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茶文化(新编406)

淡定从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续上篇,接着阐述我所认知的“中国茶道精神”。</p><p class="ql-block"> 继续按照我的思路,依据哲学思辨和美学的思维去理解“精”、“敬”、“悦”和“归”。(之318)</p><p class="ql-block"> 本篇,继续探讨“中国茶道精神”中的茶德。今天,着重谈谈本人是如何修炼自己的茶德的。(实践方面263)</p> <p class="ql-block">  我个人认为,如果真的想通过饮茶活动,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需要深入地学习和领悟先贤们的不停地探索,反复的揣摩,精准的总结,得到许多有利的哲理、审美和具体的做法。值得我们再实践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从前面几篇的阐述,大致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和实践。以便于我们得到那种“真实的感受”、“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  比如说,唐代对茶叶的喜欢,着重在“兼香”。因为,他们喜欢添加一些“佐料”,变成一种“混合香型”,茶叶的本身的香气如何突出,就是一个大学问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口味比较重”。放在今天,估计,没有几个人受得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人们就很喜欢那种“清香”。这是更多地受到道教的影响。喜欢“仙风道骨”般地享受。比如试茶、斗茶风气,实际是让茶香停留的时间更长一点,那画面展示的更充分一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代一旦“废团兴散”,实际就是追求那个“原香”,即茶叶本身的自然香气。这个差别,是巨大的。当然,那些“高贵”的人们,还是追求那个“芽茶”的。最大的好处,就是现在的我,也是很喜欢这样的。总是打开茶叶罐子,先闻香,冲泡的过程中,看茶烟气袅袅上升,再闻香,然后品鉴,最后是唇齿留香。这是最自然的方式和享受。所以说,朱权提倡的“点茶”方法,和现在的做法是最接近的。应该说,我们喜欢绿茶的人,基本上是接受了他的“理论和实践结果”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但是,它可以比较好地展示大自然的“馈赠”。你也不用到高山茶园去,在家,就可以品鉴,想象,那个飘飘若仙的“感觉”,只有你自己知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许,说的大一点,那个“悦”是你自己找到的、并真实地感悟到了。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泡茶”,最终的目标(就是“归”途)是一样的,就是审美的情趣,是“自找”的,那是别人无法强加、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图片均为翻拍。</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