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存档164

红尘一骑

<p class="ql-block">象山先生1193年仙逝后,金溪县域内出现了大批专业陶工,专门以烧陶制瓷维持生计,从事大规模专业陶瓷生产。全程参与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和考古发掘的张万星妇夫(现已调至阳江市博物馆任馆长),以及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的其他专家多次亲临金溪窑现场考察、调研,笔者也曾两次专程到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试验开发区十里银滩上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发掘现场考察核实,发现南海一号沉船中不少较为普通的日用器胎质、釉色、器形,尤其是制作工艺与金溪县左坊镇、石门乡境内窑口生产的瓷器惊人相似。近几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著名陶瓷专家王光尧,徐华烽博士等古陶瓷组的专家分别频繁进驻金溪窑考察、研究,并争取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故宫博物院出资,与江西省考古研究院,金溪县文物管理所三家联合签订了共同调查、发掘金溪窑的合同,只因人员紧缺,至今只完成了初步踏查工作。</p><p class="ql-block">金溪境内有丰富瓷土、长石和煤矿资源,有大批熟练掌控高温窑火的技术工匠,茂盛的森林、便利的陆路交通和抚河、信江两条发达水系等贸易辐射范围,为金溪陶瓷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金溪窑生产类似于宋至元代景德镇窑系的青白、卵白釉瓷,类似于建窑与吉州窑的黑釉瓷。宋代建窑、吉州窑、金溪窑都生产黑釉瓷且各有风果。建窑胎多为紫色,坚硬;吉州窑胎多为黄色,粗而松;金溪窑则黑、灰、白三者有之,土黄也有,黑灰者坚硬,土黄者粗松,白胎上盛。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釉没有施到底,不但底足无釉,就是器物下部也大多无釉。而且出现大量类似于宋至明代浙江的越窑、龙泉窑和黄岩窑口的青瓷,质地差点的,当地藏家称之为“土龙泉”,其实金溪窑出现一些精品灰胎青瓷,其质量并不比龙泉青瓷逊色,已故北大教授冯先铭先生编著的《中国陶瓷》教科书,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在金溪县境内共发现31处古窑址群,其中小陂窑、里窑、鸣山窑、耿源窑、长兴(窑里)窑和瓦子岭窑规模庞大,特别是到了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和明代早期,并非陆九渊(号象山先生)所说的“金溪陶户,大抵农户,于农闲时为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