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与东侧景运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也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除非皇帝御旨宣召,否则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得通过此门。 隆宗门门匾上至今保留着一支断箭,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四日,天理教首领林清率军从东华门和西华门攻入紫禁城,当时嘉庆皇帝外出狩猎,留守皇宫的皇子道光在义军攻至隆宗门时,急忙调来火器营才将起义镇压,这支箭就是当时义军攻打隆宗门时射上去的。 换个角度就可以看清断箭了。嘉庆皇帝回朝后,下旨保留此箭,要让后世子孙永远牢记这次事件。此次事件中,皇子道光临危不惧,取鸟枪、腰刀出门迎敌,深得嘉庆皇帝赏识,为其后来继位奠定了一定基础。 进入隆宗门,向西走过一段狭长的广场,即为慈宁门。 慈宁门是内廷外西路慈宁宫的正门,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作为太后居住区域的核心入口,它与慈宁宫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内廷的重要礼制空间。顺治、康熙、乾隆等朝均对其进行过修葺。 慈宁门面阔5间,进深3间,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周围环以石雕望柱与栏板,彰显皇家建筑的庄重等级。 门两侧接黄琉璃瓦顶八字琉璃影壁,壁心及岔角以菊、兰、牡丹等花卉图案装饰,工艺精美。 明、次间后檐金柱间设朱漆大门两扇,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梁枋绘旋子彩画,天花为龙凤图案。前檐檐柱间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槛窗,棂条以正交或45度斜交形成菱花图案。 慈宁门门额以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汉文为篆体,在紫禁城内较为罕见。蒙古文的出现据传与孝庄文皇太后(蒙古族)有关,彰显多元文化融合。 阶前左右陈列一对铜鎏金麒麟,为紫禁城门兽中独有。麒麟象征太后仁德与长寿,其底座为明代须弥座,雕刻宝石纹、卷草纹及摩竭图案,体现明代中晚期石刻风格。 门前三阶当中设龙凤御路石。 龙凤御路石的山水纹饰中还隐藏着一只口吐祥云的守宫蜥蜴。此元素常见于清代陵墓的鋪路石,如定陵、惠陵、昭西陵、慈安陵等,给入口空间赋予了神圣寓意。 慈宁宫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代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后寝殿后移,形成如今的形制。 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的庆寿大典,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等,均在此举行庆贺仪式,太后寿辰时,皇帝会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慈宁宫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垂花门上彩画形制低于慈宁门,内外檐梁枋大木绘白活异兽、片金西番莲盒子,變龙和真龙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穿过慈宁宫东西两旁的垂花门,就进入了慈宁宫后殿,因其是清宫中体量最大的佛堂,俗称“大佛堂”。大佛堂正面五间开四扇六抹隔扇门,上有双交四椀棂花和贴金如意纹裙板。 大佛堂内原明间佛龛立面图。一楼殿内明间正中原为金漆仙楼大龛,内供横三世佛,两侧为韦陀、韦力二护法。1973年初,洛阳白马寺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将大佛堂内佛像等文物2300余件整体打包借走,大佛堂成为空殿。 大佛堂西墙原罗汉立面图,东墙与之相对称。大佛堂的文物至今未能完璧归赵,大部分收藏于洛阳博物馆,还有一部分仍在白马寺。这批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元代夹纻干漆佛像,据说传世仅有二十五件,一件在北京,其余二十四件在白马寺,即大雄殿内三世佛、韦陀、韦力、十八罗汉,加上天王殿内的大肚弥勒。这些都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来的。 我去洛阳时,专程游览了洛阳博物馆和白马寺,参观了原大佛堂的佛像等文物。下面选择几样介绍,以供鉴赏。(图为:大佛堂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现供奉于白马寺大雄宝殿的“原大佛堂佛像”23尊。横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 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护法韦陀菩萨。 护法韦力菩萨。 十八罗汉像(东壁局部)。 十八罗汉像(西壁局部)。 现供奉于白马寺天王殿的原大佛堂的弥勒佛像。 现陈列于洛阳博物馆的“原大佛堂文物”。紫檀木雕九级木塔,原供奉于大佛堂明间金漆仙楼大龛前东西两侧。 楠木八方大塔,原供奉于大佛堂西暖阁。塔高约六米,分三层,十三级,开三百六十个小佛龛,每龛供铜鎏金无量寿佛,佛像上刻“大清乾隆辛巳年敬造”款。乾隆辛已是乾隆二十六年,此塔是取其吉祥寓意为乾隆母亲七十大寿祝寿所造。 清代铜鎏金观音像。 清代银鎏金六世班禅像。 清代铜胎四臂观世音菩萨。 大佛堂如今辟为佛教造像馆,对游客开放。 寿康宫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12月,是乾隆皇帝为其生母孝圣宪皇太后建造的颐养起居之所。 寿康宫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采用黄琉璃瓦歇山顶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与尊贵。 寿康宫大门。寿康宫的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装饰精致,檐枋上绘龙凤和玺彩绘。 正殿内悬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辟为暖阁,其中东暖阁是皇太后日常礼佛的地方。 正殿内的藻井轩辕镜就以其独特的铜胎处理方式而闻名,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孝圣宪皇后半身像。寿康宫为孝圣宪皇太后所居,孝圣宪皇太后钮祜禄氏(1692-1777年)为满洲镶黄旗人,入藩邸十余年一直为低阶侍妾格格,可见并不受宠。 在雍正为和硕雍亲王时期,曾患上时疫,钮祜禄氏尽心照顾赢得好感,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下弘历(乾隆)。雍正继位后,封为熹妃,又晋为熹贵妃。乾隆继位,遵雍正遗命,尊为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孝圣宪皇太后病逝,享年86岁,上徽号崇庆皇太后。 孝圣宪皇太后之宝印。 慈宁门南侧为长信门,亦为慈宁宫花园入口之一。 慈宁宫花园始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的专属场所。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此后虽有局部变动,但整体规模和布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至今仍保留着清代改建后的风貌。 慈宁宫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仅11座,占地不足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慈宁宫花园不仅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布局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园内建筑大多为佛堂,如咸若馆、慈荫楼等,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 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中央,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 咸若馆内悬挂乾隆皇帝御书的匾额《寿国香台》。 如今,慈宁宫花园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对外开放,成为公众了解古代宫廷园林艺术与女性生活文化的重要窗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