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疆之旅 (三)

阿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月下旬,炽热的阳光烤不化心中奔赴远方的渴望,我即将踏上前往新疆的旅途。那里,有广袤无垠的草原,骏马奔腾;有澄澈如镜的湖泊,倒映天光;有巍峨耸立的雪山,圣洁庄严。每一处风景都在召唤,等我用脚步去丈量,用相机去定格,用心灵去感受它的雄浑与浪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飞越2882公里,历经四个多小时达到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次日乘坐旅游大巴,开始了大美新疆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故事,就从踏入这片星辰大地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拍摄:阿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676877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世界魔鬼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乌尔禾世界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龙脊路200号,总面积260平方千米,雅丹地貌核心区面积22平方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了奇特的风蚀地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质变迁·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等远古动物,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它为“戈壁台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魔鬼城的风蚀岩群形状各异,或如殿、台、阁、堡,像梦幻的迷宫世界,或如人、禽、兽、畜,像蔚然壮观的大千世界,象形景观景点超20处,如“孔雀迎宾”“海狮望月”等。每当狂风骤起时,风穿梭在石柱之间,会发出奇怪的吼声,增添了神秘恐怖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景区内项目丰富,有骆驼骑乘、全地形越野车、VR动感体验等,还设有石油文化特色体验区,能够近距离体验石油工业游。此外,这里还是《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等150余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地,游客可打卡相关取景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乌尔禾世界魔鬼城是《卧虎藏龙》的重要拍摄地之一,踏入景区,沿着游览路线前行,便能到达拍摄地,“狮身人面像”“孔雀回眸”等标志性景观增添了奇幻色彩。这里的雅丹地貌形态各异,高低起伏的多层台阶状地形上,孤峰林立,垄岗叠加。岩层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了深浅不一的沟壑和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如怪兽呲牙咧嘴,有的似城堡危台高耸。在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黄褐色的岩体上,将整片区域染成金红色,苍凉而恢宏,神秘且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玉娇龙和罗小虎策马奔腾的荒漠场景在此取景,独特的地貌为影片营造出了广袤、神秘又充满江湖气息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世界魔鬼城的“神藏之门”是一处独特的景观。“神藏之门”位于世界魔鬼城景区内,从高处观景台俯瞰可以看到。它以远处的雅丹地貌为依托,像是一个通往神秘之地的关口,整体造型古朴而自然,与周围的雅丹地貌融为一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神藏之门”,便进入到一片保护更为完好的雅丹地貌区域。这里的雅丹地貌形态各异,有的似刀削般的悬崖,拔地而起,危峰险绝;有的像亭台轩榭,琼楼玉宇,高低错落,令人浮想联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藏之门所在的魔鬼城地区,岩层由灰绿色、棕红色泥岩、砂岩等构成。由于这里干燥少雨、蒸发量大,且处于风口,每年刮风超过300天,在风蚀、水蚀等自然作用下,松软地层被雕琢成如今独特的雅丹地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神藏之门区域,游客有机会捡到漂亮的石头,工作人员会给进入的游客发放一个红色口袋用于装石头。此外,这里也是电影《七剑下天山》等的拍摄地,增添了其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新疆世界魔鬼城,就像闯入了《七剑下天山》里金戈铁马的武侠世界。这里是2006年徐克监制、霍耀良执导,赵文卓、吕良伟、蔡少芬等主演的同名古装武侠剧的重要取景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魔鬼城独特的雅丹地貌,为这部剧奠定了天然的氛围感。高低起伏的土丘,如古老城堡错落林立,风蚀雕琢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似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神秘堡垒隐匿在风沙中。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雅丹群峰在烈日下泛着金黄,沟壑投下深邃阴影,明暗交错间,仿佛能看到七剑策马奔腾,扬起漫天黄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剧中七剑与敌人在苍茫大地对决的场景,在此取景再合适不过。当狂风呼啸,风声在山谷回响,仿若大侠们激烈打斗的呼喝与兵器碰撞声。景区内还按照角色造型,重塑了天山七剑雕塑,七人或持剑而立,或跃马驰骋,再现了七剑齐出、纵横江湖的豪迈,让游客瞬间穿越到那个热血的武侠时代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丘——黑油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1月,第六次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决定挺进黑油山、钻探1号井。同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油田诞生。1958年,油田进入正式开发,克拉玛依市也依托石油工业建立。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克拉玛依油田具备每年1800万吨当量的油气生产能力、1600万吨的炼油加工能力和140万吨的乙烯生产能力,并基本形成环准噶尔盆地布局合理、调配灵活、运行良好的油气输送环网。近70年来,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4亿多吨、天然气1000多亿立方米,为我国工业发展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油田建成了集石油钻、采、输、存、炼,以及设备整机制造、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油气制造服务全产业链。还建立了中石油稠油集中加工基地、高档环烷基润滑油生产基地等,是全国最大的高档白油生产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千回西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大剧院是新疆文化艺术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新疆昌吉市乌昌交汇处头屯河西岸、乌伊东路999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投资17.6亿元,占地面积28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高度约80米,穹顶直径达14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之一。以“盛开的天山雪莲”为设计灵感,外饰面为黄褐色金属光泽铝板,内盒为金色,形成里外套层的穹顶造型,象征着团结奉献、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剧场可容纳2100人同时观看演出,拥有4000平方米的国内最大室内表演舞台,舞台深度66米,宽度27米,主台口长达86米,配备36处立体实景及国际一流的声光电、烟火水幕等大型机械装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他设施:还包括若干超大型展厅、音乐厅、多功能商务厅和数字影院等,实现了商务活动和文化艺术展示的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型室内实景民族歌舞秀《千回西域》是新疆大剧院的标志性剧目,自2015年公演以来已演出1400余场,该剧将古西域乐舞、丝路历史文化、多民族歌舞风情巧妙融合,运用现代高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六个篇章展现西域三十六国的繁华盛景和多民族交融的艺术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回西域》是新疆大剧院的大型室内实景民族歌舞秀,总时长约80分钟,共分为六大篇章。剧情以西域的历史典故、绚烂的西域文化为基点,展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幕《大爱》:昆仑之西,慕士塔格峰下,一支波斯采玉商队在冰山间穿梭。突然暴风雪夹杂滚石袭来,众人陷入危机。此时,冰山神女及时出现营救了商队,展现出互帮互助、勇敢善良的精神,最终天地恢复宁静,呈现出祥和之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幕《玉魂》:和田籽玉闻名于世,它来自昆仑山下的白玉河。此幕讲述了传说中的“赤女采玉”故事,月夜下,雪水潺潺,赤女踏水而歌,采集玉石,象征着玉石的纯粹无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幕《梦回》:神秘的楼兰古国,一群红衣侍从护送公主出访,途经沙漠腹地。因天气炎热、水源奇缺,众人疲惫不堪。恍惚间,一片绿洲出现在眼前,似真似幻,奇迹、财富与信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交汇碰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幕《生命》: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朽。胡杨树下,木卡姆姑娘弹奏着萨塔尔,悠扬琴声吸引了狩猎的叶尔羌国王,二人以乐牵线、以舞传情,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独具民族特性的“十二木卡姆”宫廷乐曲正式确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五幕《燃情》:火焰山下,瓜果飘香,鲜花吐穗,洋溢着丰收喜悦。欢快幽默的舞曲响起,人们跳起舞蹈,轮转的萨哈尔地展现出活力,高亢的歌声传递着热情,勤劳勇敢的新疆人民勾勒出多彩的农耕生活,远方客人也被这份热情所感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六幕《草原之恋》:草原花海中,一对哈萨克族新人举办婚礼。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骏马奔驰,男女青年进行着“叼羊”“姑娘追”等活动。绽放的雪莲花与奔涌的天山融水相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坎儿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荒漠地区特殊灌溉系统,也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水平集水建筑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与哈密盆地,其中吐鲁番地区分布最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构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竖井:用于开挖暗渠时运送淤泥以及给井下通风,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深度从几米到120米不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暗渠:连接各个竖井,是地下隧道式的引水通道,作用是截取地下潜水,将水引到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渠:暗渠的出水口与地面上的明渠相连,将地下水引至地面,用于灌溉农田和居民用水。涝坝:用于储存引来的地下水,调节水量,满足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求。起源说法:关于其起源,有起源于波斯(今伊朗)、起源于中国内地、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发明三种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发展历程: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创始于西汉。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作原理:人们利用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山体的自然坡度,在地下挖掘暗渠,使水自流至地表进行灌溉,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渊源:关于其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波斯,二是源于中国内地,三是由维吾尔先民发明。据部分专家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吐鲁番就已经有了坎儿井的身影,在清代迎来了第一次修建高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利灌溉:为新疆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水源,使大片绿洲农田得以灌溉,保障了农作物生长,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态保护:是吐鲁番地区红柳、梭梭、胡杨等绿洲植被获得水源的主要途径之一,维持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见证了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一、吐鲁番的葡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晾葡萄的房子,当地称荫房或晾房,是极具特色的生土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晾房多为土木结构,呈平顶长方形格局。墙壁由土块砌成,上面布满方形或十字形花孔,这些花孔均匀排列,两两相对的墙上花孔一一对应,既便于干燥热风穿堂而过,加速葡萄水分蒸发,又能避免阳光直射葡萄,保证葡萄干的色泽和品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房顶有时会开设天窗,方便上下运送葡萄。屋内木橼上设有许多“挂架”,用树枝、铁钩或麻绳固定,离地面半米左右,用来挂晾葡萄,便于通风和清扫掉落的葡萄。晾房通常建造在山坡高处、沟岸上或自家房顶等地形开阔、通风干燥的地方。远远望去,土黄色或砖红色的晾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四壁的花孔使其宛如巨大的蜂巢,成为新疆独特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吐鲁番是中国葡萄主要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全疆的52.84%,是全中国的五分之一。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地下水贮量丰富,特别适合葡萄生长,水果含糖量非常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品种分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核白葡萄:是吐鲁番最著名的品种之一,有20多个品种,含糖量可高达22%-24%。果实呈椭圆形,皮薄肉嫩,多汁味甜,无籽,非常适合鲜食和制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奶子葡萄:果粒呈长椭圆形,形状如马奶子,颗粒饱满,果肉脆嫩,果汁丰富,甜中带着玫瑰香,唐朝时被列为贡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玻璃翠葡萄:又称“火焰无核”和“无核翠”,是吐鲁番地区独有的特色品种。果实为椭圆形或圆形,黄绿色或浅绿色,表皮光滑透亮,皮薄无核,果肉脆嫩多汁,含糖量达20%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葡萄:果实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从浅红到深红不等,果皮相对较厚,果肉多汁,酸甜可口,可用于鲜食、酿酒和制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黑葡萄:果粒较大,颜色深紫近黑,皮厚肉软,甜度高,富含花青素等营养成分,除鲜食外,也常用于酿造葡萄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吐鲁番种植葡萄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十六国北凉时,吐鲁番开始有栽培葡萄的记载,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这一时期任命管理浇葡萄地官吏的文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葡萄沟是吐鲁番葡萄的重要产区之一,也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火洲中的清凉仙境”。这里集自然奇观、民族文化与历史底蕴于一体,是新疆旅游的必访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二、火焰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火焰山:赤地千里的热辣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北缘,横卧着一条赭红色的巨龙,它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才得以通行的火焰山。这座全长98公里的山脉,以其极致的炎热、独特的地貌和浓厚的神话色彩,成为西域大地上最具辨识度的地标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火焰山的“热”是刻在骨子里的。盛夏时节,地表温度常常飙升至70℃以上,沙窝里甚至能烤熟鸡蛋。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下泛着灼人的光晕,蒸腾的热气扭曲了空气,远远望去,整座山仿佛在熊熊燃烧——“火焰山”之名,名副其实。这里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毫米,极端干旱与酷热交织,造就了这片看似荒芜却充满力量的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它的“红”,则来自于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山体主要由中生代的砂岩、泥岩构成,富含氧化铁的岩层在风蚀、水蚀的作用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嶙峋的岩柱。每当晨昏时分,阳光为山体镀上金边,红色岩层与阴影交织,如同烈火凝固的浪涛,美得惊心动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话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浪漫想象。山脚下的“金箍棒”温度计、铁扇公主雕像,无不呼应着《西游记》的故事。当地人说,火焰山的热是因为孙悟空打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炉砖坠落凡间化作此山。传说虽虚,却让这座地质奇观有了温度与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火焰山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险。沿着盘山公路前行,能看到维吾尔族老乡在山脚下的绿洲里种植葡萄、哈密瓜,坎儿井引来的雪水滋润着这片炽热的土地,红与绿的碰撞,诉说着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火焰山的美,是粗犷的、热烈的,是大自然以亿万年为笔,在西域大地上写下的壮丽诗篇。它用极致的炎热与独特的色彩,在每个到访者心中,烙下关于新疆的热辣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三、军垦愽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军垦博物馆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坐落于石河子市北三路,是全国唯一以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为主题的国家二级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发展历程:其前身是1988年筹建的石河子军垦博物馆,1995年对外开放,2004年迁至文物保护单位“军垦第一楼”,并正式命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场馆布局:建筑面积9703平方米,占地约460平方米,分三个展厅,陈列由序厅、基本陈列、虚拟现实多媒体播放厅、半景画四大部分组成。序厅有大型玻璃钢仿铜浮雕《天山胡杨》,基本陈列再现了兵团创建、发展全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馆藏文物:馆藏各类文物2万余件套,其中有29件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如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驾驶的拖拉机、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等,还有出土的陶罐、石器等古代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览与活动:博物馆基本陈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展》荣获“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同时,还围绕重大节日策划主题党日活动,研发了系列红色课程,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人,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奉命出使西域。途中他被匈奴俘获,扣留十余年,虽被迫娶妻生子,却始终持汉节不失。后趁匈奴内乱逃脱,历经艰辛抵达大月氏,但因大月氏已无意抗匈,未能达成使命。返程中他再次被匈奴扣留,元朔三年(前126年)才得以脱身归国,此次出使前后历时1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率使团携大量丝绸、牛羊等物资,访问了乌孙、大宛、康居等国,建立起汉朝与西域诸国的正式联系。他还派副使分赴中亚各地,进一步拓展了外交版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他“凿空”西域的壮举,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其开拓精神至今为人传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 ,1812年出生于湖南湘阴。他自幼聪慧,饱读诗书,20岁中举人,后三次会试均落榜,自此绝意科举,转而钻研地理、军事、农学等实用学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左宗棠入湖南巡抚幕府,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协助筹备长沙城防,成功抵御太平军的进攻。1860年,他组建“楚军”,成为湘军重要分支,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战功赫赫升任闽浙总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洋务运动中,左宗棠也是重要的推动者,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造船厂之一,还附设船政学堂,为中国培养了首批海军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8世纪70年代,阿古柏侵占新疆,沙俄趁机觊觎伊犁。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张收复新疆,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1875 年,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西征,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1878年基本收复新疆全境,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之后还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加强对边疆的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力主抗法,前往福建前线部署防务。1885年,他在福州病逝,临终仍心系国事。左宗棠一生历经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军事才能和治国谋略闻名,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更是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其功绩彪炳史册,为后世敬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垦事业领导者。1908年生于湖南浏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参与湘赣边区革命斗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率部参加反“围剿”和长征,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第359旅旅长兼政委,率领部队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成为全军大生产的典范,为打破经济封锁作出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指挥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等战役,1949年率部挺进新疆,平定叛乱、巩固边防,推动民族和解与团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铁道兵司令员、国务院农垦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主导开发北大荒、海南岛等垦区,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93年3月逝世,享年85岁,逝世后捐献眼角膜,骨灰撒入新疆天山,用一生践行对人民和国家的忠诚。他的革命精神与奉献精神,永远为人民所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疆军垦农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与深厚的文化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驻疆部队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启了大规模军垦农场建设的征程。兵团人秉持“不与民争利”原则,奔赴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在“水到头,路到头,人烟到头”的地方安营扎寨。他们住地窝子,吃苦野菜,却凭借顽强意志,用小推车推平沙丘,用人拉犁开垦良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农业方面,军垦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54 - 1966年,兵团农场数量从34个增至137个 ,耕地面积由7.73万公顷扩大到80.86万公顷。同时,积极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进农机,建成了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开创新疆现代农业先河。如今,率先建成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比如疏勒县的41团,作为兵团第三师最早的团场,1950年“军垦第一犁”在此破土,拉开了开发新疆、屯垦戍边的大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农业,军垦农场还推动了工业、商业、科教文卫等事业的发展。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了涵盖多门类的工业体系;商业网点不断增加;教育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的体系;医疗卫生形成兵、师、团、连四级体系;文化上创作出诸多文艺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疆军垦农场不仅改变了新疆的经济面貌,还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窝子”里的家国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到新疆的兵团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发明了“地窝子”这种独特居所——在地下挖半米深的坑,四周垒土墙,顶上覆柴草和泥土。冬暖夏凉的地窝子成了第一代军垦人的“家”,几户人家挤在一处,白天开荒种地,夜晚围坐灯下学文化、议生产。王震将军曾住进地窝子与战士同吃同住,他说:“地窝子是丰碑,能住地窝子的人,啥困难都不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戈壁滩上的“奇迹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359旅战士在阿克苏开荒时,面对盐碱化的土地,用“挖排碱渠”“压沙改土”的土办法改良耕地。有位叫尤良英的女兵,带着战友用脸盆、水桶从几公里外运水,在沙丘间种出第一片棉花田。为守护幼苗,她们夜里裹着棉衣在田边值守,驱赶啃食作物的野兔。如今,当年的“碱滩”已变成亩产千斤的高产田,见证着“向沙漠要良田”的誓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垦母亲的“百宝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兵团女战士被称为“戈壁母亲”,她们不仅开荒种地,更用坚韧维系着家的温暖。有位母亲常年把针线包、急救药、种子袋随身带在帆布包里:缝补衣服的针线给战友,感冒药分给生病的同志,口袋里的麦种留给缺种的连队。这个被称为“百宝箱”的帆布包,后来被收藏进兵团博物馆,包上的补丁与磨痕,诉说着军垦人互助共济的温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轶事串联起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史,也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有了生动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谢谢曾经来过的朋友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