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困牛山

老张也说说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枫叶红艳,银杏金黄,层林尽染。五甲村村口那棵巍然屹立、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的千年古柏树,四季常青、苍翠欲滴、绿意盎然,树干从中间一分为二枝,长到顶部又合二为一篷,冥冥之中暗合着这里将要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一封电报牵出八百余名红军失踪之谜</p><p class="ql-block"> 24日,在这棵千年古柏树下,红六军团首长任弼时、萧克、王震与红三军首长贺龙、关向应的大手紧紧相握,然后又激 动地拥抱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红三军军长贺龙</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师不仅为红二方面军的成立奠定基础‌‌,还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整合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力量‌‌。红二(红三军)、六军团在欢庆会师喜悦之时,给中革军委发去电文,在报告会师的喜讯时,也提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六军团现只有五十二团八百余人未到”。</p> <p class="ql-block">  红六军团始终坚信以红五十二团的战斗力,完全可以突破国民党军的重围,但他们却怎么也没见红到五十二团归来和存在的消息,部队曾尝试着派人寻找过红五十二团的下落,但没有一点音讯。</p><p class="ql-block"> 长征取得胜利,党和国家从没有忘记这支光荣的部队,3次派人搜寻查找红五十二团去向,仍然没有找到半点踪迹,只能遗憾放弃。这支800余人的队伍神秘消失在贵州境内的大山里,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几十年始终是萦绕在党史工作者、军史研究者心中一个难解的谜……</p> <p class="ql-block">   党史工作者杨又铸</p><p class="ql-block"> 68年后,石阡县党史工作者杨又铸发现本县甘溪槽村一个奇特的民俗,逢年过节,村民都要不约而同地去困牛山虎井沟断崖下烧纸,几十年下来,断崖崖壁都被熏成了黑色。经调查走访,才知道当年有100多名红军在此跳崖,一段尘封了68年的光辉历史才被正式公诸于世,这才解开了800余名红军在贵州大山消失之谜。</p> <p class="ql-block">困牛山跳崖比狼牙山跳崖更为悲壮和惨烈</p><p class="ql-block">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p><p class="ql-block">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p> <p class="ql-block">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p><p class="ql-block">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p> <p class="ql-block">  这是《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画面,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由于被收编入小学课本,英雄事迹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此前的1934年10月17日,发生在贵州石阡困牛山的一百多名红军指战员集体跳崖之举,比狼牙山五壮士更为悲壮和惨烈,但它却被历史的尘烟湮没了68年。</p> <p class="ql-block">  幸存者红五十二团司号员陈世荣</p><p class="ql-block"> 困牛山跳崖的100多名指战员中,绝大部分牺牲,只有邓来富、肖义发、董兰贵、陈世荣等10多人因刺蓬树藤阻挡幸存,被当地百姓冒死相救,来不及跳崖的几名伤员惨遭敌军杀害。为了保护当地群众,红军指战员舍身取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不畏牺牲、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英雄壮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开国上将萧克</p><p class="ql-block"> 如今,由开国上将萧克题写碑名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困牛山腰,所在地甘溪槽村也改名为困牛山村。</p> <p class="ql-block"> 雄关漫道真如铁</p><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简称红六军团),执行到湘中创建新的根据地并联络红三军,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侦察探路的重大使命。9758名红军从湘赣根据地江西遂川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进行西征突围,从此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国民党军发现红六军团突围后,立即调遣兵力围追堵截。</p> <p class="ql-block">  从8月底至10月初,红六军团转战赣、湘、桂、黔4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布署的4道封锁线,向乌江行进,准备渡过乌江,彻底甩掉追堵之敌。然后,向北到黔东革命根据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红六军团浴血奋战,经由湖南向贵州挺进。</p> <p class="ql-block">  10月4日,贵州瓮安猴场。摆在红六军团面前的是滚滚乌江,渡过乌江天险,便可甩开湘桂黔敌人的围追堵截,疲惫的部队就能赢得宝贵的休整时间。这时,收到中央军委电令:</p><p class="ql-block"> “桂敌现向南开动。部队速向江口前进,不得再向西移。”</p><p class="ql-block"> 红六军团放弃西渡乌江的计划,掉头向东北前进,准备经石阡附近进入江口地区,与红三军取得联络。然而,桂军并没有南撤,湘桂黔敌军觉察出了红六军团意图,料定红军极有可能经余庆、石阡、江口一线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于是,在镇远召开军事会议,商定了“会剿”红军的方案,调集重兵封锁石(阡)镇(远)大道沿线,从三面进行合击,阻止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合,企图将红六军团彻底消灭在石阡地区。</p> <p class="ql-block">  10月6日,红六军团向石阡方向急行军,在国民党军的恐吓宣传下,沿途老百姓纷纷惊恐躲避。</p><p class="ql-block"> 10月7日,红六军团行至石阡甘溪一带,准备短暂休息后趁夜越过石阡至镇远,而他们还不知道,此时,敌军已形成合围之势。红六军团极度疲惫,刚在甘溪休息不久,就与装备精良的桂军相遇,与敌人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斗异常惨烈。红军将士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终暂时摆脱了敌人。</p> <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八九天里,红军在湘、桂、黔三省敌军共24个团的围追堵截下,被迫转战于石阡、施秉、镇远等地的崇山峻岭之中,部队被敌人拦腰截为三节,伤亡很大。渡江未成,危急之中,任弼时、萧克、王震3位军团首长决定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寻机突破敌人的包围,迅速转入黔东苏区与红三军会合。</p> <p class="ql-block"> 红五十二团身陷重围</p><p class="ql-block"> 红军在石阡以西人烟稀少的山区艰苦转战,担任后卫的红六军团第18师第52团(简称红五十二团)奉命改为前卫,在险峻的深山老林中披荆斩棘,开拓道路,形势非常严峻。 </p><p class="ql-block"> 10月15日,红六军团主力转战至川岩坝一带,准备宿营板桥后渡过石阡河寻机与红三军会师。担任前卫的红五十二团遭遇驻守板桥的黔敌李成章部和湘军五十五旅刘建文团阻击,红六军团被迫退至朱家坝、董家槽、核桃湾一线宿营。</p> <p class="ql-block">  担任后卫的红五十二团在朱家坝一带完成阻击任务后,按计划沿主力部队南撤路线向国荣、甘溪方向追赶。</p><p class="ql-block"> 红五十二团行至关口大田时,发现南撤的路已被增援的敌军封锁,刚刚突出包围圈的军团主力也面临被敌军尾随的危险。为继续牵制敌军,保证南撤的主力部队安全,龙云、田海清率红五十二团改道向西,走十二山梁子到川岩坝、困牛山的大路,将敌人一步步引到了困牛山,自己却陷入敌军重围之中。此时,红五十二团伤亡很大,已由800多人减员至400多人。困牛山南高北低,西、北、南三面有黑滩河环绕,山谷幽深,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以前有人在此山上放牛,因牛上山后被困不能自己下来,故得名困牛山。</p><p class="ql-block"> 红军撤退到困牛山时,四周高山早已被国民党军占领。</p> <p class="ql-block"> 浴血困牛山</p><p class="ql-block"> 为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师长龙云率200多名红军战士攀陡壁下到河沟,从营盘墒、三步跳方向突围,突围队伍虽然冲出去数十里,最终也没有摆脱几十倍于己的强敌,全军覆没。团长田海清率100多位红军战士在困牛山上的鼎罐堡,依靠有利地形阻击敌人。在不断有人牺牲和受伤、后勤给养断绝的情况下,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团长田海清不幸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16日下午四点左右,面对久攻不破的困牛山,气急败坏的国民党使用了极为阴险的一招,胁迫土匪和当地老百姓走在前面做肉盾,士兵拿着枪躲在后面,向红军战士一步步逼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误伤老百姓,红军只能瞅准机会打击后面的敌人。陷入被动的红军边打边退,一直退到了困牛山顶悬崖边上。</p><p class="ql-block"> 前面是胁迫老百姓当“肉盾”的强敌,后面是险峻的悬崖峭壁。红军指战员退无可退,他们大多十几岁到30多岁,正值人生美好的青春年华,面对步步进逼的敌人,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也坚决不向人民群众开枪。</p> <p class="ql-block">  司号员陈世荣面对悬崖吹响了向死而生的冲锋号,100余名红军指战员扔掉和砸毁枪支,纷纷从困牛山义无反顾地集体跳下了悬崖。</p> <p class="ql-block">   英灵存千古,浩气贯长虹。</p><p class="ql-block"> 困牛山革命先烈“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激励着贵州人民在新长征路上奋勇开拓,大步前进。(张吉录)</p> <p class="ql-block">  注:摘自报告文学《壮哉,大贵州》“第一章大精神产生大动力 第一节一百多名红军毅然跳崖困牛山”。部分图片来源互联网和影视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