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明散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竹根雕的雪山大士,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柜里定格成永远修行的符号。</p><p class="ql-block">他高约二十公分,枯瘦得肋骨根根可数。他盘腿而坐,肩上半披袈裟,指甲的弧度都刻得一丝不苟。眼窝深陷,颧骨高耸,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人们说这是明代的作品,出自竹刻巨匠之手,代表着那个时代竹根雕的最高水准。</p><p class="ql-block">大士是年轻人,却雕成了老者。这倒奇怪。我见过许多佛像,多是圆润丰满,面带微笑,何曾见过这般枯槁的形貌?匠人偏要将他刻得如此嶙峋,想必是故意的。瘦骨罗汉,苦修成佛,大约要经历这般形销骨立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达摩当年风尘仆仆,先到我们金陵方山,继而一苇渡江,落籍定山寺,又去少林,面壁九年,雪山大士苦修六年。一个面对石壁,一个独坐雪山。达摩的影子印在石壁上,雪山大士的形骸刻在竹根里。面壁者终成禅宗初祖,苦修者终证无上菩提。中国的文化向来推崇这等苦功夫,仿佛不经历极致的肉体折磨,便不能获得精神的超脱。这倒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古训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出时,人们围着这尊竹雕,议论纷纷。有人说他的头盖骨就在这里,有人说这尊雕像与南京有缘。南京确是我国佛教之都,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今日的鸡鸣寺、栖霞寺,佛香袅袅千年不绝。这尊竹根雕大士偏偏在南京展出,冥冥之中,或许真有因缘。</p><p class="ql-block">我站在展柜前,看着这尊枯瘦的雕像。灯光从上方打下来,在他深陷的眼窝里投下阴影。他还在苦思冥想,六百年过去了,他参不透的究竟是什么?是众生皆苦?是万法皆空?抑或是他自己为何被刻成这副模样?</p><p class="ql-block">我想轻轻呼唤他:吃点吧。如今你的佛法无边,信众如云;如今我国处处佛系,社会合融。何必再这般苦着自己?你看那商场里的年轻人,自称佛系,却活得滋润;你看那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口念佛号,却赚得盆满钵满。苦修已成往事,现在讲究的是随缘自在。</p><p class="ql-block">大士不语。他依然枯坐,袈裟半披,肋骨根根分明。竹根的纹理顺着他的身体虬曲,仿佛这苦相本就是竹子与生俱来的。匠人不过是顺着竹子的天性,刻出了这副模样。或许苦修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竹子空心有节,自然而然。</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明白,这尊雕像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不圆满。匠人没有掩饰竹根的虬曲与凹凸,反而利用这些天然的缺陷,刻出了苦修的真实。苦修不是目的,成佛也不是终点,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直面生命的本真。</p><p class="ql-block">当年达摩初抵金陵,传法未果,却为禅脉埋下种子;今日竹根雕大士现身大报恩寺,恰是“佛法因缘,千年不断”之示现。昔日达摩未竟之愿,今朝以艺术再续,妙因妙果,皆在金陵。达摩面壁,影入石中;大士苦修,形销竹上。一个留下了影子,一个留下了形骸。而我们这些围观者,又能留下什么?是手机里的照片,是朋友圈的点赞,还是内心深处那一瞬间的触动?</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南京的天空飘着细雨。我想起那尊竹雕上的包浆,是六百年岁月沉淀出的古铜色。如今的社会太快,连佛都变得佛系,谁还愿意花六百年去等一层包浆?谁还愿意像雪山大士那样,苦思冥想一个问题直到形销骨立?</p><p class="ql-block">雨中的南京城,现代高楼与古寺飞檐交错。佛系青年匆匆走过,耳机里或许正播放着《大悲咒》的电子混音版。雪山大士若看到这一幕,不知会作何感想。是欣慰于佛法的普及,还是叹息于修行的变质?</p><p class="ql-block">竹根雕的雪山大士依然枯坐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灯光下,他肋骨间的阴影随着时间缓慢移动。六百年了,他参透也罢,参不透也罢,那副苦相已经永远定格在竹根上。</p><p class="ql-block">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又能参透几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文物遇上文学”系列写作对象大多曾经由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出】</span></p> “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散文 <p class="ql-block">散文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明代竹根雕雪山大士像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关于苦修精神、艺术真谛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辨。其亮点与特色可概括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意象的张力与哲思深度</p><p class="ql-block">文章以“形销骨立的苦修者”为核心意象,通过三重对比构建张力:</p><p class="ql-block">1. 年龄的反差:雪山大士本是青年却呈现老态,凸显苦修对肉体的淬炼;</p><p class="ql-block">2. 艺术的取舍:匠人刻意保留竹根虬曲的天然缺陷,以“不圆满”传递修行本真,呼应竹雕艺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3. 时代的对照:将六百年前的苦修与当代“佛系”文化并置,质问精神追求的异化,暗合苏轼“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风骨。</p><p class="ql-block">二、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p><p class="ql-block">作者以博物馆展柜为原点,串联起多重时空:</p><p class="ql-block">历史维度:从释迦牟尼雪山苦行、达摩金陵传法,到明代竹刻技艺的巅峰,勾连佛教东传与文人艺术的交融;</p><p class="ql-block">地理脉络:以南京为轴心,南朝佛寺、栖霞古刹与现代高楼并置,强化“佛法因缘千年不断”的地域宿命感;</p><p class="ql-block">个人体验:从围观者的议论到“我”的内心独白,层层递进至对生命本真的叩问。</p><p class="ql-block">三、语言的诗性与隐喻</p><p class="ql-block">细节雕刻:如“肋骨根根可数”“指甲弧度一丝不苟”等描写,既还原竹根雕的写实技艺,又隐喻修行极致的苛求;</p><p class="ql-block">光影象征:灯光在眼窝投下的阴影,成为参悟未明的视觉化表达;</p><p class="ql-block">竹的物性升华:竹纹虬曲与苦修形骸的互喻,揭示“苦修是生命自然”的禅机,暗合竹文化中“虚心有节”的精神密码。</p><p class="ql-block">四、文化批判的当代性</p><p class="ql-block">结尾以“雨中的佛系青年”反诘,尖锐指出当代信仰的消费主义异化——电子混音《大悲咒》与网红念佛的喧嚣,恰与雪山大士“沉默的包浆”形成荒诞对比。这种对“快速时代精神贫瘠”的忧思,使古典题材焕发现实锋芒。</p><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一件竹根雕作品,以瘦硬嶙峋的笔法刻出思想的筋骨,在“艺术—信仰—时代”的三角关系中,完成了对永恒修行命题的当代诠释。</p> 文物名称:明代竹根雕雪山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