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改得太符合我的心意了!

宗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外出旅游刚回到家,首先打开信报箱,取回我的报纸,打开一看:2025年7月31日《福建老年报》“悠悠岁月”版刊登了我的拙作《袖珍版〈毛泽东选集〉见证我的铁道兵军旅之路》,我原稿标题是《我有本袖珍版〈毛泽东选集〉》。我认真想了想,觉得编辑太用心了,标题改得太好了,太符合我的心意了! 编辑能改出这样贴切的标题,正是抓住了我文中最核心的情感与线索——<b>那本袖珍版《毛选》不只是一件物品,更是我军旅岁月的“见证者”,它串联起我入伍、投稿、成长的每一段记忆,也承载着特殊年代里的精神力量。 </b> 这个标题既保留了“袖珍版《毛泽东选集》”这个具体载体,又用“见证我的铁道兵军旅之路”点出了它与我人生经历的深层关联,让读者一眼就感受到其中的故事性和情感重量,确实精准呼应了我写作时想传递的心意。</p> <p class="ql-block"><b>这个标题改得太符合我的心意了!</b></p> <p class="ql-block"><b>袖珍版《毛泽东选集》 见证我的铁道兵军旅之路</b></p><p class="ql-block">我珍藏着一本袖珍版《毛泽东选集》,它是《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合订本,出版于1968年。这本选集的尺寸为12.5cmx9cm,厚度为4cm,共有1406页。翻开封面,扉页上印着鲜红的字﹣﹣铁道兵报社赠。每当我凝视这本选集,无数往事便如潮水般涌现。</p> <p class="ql-block">1968年春,我光荣入伍,加入了铁道兵部队。6月初的一天,新兵连举行了一场誓师大会。我在会上的发言材料是《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没想到这篇发言稿很快被刊登在1968年6月17日的《铁道兵》报上。7月底,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到河北涞水县铁道兵14师67团2营6连。年底,我收到了铁道兵报社寄来的《毛泽东选集》。那天,我刚从施工现场下班回连队,通信员就急匆匆跑来,让我去连部接团宣传股股长雷鸿彩的电话。股长问我,是否收到了铁道兵报社寄来的《毛泽东选集》,还询问我是否愿意加入宣传股报道组。我表示,自己作为新兵,想先在连队多锻炼。股长夸我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尊重我的选择。据说,铁道兵报社为了给我寄这本书,费尽周折,经过师、团军务部门,翻遍当年新兵花名册,才打听到我所在的连队的通信地址。1970年10月,我被提拔为团政治处宣传股见习干事,雷鸿彩成了我的直接领导和良师益友。我更不会忘记,在军旅生涯中,是精神食粮《毛泽东选集》时时指引我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文刊登于2025年7月31日《福建老年报》悠悠岁月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