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2025禧年之旅(七)哈德良离宫/圣天使堡

向往的生活

<p class="ql-block">  罗马 2025 禧年之旅,还有两个“补漏”的任务——就是之前两次到访罗马时,因为时间紧迫而遗憾错过的两个景点。今天这个美篇,就来补上这一笔,带大家一起走进两处由古罗马皇帝哈德良亲手规划并留下的建筑遗产:哈德良离宫与圣天使堡。</p><p class="ql-block"> 对古罗马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肯定对“哈德良”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比起列举他在位时的政绩,我更想借今天要探访的这两座建筑——哈德良离宫和圣天使堡——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皇帝。</p><p class="ql-block"> ↓哈德良的大理石半身像,收藏于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哈德良(76-138年)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在位时间为公元117至138年。他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伊塔利卡(今天的塞维利亚),是早期少数非意大利本土出身的皇帝。他继位于雄才大略的图拉真之后,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停止扩张,主张稳固边疆,整顿内政,巡游行省,致力于让帝国更为安定而持久。</p><p class="ql-block"> 但真正让哈德良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在于他对文化、艺术,尤其是建筑的热情。他不仅是决策者,更是设计者,许多建筑项目都体现了他亲自参与的理念与美学。他重建了罗马的万神殿,那座至今仍保持世界最大无钢筋穹顶纪录的神庙;他在蒂沃利修建的离宫,则是一座融合希腊、埃及、波斯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座百科全书”;而他生前为自己设计的陵墓——也就是后来的圣天使堡,虽曾被多次改建为防御工事和教皇要塞,但它的核心结构仍保留着哈德良最初的构想,见证了他对空间、秩序与永恒的理解,也见证了这座城市近两千年来的权力变迁。</p><p class="ql-block"> 哈德良或许不像凯撒、奥古斯都那样响亮,但他留下的这些建筑至今仍屹立不倒,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对“帝国”和“永恒”的理解。他的建筑和艺术遗产,至今仍让我们这些后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蒂沃利是距离罗马东北大约30公里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在古罗马时期,皇帝和很多达官显贵在这里建造了他们的乡间别墅,至今仍有存留,其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哈德良离宫(也称“哈德良别墅”)是哈德良皇帝下令建造的大型皇家花园,融合了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穿过一段两侧青松翠柏环绕的上坡小径,我们来到了一间展厅。展厅中央陈列着一座大型的哈德良离宫复原模型。虽然只是按比例缩小的还原,但模型所展现出的整体结构和建筑密度,已足以直观感受到整座离宫的宏大规模与复杂布局。</p> <p class="ql-block">  从手中的全景导览图也可以看出,这座所谓的“别墅”,其实更像是一整座自成体系的皇家园林城市。整片遗址占地超过120公顷,包含30多处建筑遗迹。我们刚才走过的那段上坡小径,在地图上竟然只是入口处的一小段,几乎微不足道。</p> <p class="ql-block">  由于建筑分布顺应地势展开,彼此之间缺乏明显的中轴结构,整体布局显得较为分散甚至有些凌乱(事后证明也确实如此,我们在离宫中几次都“找不着北”)。为了方便游客规划路线,导览图贴心地提供了三种推荐路线,分别预计耗时1.5小时、2小时和3小时。</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我们的时间安排和体力状况,我们选择了中间的2小时路线。但由于中途几次走错方向,实际上还是花了将近3小时,才基本走完2小时路线所涵盖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离宫参观正式开始,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佩奇勒(Pecile)区域。这里是整个园区中最开阔、最轴对称的空间之一,也是古代罗马花园与建筑结合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  四周原本由长廊环绕,中央是一座长方形水池,呈现出明显的几何秩序。如今水池仍保留原貌,而周围的柱廊则已不完整,但仍可依稀感受到当年的庄严与静谧。</p><p class="ql-block"> 从现场的说明牌可以看到,这一空间的设计灵感来自雅典的“Stoa Poikile”——一座曾因壁画陈列而闻名的彩绘柱廊。哈德良在巡游希腊期间或许曾亲身参观,并将那种宁静、理性的氛围带入了自己理想中的离宫设计中。</p><p class="ql-block"> 在整座离宫布局较为自由、灵活的整体结构中,Pecile 是少有的轴线对称区域,像是为整座园林设下的一块“秩序起点”。也正因为空间开阔,这里常常成为游客短暂停留、调整方向的第一个参观点。</p><p class="ql-block"> 离开佩奇勒水池,我们继续前往海上剧院(Teatro Marittimo)的遗址。它是整个哈德良离宫中最独特、也最引人遐想的一处空间。</p> <p class="ql-block">  这个“剧院”其实并不是真正用于表演的场所,而是哈德良皇帝自己专属的静修之所。它由一圈环形柱廊环绕,中间是一座被水渠包围的小岛。进入小岛的通道曾是两座可升降的木桥,如今已不复存在。小岛上建有起居空间、内庭、浴室和书房,是皇帝远离宫廷喧嚣、沉思或阅读的私密空间。</p> <p class="ql-block">  ↓这一区域原本包括两座相邻的建筑,传统上被称为希腊图书馆(Greek Library)和拉丁图书馆(Latin Library)。它们之间通过一个门廊相连,并面朝一处带花园的露台空间。这种布置象征着“知识与自然”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走过几个找不到解说牌的建筑,我们已经找不着北了。😂</p> <p class="ql-block">  终于找到一个指示牌,编号17号的遗址——带鱼池的建筑(Edificio con Peschiera)↓,又被称作“冬宫”。据介绍,它属于离宫中较为私密的一片住宅区域,建筑内部曾设有供暖系统、装饰性墙面和一处下沉式鱼池庭院。</p> <p class="ql-block">  鱼池如今依稀可见,四周围栏保护得很好,几根立柱残留在原位,似乎还能让人想象出庭院中的景致。整座建筑略微低于周边地形,可能正是为了冬季保暖与避风而设计。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可能是皇帝在寒冷季节使用的居住区之一,也不乏接待贵客或观景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离宫中还有一处恢弘的大型公共建筑——大浴场(Grandi Terme)↓,是当年贵族和随从休闲沐浴的地方。建筑整体保留度非常高,拱顶结构和墙体轮廓依然清晰可见,站在遗迹前很容易想象出当年水汽氤氲、人声鼎沸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站在浴场外围高地上,才真正感受到它的规模与气势。几道高墙交错立起,拱顶虽然坍塌,但仍能想象出当年室内空间的高度与恢弘感。浴场内部划分为冷水区、温水区和热水区,还有休息间和地板采暖系统。</p> <p class="ql-block">  对于讲究生活品质的哈德良来说,一座功能齐全的皇家浴场自然少不了,它不仅是洗浴场所,也是社交、放松、政治交流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恢弘的大浴场,不远处还有一处更加紧凑安静的小浴场(Piccole Terme)↓,是供皇帝亲近圈层或贵宾使用的私人沐浴空间。虽然规模不大,但内部功能齐全,采暖和排水系统都非常先进。</p> <p class="ql-block">  室内原本装饰有壁画和大理石,地板下还设有供热管道,可见即使是“私用小型浴场”,哈德良也毫不含糊,依旧追求舒适与品质。</p> <p class="ql-block">  ↓这处编号为8号的遗址被称作“花园-竞技场”(Giardino-Stadio),但其实它并不是体育场,而是供休憩与散步的长方形庭院。</p> <p class="ql-block">  院落四周由柱廊围绕,中部可能种植花草或设有喷泉。从现存的圆柱布局可以看出,这里注重对称与节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样的空间在罗马别墅中很常见,既能供人散步、也可用于展示雕像,是哈德良离宫中典型的“生活审美空间”。</p> <p class="ql-block">  ↓这处看似像一个长长的赛车场的遗址竟然叫“前厅(Vestibolo)”。原来,在离宫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常常设置过渡空间,这里就是其中一处典型的中转厅。</p><p class="ql-block"> 这里由数根立柱围成一个开放式庭院,功能上类似接待厅或候见区。虽然现在只剩下残柱和低墙,但仍能看出当年空间的对称布局与庄重氛围。可能正是在这样的空间中,贵宾在进入神庙或皇帝私宅前,稍作停留,整理衣冠,准备好“进入正戏”。</p> <p class="ql-block">  ↓从浴场外围绕行时,我们看到了这面厚重的砖墙遗迹,正是大浴场的另一侧。墙体上保留着多个半圆壁龛和长条形窗洞,说明内部可能曾设有蒸汽房、服务走道或辅助加热系统。</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哈德良离宫中最具标志性的景点——加纳珀斯水池(Canopo)。整个空间仿照埃及加纳珀斯而建,是融合了罗马、希腊与埃及风格的独特水景花园。这里不仅用于展示哈德良的文化品味,也可能曾是举办重要宴会和宗教仪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池畔是一整排古典柱廊与雕像。</p> <p class="ql-block">  而池水尽头,则是充满异域神秘感的赛拉比神庙(Serapeo)。</p> <p class="ql-block">  站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门洞窟前</span>凝视远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span>,很容易生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走到加纳珀斯水池这一段,我们的哈德良离宫之行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站在这一排古柱和雕像之间,真的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古罗马皇帝两千年前建造的“别墅”——它更像是一座能住、能想、还能展示艺术品味的“理想王国”。</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下来,从精致的海上剧院、图书馆、浴场,到各种融合了埃及、希腊、罗马元素的建筑,每一处都藏着哈德良的审美与思考。他不是追求浮华的那种皇帝,而是那种喜欢静静构思、亲自参与设计的那种人。</p><p class="ql-block"> 这趟参观虽然在烈日炎炎下走得挺累,但也走得挺值。哈德良或许早就不在了,但他留下的这片遗址,还在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一位皇帝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离开哈德良离宫,我们也算是完成了这趟“哲人皇帝足迹追踪之旅”的上半程。接下来的目标,就要回到罗马城内,去看看他亲自为自己设计的另一座地标性建筑——圣天使堡。</p><p class="ql-block"> 那是哈德良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后来在历史的风云中不断变身,从帝王陵寝到防御堡垒、再到教皇的秘密通道出口……一个地方,装了无数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就走过圣天使堡桥,走进这座圆形要塞,看一看哈德良留给后世的“终章”。</p> <p class="ql-block">  圣天使堡是罗马城内历史最悠久、功能变化最多的一座建筑(之一)。原先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亲自设计的家族墓地(建于公元3世纪),之后罗马五贤帝中的安东尼、马可.奥勒留等很多的罗马皇帝全都葬在了这里,一直延续到卡拉卡拉那个时代,所以,这里等于变成了罗马帝王的合葬陵寝。</p><p class="ql-block"> 后来,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里曾用作军事堡垒和要塞。再往后,教皇统治罗马时期,将其改变为了一个监狱、一个法院、一个执行死刑的地方。这里曾经关过很多的名人,最著名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切利尼——就是佛罗伦萨佣兵凉亭里《帕修斯斩掉美杜莎的头颅》的作者。据说切利尼与卡拉瓦乔差不多,到处惹祸,打架杀人,什么都干,于是惹怒了教皇,给他关到了圣天使堡里。结果,人家弄了根绳子越狱就跑了。之后,这里又做过军火库,又改建成了教皇的一个花园,还做过教皇的避难所,这里与圣彼得大教堂之间有一个逃生通道,出身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克莱孟七世就曾利用这个通道,在瑞士士兵的保护下一路跑到圣天使堡,在这里躲避了很长时间。所以,这里也有教皇起居室等全套的生活场景,今天依然能看到。</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这里成为了一座博物馆,尤其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兵器博物馆,来陈列一些古代兵器和装备,还收藏了许多绘画、雕塑和火器等。</p> <p class="ql-block">  ↓从下面这张圣天使堡平面图(一层)可以了解到圣天使堡的平面布局、结构构造及用途。</p> <p class="ql-block">  圣天使堡的结构中心是一座巨大的圆形鼓楼,这是最早由罗马皇帝哈德良建造的皇家陵墓。内部采用螺旋式坡道盘旋上升,通往高处的安葬室与神殿,象征着皇帝“升入天界”的旅程。这种圆形结构,既承袭了罗马传统帝王陵寝的形式,也为后来的建筑提供了坚固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围绕在圆形核心之外,是中世纪时期增建的方形堡垒结构,四角分别设有凸出的圆形塔楼,使整座建筑具备防御性几何形态。这部分空间包括厚重的墙体、通道和多个房间,曾用于储藏、驻军、囚禁犯人等。整个外部结构呈“方包圆”的组合形态,是古罗马与中世纪军事建筑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圣天使堡的结构并不仅仅是平面的,而是向上垂直发展,分为至少七层。从下往上依次是:</p><p class="ql-block"> ● 地窖与墓室区:最初用于安放皇帝遗体,后来成为军械库或牢房;</p><p class="ql-block"> ● 螺旋坡道与中层通道:连接各楼层,设计巧妙,可供马匹通行;</p><p class="ql-block"> ● 堡垒层:用于驻军、储备与防御作战;</p><p class="ql-block"> ● 教皇寓所:文艺复兴时期增建的精美套房,用于紧急避难;</p><p class="ql-block"> ● 观景平台:位于塔楼顶部,可俯瞰台伯河与梵蒂冈;</p><p class="ql-block"> ● 天使雕像平台:最高处矗立着象征“圣天使显灵止疫”的大天使米迦勒铜像,是整个堡垒的精神象征。</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圣天使堡堡垒的北侧,还有一条隐秘的高架走廊通向梵蒂冈,名为Passetto di Borgo,是中世纪教皇在危急时刻的逃生通道。它全长近800米,部分保存至今,是堡垒与教权体系联系的隐秘象征。好像官网上有卖主题游的门票,由专门的导游带领探索这条秘密通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从城墙部分的楼梯登上上层平台,看到了一台中世纪风格的投石机复制品。这种武器当年被用于防守罗马,能将重物或火球投向围攻者。旁边堆放的石弹更让人想象当年战火连天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走在圣天使堡的城墙步道上,两侧是厚重的砖墙和高高的垛口,阳光透过垛口洒在地上,投下整齐的影子。这条通道曾是守卫巡逻的位置,如今成了游客欣赏罗马风景的绝佳视角。</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步道继续前行,可以来到面向梵蒂冈和台伯河一角的塔楼顶部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  ↓俯瞰圣天使桥和台伯河。</p> <p class="ql-block">  继续沿着城墙步道前行,我们来到了正对圣天使桥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座横跨台伯河的古老石桥,与圣天使堡一样历史悠久。文艺复兴时期,桥梁经过加宽整修,如今已成为一座只供步行通行的人行桥。桥两侧排列着一排排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天使雕像,是由贝尼尼及其弟子设计雕刻的作品,为这座古桥增添了神圣而浪漫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欣赏罗马的日落,是一件格外美好的事。回想起前两次到访罗马,我的“梵蒂冈一日游”总是从梵蒂冈博物馆出发,经圣彼得大教堂,再走到圣天使堡的桥头,伴着日落或夜灯结束行程,却一次次“完美地”错过了进入城堡本体参观的机会。这一次,我终于如愿以偿,不仅走进了圣天使堡内部,还能从城堡高处换个视角,静静欣赏圣天使桥的壮美轮廓。</p><p class="ql-block"> 走过↓这个连接城墙与圆形结构的通道,我们就进入了圣天使堡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哈德良皇帝最早修建的皇家陵墓。</p> <p class="ql-block">  进入↓这扇门时,我注意到门口的牌子上写着“La Sala delle Urne”——骨灰瓮厅。一走进去,眼前是个很深的大圆形空间,游客走的通道是后来搭建在中间的临时结构。两边的空间很深,看起来像是原来用来安放骨灰瓮或灵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经过了一个小的绘画展区,陈列着一些宗教题材的画作以及教宗的肖像画,包括西斯图五世、本笃十四世和庇护六世等,他们都曾在不同时期与圣天使堡有过历史交集。这些画作来自其他美术馆,展览意图大概是让这座建筑的政治象征更具人物化的历史厚度。</p><p class="ql-block"> ↓《虔诚中的圣母》,作者Carlo Maratti(1625–1713),收藏于罗马圣路加国立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  ↓《献玫瑰的天使们》,作者Benedetto Bonfigli(1420-1496),收藏于佩鲁贾翁布里亚国立美术馆。这是一组四块木板画,描绘的是天使向圣母或基督献上玫瑰的场面。每位天使身着色彩亮丽的长袍,手中捧着装满玫瑰花的盘子,背景是富丽的金箔装饰,羽翼颜色深绿、排列精美,极具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过渡期的风格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三幅极具象征性的教宗肖像——庇护六世(上)、本笃十四世(下左)、西斯图五世(下右)。</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圣天使堡的中部楼层,这张图展示的是该楼层的布局。在历史上,圣天使堡不仅是城防要塞,也曾是罗马教皇们的避难所。自中世纪以来,教宗们在战乱或危机时常通过一条秘密通道——博尔戈秘道(Passetto di Borgo)逃入堡中躲避,最著名的例子包括尼各老三世、亚历山大六世、克莱孟七世等。图中“A”标记的地方,就是教皇在战乱时躲避和居住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两间装饰精致的房间被称为“克莱孟七世厅”,因教宗克莱孟七世(Clement VII)曾在此避难而得名。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雇佣兵攻陷罗马,史称“罗马大劫”。教宗仓皇穿过博尔戈秘道逃入圣天使堡,在这几间房间中躲藏了整整七个月。后来,这里经教宗保禄三世等人整修,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文艺复兴风格教皇寓所。</p> <p class="ql-block">  房间内陈设有红金床榻、木质跪拜台、挂毯、铠甲与画像,空间不大,却处处透出沉重的历史气息。透过这些布景,仿佛可以想见那位身处战火中的教宗,在堡垒中沉思祈祷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克莱孟七世出身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Medici),于1523年至1534年担任第219任教宗,是保禄三世的前任。在位期间正值宗教与政治剧变,他因与法国结盟惹怒神圣罗马帝国,最终酿成罗马大劫,成为教廷威望受损的关键转折点。尽管他努力在列强之间维持平衡,但终究未能阻止天主教世界的深度分裂。圣天使堡,也因此成为他教宗生涯最具象征性的庇护之地。</p><p class="ql-block"> 穿过教皇卧室和书房,来到这间装饰华丽的大厅,墙面与穹顶遍布细致的湿壁画与灰泥装饰,以神话人物、植物图案和古典纹章构成,色彩清雅、布局对称,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p> <p class="ql-block">  房间中央作为展览空间陈列着几幅画作。</p> <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尽头正中摆放的金饰宝座。这张宝座设于高台之上,两侧为华丽的青铜烛台,背景墙正上方绘有教宗徽章,四周环绕象征权威与智慧的图像。这应当就是当年教皇在堡垒中举行小型接见、仪式甚至政治磋商的场所。虽然规模不大,却处处透露出仪式感与权力象征。</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厅,沿着朝外的一小段平台前行,便来到了一个比之前塔楼上更高的观景平台。站在这里,视野更加开阔,圣彼得大教堂、台伯河和圣天使桥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又回到室内,圣天使堡中层、教皇寓所所在楼层内最大的一间房间,从装饰与格局来看,很可能是当年用于教皇接见宾客或举行正式仪式的大厅。</p> <p class="ql-block">  房间顶部是极为精美的文艺复兴风格天花板湿壁画,画面密集且层次分明,装饰着神话人物、花环、古代场景与教宗徽章,画风典雅又富有细节。墙面四周也绘有连续壁画,配合顶饰,营造出庄严又艺术感十足的空间氛围。</p><p class="ql-block"> 大厅内一扇正对着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视野居中、角度极佳,仿佛刻意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地标留出的一幅画。站在窗前,很难不被这一幕震撼——屋顶层层叠叠,大教堂巍然矗立,历史与现实就在这一扇窗内外交汇。</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厅,继续沿楼梯向上攀登,最终抵达了圣天使堡的最高层——天使雕像平台。这里不仅是俯瞰罗马全景的最佳位置,更是圣天使堡名称的由来之地。</p><p class="ql-block"> 传说公元590年,罗马爆发瘟疫,教宗额我略一世率众举行一次庄严的忏悔游行。当队伍行至哈德良陵墓(也就是今日的圣天使堡)时,教宗仰望天际,见到总领天使弥额尔(米歇尔)在城顶收剑入鞘。这一神迹被视为瘟疫即将终结的预兆。为纪念这次神圣显现,教宗下令在堡顶建造天使像,从此这里便被称为“圣天使堡”。</p><p class="ql-block"> 后来历经火灾、战争与重建,天使像多次更换,如今我们所见的这尊铜像,是19世纪瑞典雕塑家卡尔.多夫(Carl Döf)的作品。它高举双翼,长剑入鞘,依旧守护着罗马,象征着宽恕、和平与神圣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天使雕像平台上,罗马的壮丽风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转身望向圣彼得大教堂方向,长长的康奇利亚奇翁大道笔直铺展,宛如一条通往信仰中心的轴线,尽头的圣彼得穹顶在阳光下格外庄严。</p> <p class="ql-block">  稍稍转向另一侧,整个罗马市区的天际线徐徐展开,从维托里亚诺白色纪念堂到万神殿圆顶,再到无数教堂尖塔与钟楼,一座座历史地标点缀在橙红色屋顶之间。</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了圣天使堡最顶层的一间极为华丽的大厅,它是整个堡垒中装饰最繁复、色彩最浓烈的一处空间,常被称作“金色大厅”或“荣誉厅”。</p><p class="ql-block"> 天花板布满金色浮雕与彩绘框饰,图像内容从圣经场景到神话寓意一应俱全。墙面上绘满壁画与人物肖像,色彩浓烈,层次丰富,四周的拉丁铭文与象征图案处处强调着力量、荣耀与永恒。</p> <p class="ql-block">  整个空间呈长方形,布局对称,地面为彩色大理石拼花,光线从侧窗洒入,使金色装饰熠熠生辉。相比下层教皇寓所的雅致与实用,这里显然更偏向权力象征与视觉震撼。</p> <p class="ql-block">  ↓这间展厅名为“爱与普绪克厅”,紧邻金色大厅,相对私密而精致。华丽的金色天花板上装饰着教宗保禄三世的名字和徽章,墙上也有丰富的壁画装饰。</p><p class="ql-block"> 展出的画作多为15至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内容以宗教题材和象征性的女性形象为主。其中包括洛伦佐•洛托描绘圣热罗尼莫的作品,以及被认为刻画了教宗保禄三世妹妹——朱莉娅•法尔内塞的《独角兽少女像》。整间展厅既展现了家族荣耀,也流露出对信仰与人性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  ↓装饰有教宗保禄三世名字和徽章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  保禄三世出身法尔内塞家族(Farnese),1534-1549年任罗马天主教第220任教宗。在位期间他推动了天主教改革,召集了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年),以回应新教改革,是对抗宗教分裂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也是圣天使堡宫殿化改建的重要推动者,留下许多与其家族有关的建筑与装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即将走出圣天使堡,最后一段参观路线,是一条向下延伸的螺旋通道。这条坡道宽阔而弯曲,是整座堡垒最古老、最核心的结构之一,当年正是为了将哈德良皇帝的灵柩送入中央墓室而修建的。它坡度平缓,足以容纳马车通行,墙体厚实,顶部为高高的拱顶,沿途灯光映照在古老砖石上,气氛庄严肃穆,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两千年前的帝王葬礼。</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从昏暗的螺旋通道缓缓走出,迎着光登上出口的阶梯,仿佛从一段漫长的历史甬道中重新回到现实。</p> <p class="ql-block">  走出圣天使堡,再一次踏上那座熟悉的圣天使桥——这条连接梵蒂冈与古罗马城区的要道,也是教宗与士兵、使节与信徒曾经无数次来往穿行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回望整座城堡,高大的圆形堡体如同历史的巨轮静静伫立,顶部的天使雕像则高高举起手臂,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城与走过桥上的每一个人。而想到我们刚才还穿行在它的核心深处,沿着那条古老的坡道一步步下行,便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圣天使堡并非只是一个观光景点,而是一部可以走进去、触摸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忍不住回头多看了几眼。这不仅是与一座建筑的告别,更像是与一个穿越千年的故事挥手道别。</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这段时空之旅,走进多座风格迥异的罗马教堂,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宁静,到巴洛克的辉煌,继续感受信仰与艺术的交织。敬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