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信笺中的故事 县委书记与劳模的情谊

山 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那山、那水、那风情系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山 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美 篇 号: 1392661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微 信 号: RD 9518369</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一则消息如春风般吹进了我们的心田——北耽车村78岁的老党员段金元,手中竟精心保存着两封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县委书记的亲笔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消息,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勾起了我们无尽的好奇:一位普通农民,是如何与县委书记结下深厚情谊的?那两封穿越半个多世纪风雨的信件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带着这份好奇,我们踏上了拜访段金元同志的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北耽车村,提及段金元,年纪稍长的人都能如数家珍般讲述他的故事,他</span>中学生回乡当农民,他热爱学习,干起活来更是毫不含糊,积极追求进步的他,很快在村里崭露头角,成为山西省著名劳动模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岁月在段金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五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他和老伴蜗居在村西的两间老式房子里,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走进段金元的屋子,说明来意后,他转身打开柜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色小匣子,又从笔记本中抽出两页黑褐色的老旧信纸,递到我们手中。这两封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即将调离平顺的两位县委主要领导亲笔所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封信,来自县委第一书记李琳同志。信中写道:</span><b style="font-size:20px;">“志荣、毛孩、恩科、金元:我和你们相处了十二年,各方面受到你们的帮助和教育,现在我的工作正式确定调回省委办公厅去,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现在我虽然离开了平顺,但我的心仍然在想念你们,望今后到太原时一定来看我。请你们转告咱村全体党员干部和社员都好。祝大家新年愉快。希望你们一定要抓紧领导,把北耽车的工作搞得更好。我十三号就到太原了,盼以后多通讯。祝你们新年健康!”</b><span style="font-size:20px;">寥寥数语,却饱含着对北耽车村干部和社员的深深眷恋与殷切期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半年后,县委常务副书记杨树培同志也寄来了第二封信:</span><b style="font-size:20px;">“金元、毛孩同志:你们好!我的工作要调离平顺,在走之前本应再去看你们一次,但因为在十号左右要动身,所以去不了,今去信告知。你两(俩)是标兵模范,在生产斗争中为党为人民办过好事,带过头,因此你们一直保持着劳模的称号。你们基本是做到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希望你们继续发展(扬)革命传统,成为一个永不退(褪)色的人民英雄。做到这四点:第一要劳动在先;第二有事和社员研究;第三大公无私;第四学习生产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发挥你们两(俩)的作用。同志们再见。敬礼!”</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封信,不仅是对两位劳模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对他们未来工作的悉心指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端详着这两封半个世纪前的信件,我们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这不仅仅是两封普通的信件,它们凝结着党的领导干部与劳动群众之间深厚的鱼水之情。透过这两封信,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县委领导扎实的工作作风,他们夙夜在公,心系群众;也看到了普通党员对领导的尊敬和对组织的忠诚。在那个忙碌的年代,县委书记们要调走了,手头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处理,身边有众多的人需要告别,然而他们却没有忘记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村干部和劳模们,抽出宝贵的时间亲笔写信,亲切话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两封信,内容虽简短,却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透过五十多年的历史烟尘,我们依然能从中读出许多不简单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对基层干部是如此熟悉!县委第一书记李琳,竟能将漳河边一个普通村庄——“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名字信手拈来,达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倘若他们只是满足于“下乡,下到乡政府;进村,进到村长家”,又怎会与基层干部结下如此深厚的感情?倘若他们下乡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又怎会对普通山村的“两委干部”如此熟悉,在离别时如此惦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对基层干部是如此想念!从县委《组织志》上我们得知,李琳同志1950年8月来到平顺工作,起初担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树培同志1954年7月走进平顺,最初担任县委常委、农工部长。他们离开平顺时,李琳同志已在这里工作了13个年头,杨树培同志也工作了9个年头。如果他们对基层干部、劳模们的思念只是普通的想念,完全可以通过捎口信、打电话等方式表达,又何必郑重其事地写一封亲笔信呢?他们的思念,是萦绕心头、一吐为快的真挚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牵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对基层干部是如此关心!平顺,这个太行山上的贫困小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却涌现出了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侯梨等四位著名的全国劳模。1952年荣获全国“爱国丰产金星奖章”的共4人,而平顺县的李顺达、郭玉恩均榜上有名,占据了表彰名单的“半壁江山”。以李琳同志为班长的那一茬县委,为了传承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培育各级劳动模范,可谓呕心沥血、费尽心机。即将离开平顺的杨树培书记,还不忘叮嘱劳模们:“第一要劳动在先,第二有事和社员研究,第三大公无私,第四学习生产知识。”结合当前的反腐形势来看,杨书记对劳模们的关心可谓入木三分,叮嘱到了关键之处。这四句话,想必是县委在培养劳模过程中经常考虑的问题,县委领导一定不止对北耽车的段毛孩、段金元说过,而是对平顺的所有劳模们都反复叮咛过。也许正是因为记住了领导的这些嘱咐,郭玉恩、武侯梨同志一生坚守家乡,坚守土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申纪兰同志牢牢记住这四句话,几十年来始终“不离西沟、不转户口、不脱离劳动”,成为了“一至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成就了她“凤毛麟角”“全国唯一”的人生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对基层干部说的都是老实话!若不了解当初县委的具体情况,以今天的眼光看五十多年前的事,或许会觉得杨树培书记信中“走之前本应再去看你们一次,但因为在十号左右要动身,所以去不了”像是客套话,有点矫情。其实并非如此,五十年代县里领导下乡,不是步行就是骑马,后来有了一辆吉普车,也常常因为路不通去不了,或者事情多轮不上。县城到漳河岸边的北耽车,没有现在的柏油路,连像样的公路也没有,只有一条“百里滩”的河滩路。这条路是名副其实的“三跳路”: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肚里跳。夏季洪水一来,路就被冲断了;水过后,人们扒拉着石头填填沟,才勉强能走。那时,还没有建辛安桥,车到了漳河边,必须乘木船摆渡过河。因此,县城到北耽车虽然只有70来华里,如果没有一天时间还真难跑上一趟。李琳书记信中说:“我和你们相处了十二年,各方面受到你们的帮助和教育……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这也不是客套话,而是他发自内心的真心话。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总是双向的、相互的。回顾李琳书记的一生,他在平顺工作的十几年应该是他最幸福、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如果说平顺的劳模们在人生的时空点上碰到了李琳是一种幸运,那么李琳在自己的工作履历中,能遇上平顺这么多可圈可点的劳动模范,也是人生的一种大幸运。他从这些劳模身上确实汲取到了许多智慧和力量,成为了他一生非常看重的精神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这两页老旧的信纸中,我们还能捕捉到另外一些信息。比如,李琳书记是给北耽车的“支村两委”干部写的信,符合其县委第一书记的身份;杨树培书记是给两位省劳模写的信,也符合他长期兼任县委农工部长的身份。比如,即使堂堂的县委书记们使用的也是质量低劣、颜色驳杂的信纸,从中可以窥见他们当时的工作条件还很简陋,处处体现着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比如,领导与部下的交往都中规中矩,看不出一点庸俗之气。杨树培书记写道:“你两(俩)是标兵模范,在生产斗争中为党为人民办过好事,带过头,因此你们一直保持着劳模的称号。”你们“基本是做到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所以,县里也确保了你们的劳模荣誉。没有夸大功劳,也没有缩小成绩,上下级之间,不藏不掖,自自然然,坦坦荡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应该感谢这两封信,它们如同两把钥匙,帮助我们揭开了平顺“劳模之乡”的厚重谜底。原来,平顺的众多劳模正是在这些心底纯正、重情重义、一丝不苟的县委领导的帮助与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说这两封五十多年前的信言简意赅、蕴意深刻,值得珍惜,那么信件收藏者——老党员段金元同志的品行也同样值得我们称道。他几十年如一日,忠于党,忠于人民,默默地保持着劳模本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段金元同志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当初的承诺,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在北耽车村的上空久久回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的杨树培是我的父亲,他1921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黎城县.上遥镇.大寺村。1942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儿童团团长、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村武委会指导员,村党支部书记。曾参加1941年的神头岭战斗和1944年的解放襄垣战斗。建国前夕,担任中共黎城四区组织委员和黎城一区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晋东南地委调研组组长、平顺县农工部部长、平顺县县委常务书记、沁县县委书记、长治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晋东南行署农业局局长、中共晋东南地委农工部部长、晋东南行署科委主任、晋东南地委老干部活动中心副主任等职务,享受副厅级待遇。1962年荣幸参加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7000人大会”。2005、2015年两次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7O周年纪念金星章。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19年6月13日上午溘然长辞,走完了九十九年的人生路程,永远地离开了深深挚爱他的亲人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