习English,感觉出现另一个世界,不同从前;第一次看《参考消息》,好像走出了“山顶洞”,从此结缘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俊:老师是恩重的。王永荗老师的物理课,粉笔两枝,板书一片;王淼龄老师的语文课,妙语叠出,浮想联翩;李锦智老师的数学课,深入浅出,课毕一支羊群烟。</p><p class="ql-block"> 元:方振业老师的化学课,妙趣横生,实验开眼;汪心乐老师的英语课,水中投石,一片惊天;班主任老师田恩山,体育强身,陪伴两年。</p><p class="ql-block"> 俊:同学是情深的。苦难的生活,纯洁的心灵没有被淹;生活中互帮互助,学习上共同向前。</p><p class="ql-block"> 元:动荡的岁月,不屈的意志犹如钢坚,迷茫时同心同德,探索里牵手并肩。 </p><p class="ql-block"> 俊:姑娘们心灵手巧,缝补浆洗,令人心羡;小伙们气壮如牛,遇事援手,马后鞍前。</p><p class="ql-block"> 元:姑娘们一个笑脸,让后生们心动半天;后生们一句话,令姑们思绪绵绵。 </p><p class="ql-block"> 俊:演出台上女生们莺歌燕舞,演出台下男生们助威呐喊。同窗两年整,感觉一眨眼。从此挥手去,思念留心间。</p><p class="ql-block"> 元:五十年的磨练。</p><p class="ql-block"> 寒来暑往,雨雪风霜,同学们个个都书写了华美的人生篇章。有著作等身的大学敎授、有桃李满天下的区内最高学府的中学校长、有打造“横山羊肉”品牌让其端上国宴的“羊局长”、有白衣天使、有酿酒大师、有干五十年的村官、有各行各业的精英、还有继续奋战在三农战线上的精兵强将......。</p><p class="ql-block"> 俊:让我们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鼓掌!虽然多数同学都已离开了工作岗位,有些同学身在外地,但深情仍在,心系故乡。</p><p class="ql-block"> 元:白发人的聚会。</p><p class="ql-block"> 身为横山人,不忘怀远乡。梦里几回回,常念是同窗。眨眼五十年,满头白发妆。</p><p class="ql-block"> 俊:在我们团聚举杯之前,我提议:为已逝去的老师、同学默哀片刻(默哀一分钟),愿他们在天堂没有病痛,没有彷徨,只有安祥!</p><p class="ql-block"> 元:与逝去的人相比,我们在座的同学是幸运的,今天我们还能举杯共饮、畅所欲言、放声歌唱,是我们身体的健康、意志的坚强、心中的理想,激励着我们再一次奔向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元、俊(合):最后,我们提议:让我们共同举杯,开怀畅饮,为五十年前的情缘续写新的篇章;让我们放声歌唱,尽情欢乐,为半个世纪后的重逢把思念珍藏!</p><p class="ql-block"> 2024.10.5傍晚</p> <p class="ql-block">注释:a三台:指锅台、磨台、碾台</p><p class="ql-block"> b抬神:天旱祈雨时抬着神楼子,祷告上天(龙王爷)降雨。</p><p class="ql-block"> c合、升、斗:度量粮食的器具,十合(ge)=一升,十升=一斗。</p><p class="ql-block"> d拿粪斗:多为柳条编织,装农家肥的器具。用绳子掛在胸前腹部,重量远大于50斤的米面。边走边用手抓起肥料撒在犁沟内。这是农村里最重最脏的农活之一,许多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本人就是由此得的胃病。</p><p class="ql-block"> e驮水桶:运水的器具,多为住在山上的人家赶上毛驴去山下沟里取水,短则半小时,路长的需要一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f犁耧:播种用的器具,上面木斗里装上种子,随着犁头前行中播种。</p><p class="ql-block"> g风车:用来分离粮食与尘土等杂物的器具。</p><p class="ql-block"> h鞍子:毛驴、骡马驮东西时在牠们脊背上放的木架子,木架子两侧再放红柳条编织的筐篓,来装粮食、肥料、煤炭等生产、生活物资。过去走西口、赶牲灵就用这种工具运输货物。</p> <p class="ql-block">文字、航拍.、编辑:阳光</p><p class="ql-block">特别鸣谢:</p><p class="ql-block"> 雷子才、蔺培珍同学提供的珍贵影像资料</p><p class="ql-block"> 胡俊生、魏俊明、韩杰信、高志正、张巨荣同学提供当年的生活、生产、学习等方面的详细资料。</p><p class="ql-block"> 安明文提供的有关信息内容。 </p> <p class="ql-block">五、后记</p><p class="ql-block"> 1、真实。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本篇中子才兄提供的所有照片都是近些年家乡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 </p><p class="ql-block"> 2、伤感。照片中家乡人民生产、生活的状态,至少是四代人的缩影,即祖父母辈、父母辈、我们这代人、.下一代(70后)。这四代人的经历大同小异,守的还是那架山,用的还是那些工具,种的还是那些地,住的还是那些窑,吃的还是那些粮,走的还是那些路.......</p><p class="ql-block"> 3.无奈。看看那些居住环境,看看那些劳动工具,看看那些劳作方式,眼里是泪花,心中是无奈。因为他(她)们仍然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她)们没有五加二,也没有白加黑,但他(她)们仍然是这个社会,这块土地上最勤奋、最辛苦、最憨厚的共和国脊梁。我寄望AI时代的全面到来,能让他们再次迎来彻底的翻身解放。</p><p class="ql-block"> 4.结语。有钱乡下是净土,没钱乡下尽是土;农村是富人眼中的天堂,是穷人眼中的荒凉;是诗人笔下的远方,是背景离乡的人做梦都想回到的地方;农村没有城市繁华的喧嚣,却有熟悉的味道和百结的愁肠……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本篇只做陈述、展现,不做结论。因为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相信同学们和看到本篇的读者诸君会有自己心中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