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敦煌石窟</b>,<b>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b>。敦煌石窟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疫情结束后,同学们自驾游大西北……到莫高窟才知,其实敦煌还有一处可与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宝库~深藏不露的榆林窟。</p><p class="ql-block">参观莫高窟后,临时决定去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游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深藏不露的榆林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美篇采用图上字下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b>榆林窟</b>在业务管理上归属于莫高窟,行政管理则归属瓜洲县。若说莫高窟的壁画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全国石窟之首,那么榆林窟就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从艺术角度而言,绝非莫高窟的“翻版”,而是<b>莫高窟的“姊妹窟”,其开凿于西夏时期的洞窟填补了敦煌石窟的空白,在很多方面也弥补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足</b>,在我国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的绘画技艺与艺术表现形式,是可以与莫高窟比肩的。尤其是西夏时期的壁画, 榆林窟的艺术价值更是超越了莫高窟。</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精美的壁画艺术,弥补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足,是 敦煌石窟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榆林窟因为地处偏僻,没有过度的旅游开发,所以较莫高窟颜色更鲜艳,“这里更像是个研究所”,是很多来过这里的游客最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每年的游客才不过两万人,到这里游览,往往需要等上30-40分钟才能听上一场讲解,但这里却是个可以真正走进石窟历史与文化的景区。说是景区,却更像是一所石窟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的门票做得精致又有现代感,扫一扫票上二维码,就能看到“榆林窟”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办理好门票走出售票厅,仍看不见石窟踪影,沿着指路标志将信将疑地走进地缝般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向着河谷前行,原来是别有洞天,望着恢宏的峡谷,瞬间可见两侧石窟一个挨着一个,谷间榆林河湍湍流过,此景令人惊呆。</p> <p class="ql-block">目前这里有完整石窟43个,其中东崖32座,西崖11座,一泓清流流过崖间。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窟内共存唐至元代800多年间的彩塑千余身,壁画565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榆林河流经这里,榆林窟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的壁画雕塑艺术之精美绝伦自然无以言表,有敦煌不及的中唐飞天,有22米高的金佛,色彩鲜艳的反弹琵琶,西夏的罗汉泥塑……颜色鲜艳,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p> <p class="ql-block">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3个,其中东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着彩塑272身、壁画5650余平方米。第六窟高22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全身用金色涂就,灿然如新、金碧辉煌、显得极其庄严雄伟。第三窟的18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哑罗汉,上身前倾,张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灵活现,堪称榆林窟彩塑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榆林窟的塑像虽有不少佳作,但它还不能代表榆林窟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庄严法界”在榆林窟窟区的中心位置,俗称“四合院”。经由这座小院儿,方可进入榆林窟第6窟,那是榆林窟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洞窟,</p><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这里上阶梯进入第6洞窟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的是窟里的十八罗汉,与以往见到的截然不同。眼睛神采奕奕,笑样各不相同,个个瘦骨嶙峋却精神抖擞。那雕塑技艺出类拔萃的少见。</p> <p class="ql-block">榆林窟地理位置偏僻,来参观的游客比较少,但是这里讲解员同样非常非常优秀!在这里做讲解的老师满腔都是对石窟的热爱,你完完全全可以被他们的热爱所感染到,从而更加沉浸式的参观这些“被遗忘”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b>第16窟</b></p><p class="ql-block">甬道南壁-供养人(曹元忠)-五代本窟,是现今保存较好的五代前期的一所大窟,大约修建于公元936—940年,是曹议金的长子曹元德执掌瓜沙政权之时为其父所建的功德窟。主室甬道南壁的曹议金供养人画像高达1.67米,几乎与真人等高,这是五代时期供养人画像的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b>第17窟</b></p><p class="ql-block">保存有较完整前室、甬道,长长的甬道直通到崖壁外,可知古代在崖壁外应有栈道相通。前室为方形小室,主室较大呈正方形,中心柱设在洞窟中央。</p> <p class="ql-block"><b>第26窟</b></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唐代,经过五代、宋、回鹘、清的重修。</p> <p class="ql-block">第10窟窟顶东披 西夏时期边饰图案 。</p> <p class="ql-block"><b>第5窟</b></p><p class="ql-block">被称为“卧佛殿”。殿内有尊涅槃佛,长10.9米,是榆林窟最大的涅槃佛塑像,学者推断为唐代塑像,清代重新上过彩。本窟的窟檐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长12.7米、宽6. 7米。梁上有“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梅月上浣重修三危山愉林窟千佛洞睡佛殿序文”题记。</p> <p class="ql-block"><b>第25窟</b></p><p class="ql-block">被称为中唐吐蕃时期最为突出的洞窟,也是敦煌壁画中最动人心魄的绝妙佳作所在。</p><p class="ql-block">张大千两进榆林窟,他非常推崇榆林窟的第25窟,色调清丽淡雅,被他称之为中国最美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29窟南壁东侧 男供养人 西夏时候。</p> <p class="ql-block">这是榆林窟镇馆之宝,四代道士誓死守护的千年佛宝一一象牙佛塔“复制品”。新中国成立后,已无偿献给国家。</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件艺术珍品是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带回的。因玄奘西行途经瓜州经历了最艰辛的历程,但上到官吏,下到僧人、百姓都给于他莫大的帮助,唐僧取经回国,路过榆林窟感慨万千,于是把印度国王临别时赠予他的象牙佛供奉在榆林窟。</p> <p class="ql-block">这尊牙雕佛像是犍陀罗风格,还没有成年人的手掌大,可以打开为两扇,内雕279位人物,表现了佛教的54个故事。</p><p class="ql-block">据说这尊佛像是唐玄奘取经回来路过瓜州时留下的,但后来就没了踪迹。清雍正时,道士吴根栋(也有说是喇嘛的),到这儿修复洞窟,在沙子里挖出这件国宝,供奉起来。据说因此而使得榆林窟一度香火极盛,当然也就引来了盗贼和土匪的觊觎。</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末民国的乱世,为了保护这尊佛像,榆林窟的四任主持献出了生命。为什么道士会为保护佛教的遗产尽心竭力,不惜生命?道家有云:乱世出山救人,盛世归山修道。榆林窟是为一例。现在这尊国宝被郭元亨道长献给了国家,存于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同学去榆林窟,作为西夏领域专家,看了一个有西夏文字的特窟,拍的两张照片保存在这里吧!</p> <p class="ql-block">在榆林窟,会让你佩服这里讲解员,他们并不是人们理解中的讲解员,而都是对壁画有所造诣的研究员及博士。</p><p class="ql-block">不少研究员扎根在这里去丰富学识,解读更多的历史故事,保护这得来不易的文化珍宝。</p><p class="ql-block">他们对讲解工作亦与众不同地认真对待,会让人们对石窟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可以引经据典,把壁画里的故事讲得透彻,可能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讲解员告诉我们:榆林窟只为保护,不为展示,所以一向低调。他手指到河对面的石窟,认真地说“那边一直都没有开放,总要给后人留下些东西对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