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雪岭中的神奇之地——尼泊尔(下)

六六顺

<p class="ql-block">  去博卡拉的途中,我们拐上了一条通往几乎与世隔绝的,被遗落在尘世外的古镇——班迪布尔。</p> <p class="ql-block">  资料上说,18世纪中叶,这里是中国西藏和印度通商的必经之路,大批纽瓦丽商人涌入这里,建立起商铺、寺庙和客栈。这里曾经车水马龙十分热闹,直到1960年,新修的普利特维公路从山下通过,班迪布尔失去了交通重镇的地位,这里渐渐归于寂静。成为被遗落在尘世外的桃园。</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临街的老房子,门窗的雕刻非常精细美观。</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主街道上被绿植鮮花装点得花团锦簇。</p> <p class="ql-block">  小镇建在海拔980米的山上。镇上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  这些新建楼房哪像是建在与世隔绝的地方呢。</p> <p class="ql-block">  班迪布尔是尼泊尔纽瓦丽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70%的建筑红砖结构,有雕花木窗和围栏,房檐外展有石顶,典型的纽瓦丽传统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道路、台阶都用石板铺成。下雨時道路不泥泞,雨晴后街道被冲洗得清亮干净。</p> <p class="ql-block">  人们都在这屋檐下的过道上等候雨过天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打着伞走在清寂的街上,两条叉街小巷,没有主街的装饰,却显得素颜古朴。</p> <p class="ql-block">  顺着一条小街往高处走,看到两尊并列的雕像,上面刻有尼泊尔文,看不懂。但一傍的建筑像是一所学校。果然,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心想,那两位塑像上的人,或许就是捐助建立学校的人吧。顿时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雨停了,街上渐渐热闹起来。</p>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班迪布尔小镇显得清新秀丽。遇到几位穿校服的学生,看样子像是中学生了。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们也出来了,尼泊尔有一百多个民族,这几个姑娘小伙不知道是什么民族,服装很漂亮,姑娘们也很清秀。主要是他们脸上的笑,那么沌真可爱。</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下课了,我抢拍的这张照片自觉不错。</p> <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天吃午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十八世纪老建筑上改造的咖啡馆餐厅及有特色的民宿,再加上一些有现代气息的各种元素,使小镇既有纽瓦丽传统民族特色,又有点欧派时尚气质,使小镇别具情调。</p> <p class="ql-block">  青山新雨后,小镇翠绿中。</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植被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  雨后古镇的石板路润泽鲜亮。</p> <p class="ql-block">  惊喜地发现,天边云缝里隐约出现了雪山群峰,快把照片放大了看!</p> <p class="ql-block">  要是天边云层再淡些薄些,雪峰毕露,白绿之间,班迪布尔小镇就更美了!</p> <p class="ql-block">  看见云缝里的雪山了吗?</p> <p class="ql-block">  说它是遗落在群山里的世外桃源,其实它并没有被遗落,不少人千里迢迢前来看它呢。</p> <p class="ql-block">  从班迪布尔到博卡拉约3小时的车程。沿途有茂密的森林,逶迤的山川河流。</p> <p class="ql-block">  博卡拉海拔885米,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城市,距离加德满都200多公里。一直以来,这座被“隐藏”在终年积雪的群山怀抱里的“碧玉”,不为外界知晓。直到1952年,瑞士探险家托尼.哈根最先来到博卡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一群欧洲嬉皮士来到博卡拉,一时被这里的美景吸引,博卡拉被更多的人知道。此后旅游业逐渐兴起。1962年博卡拉建市,1970年公路开通,城市开始出现了宾馆商铺、酒吧和餐馆等旅游没施,逐渐成为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在博卡拉,随处都能见到白雪皑皑的山峰。</p> <p class="ql-block">  博卡拉北部是高大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北来的寒风。南部是印度洋刮过来的习习暖风,形成了这里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雨量丰沛气候温暖,植被郁郁葱葱。城中有高大挺拔的榕树,湖边有大片娑罗双树。真没想到在这群山雪峰的怀抱里会有这样如同春城般秀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博卡拉以它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被称为“亚洲瑞士”。</p> <p class="ql-block">  费瓦湖是到博卡拉最先要去的地方。我们在博卡拉住的酒店离费瓦湖很近,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p> <p class="ql-block">  乘坐小船畅游费瓦湖,比在奇特旺坐的独木舟平稳安全多了。</p> <p class="ql-block">  600多年前,当地的一次地震导致冰川雪水大泻,在博卡拉形成了大小不同的七处湖泊,费瓦湖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处。水面积达4.4平方公里,湖形弯长,如同月牙一般。博卡拉城沿费瓦湖边修建,被带动得婉丽迷人。</p> <p class="ql-block">  在费瓦湖上泛舟,真是一种享受。静静的湖水被船桨划动泛起层层涟漪,湖边的绿树掩映着一幢幢精致的小楼。</p> <p class="ql-block">  在博卡拉,只要一抬头,都可以看到壮美的雪山。魚尾峰距博卡拉最近,虽然海拔6993米,视觉中近大远小,在群山中却比其它七千米八千米的雪峰显得更高。</p> <p class="ql-block">  在魚尾峰两侧,还有多座海拔7000米和超过8000米的高峰。在博卡拉费瓦湖上,身边浆声欸乃,湖中涟漪微泛;仰望青山外,蓝天下,白云袅袅,群峰挺立,俊拔俏丽,是博卡拉最动人心弦的奇丽景观。</p> <p class="ql-block">  远处青山连绵,青山后面白云缭绕着峻峭的雪峰,雪峰上是广渺无际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  坐在船上,从湖面望上去,就像一幅层次分明,色彩变幻,悬挂在天际上的美伦美涣的画卷。这是一种很神奇的视觉感观。</p> <p class="ql-block">  魚尾峰跃出云层真像一条大魚高高地翘起了它巨大的尾鰭,在白雲间显得俊峭奇丽、高傲圣洁。</p> <p class="ql-block">  船在前行,画面在不断地变化。我一会儿用手机,一会儿用相机,一会儿拍照,一会儿转录像,忙个不停,生怕错过了一幅幅画卷般美景。</p> <p class="ql-block">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有座印度神庙。有不少当地人前来祭拜。</p> <p class="ql-block">  上了小岛,此时此地我们对小庙不感兴趣,只顾在小岛边注视着挂在天边的雪峰,看各种游船在湖上畅行。</p> <p class="ql-block">  这才看清楚,尼泊尔的国旗,上面是月亮下面是太阳。</p> <p class="ql-block">  这位白衣女士就是我们旅游团皈依佛门的小张。</p> <p class="ql-block">  小岛码头上。</p> <p class="ql-block">  一群欧美人真会玩,他们将船停在湖中,在湖上游泳玩耍。</p> <p class="ql-block">  船上那位大毛熊先生,看我们举着相机,还向我们挥挥手。</p> <p class="ql-block">  过了这个水道口便返回陆上。</p> <p class="ql-block">  离费瓦湖不远处有个戴维瀑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听人说这个戴维瀑布很小,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我们来到这里時,并没有把它放在眼里,随便看看罢。</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平地,没有山哪来的瀑布呢?疑惑间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循声怎么往下走呢?瀑布不应该是“挂前川”的吗?应该有“飞流直下”之景。可我们走下一个小坡,看到的却是一条小河沟,水的流速很快,据说雨季来临時水流比现在大很多。水流入一个不太大的溶洞囗,倏然不见了。从洞里传出闷雷般的响声,从洞口腾起一层层细小的水雾。为了安全,瀑布周围竖起一圈一人多高的铁栏杆。我抓着栏杆往洞里看,根本看不到洞内,只听到轰轰的响声,不见流水之影。这是一个隐形瀑布。</p> <p class="ql-block">  戴维瀑布的水来自喜马拉雅山的冰雪之水。到了夏秋之季流水丰沛,形成较大的水流。据说到時水流以万马奔腾之势,涌入落洞中,洞中流水的落差高达三十多米。流水在地下溶洞里穿行数公里,流入费瓦湖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关于瀑布的名称来由众说不一,就选其中有传奇色彩的吧。来自法国的年轻小伙戴维在博卡拉爱上了一位尼泊尔姑娘。在父母的反对下,两人双双跳下奔流的瀑布,不知所踪。……这之后,此处成了不少男女殉情的场所。政府不得不设立公园加以管理,防止悲剧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难怪要围这么高的围栏呢。</p><p class="ql-block"> 难怪一直以来。戴维瀑布被称为“魔鬼瀑布”,“地狱瀑布”。</p> <p class="ql-block">  在戴维瀑布公园内的小花园里,一位当地妇人不知为何扑伏在一块石头上久久不起来,不知是在祈祷呢还是在哭诉。</p><p class="ql-block"> 旦願戴维和尼泊尔姑娘去了费瓦湖。那里是个仙境般的去处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戴维瀑布见到不少欧美人,他们爱到博卡拉来。这里的旅游项目很多,特别是安纳布尔纳的大环线徒步在世界十大徒步线路中排名第一。还有滑翔伞,等风来可飞翔在蓝天之下,雪山之前,碧湖之上,沉浸在新奇欢乐之中。前来尼泊尔旅游的欧美人不少,随时会碰见。</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博卡拉的湖滨区,听阿华说,博卡拉的老城区才能看到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当地人的生活。于是我们四个独行客请阿华帮忙租了一辆小面包车,前往博卡拉古城区一游。</p> <p class="ql-block">  古城里有座古老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  一个姑娘坐在古城寺里的矮墙上看风景。</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姑娘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美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寺庙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等着寺里的祭司给他们点额眉间的蒂卡,红色代表幸福,黄色代表智慧。</p> <p class="ql-block">  寺里有座独特的铜制廊桥。</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的寺庙进门要脱鞋。许多印度教寺庙不许外人进入。</p> <p class="ql-block">  寺庙外的小商贩。</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所学校。</p> <p class="ql-block">  博卡拉古城里有不少这样的红砖房。大多已斑斑驳驳。街道很宽笔直地延伸,不知有多长。我们因時间关系没能进入各条小巷内走走。街上人不是很多,人们过着平静悠闲的日子。比起湖滨区的热闹来,古城似乎是被時间遗忘在了角落里。</p> <p class="ql-block">  这些传统样式的楼房似乎已无人居住。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坚守着,向来客们展示昔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博卡拉旧城,岁月和時光凝固在红砖墙的缝隙里,停留在黑色木框的窗棂上,驻足在石板地的磨痕里……</p> <p class="ql-block">  姑娘站台售货,祝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老妇孤坐守家门,看人来人往,度日复一日。</p> <p class="ql-block">  唯有饮水台簇新,告知古城的发展变迁。</p> <p class="ql-block">  古寺庙完好。通天地人间,佑一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  有说在博卡拉老城区的街头能见到漫步的牛,我们怎么就没有碰到呢?尼泊尔人把牛奉为神灵,对牛非常尊敬。他们不吃牛肉,少了一味美食材。</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我们前往费瓦湖看夜景。</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费瓦湖边很热闹,大多是年轻人。虽然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灯火通明,灯光比较暗淡,但似乎很安全,不像欧美国家晚上就不敢出门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伙独自在湖边跳舞,面带着微笑。</p> <p class="ql-block">  萨朗阔特,是博卡拉西北方的一座小山,海拔1592米,是远眺鱼尾峰和安纳布尔纳群峰最佳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阿华清晨四点左右就把我们带上了山,天还是黑蒙蒙的。山下闪烁的灯光和头顶稀疏的星星闪着幽幽的光。对面的雪峰还在云雾中沉睡着。</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团队是第一批到达观景台的。阿华特意告知我们,观景台左边是看群峰的最佳位置,右边是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大家找位置坐下,在微微凉意的小风中,静候群山雪峰的清醒和日出的灿然到来。</p> <p class="ql-block">  渐渐地东边的天空开始发亮,太阳在东方的雪山后面久久不出来,先用眩光渲染天边的云霞,刚看到最左边的道拉吉里峰的山脊上有一抹金箔在闪现,有人就说,快看!日照金山来了!……可惜!山脊上那抹金色瞬间便消失了,看不到日照金山的壮观了。忙将目光转向右边,太阳正好露出了山顶。</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上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  再看左边,清晣的山影披着霞光,大家兴奋不已。此情此景,让人沉醉。到尼泊尔看喜马拉雅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几座山峰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群峰。</p> <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看到日照金山的辉煌,从西边的道拉吉里峰到鱼尾峰,再到安纳普尔纳峰,当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眼前展开時,让我感觉到世界如此美妙!</p> <p class="ql-block">  领队小李给我们小团队拍合影照,身后的山峰,如此壮美,炫耀生辉。</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背景前,缺一张单人照呀!</p> <p class="ql-block">  在费瓦湖南岸边的小山顶上有座白色的钟形塔。是经日本佛教徒藤井日达的推动,2000年,由日本佛教界主要出资,联合泰国、斯里兰卡及尼泊尔四国佛教人士集资修建的,名曰“世界和平塔”。窃以为,该塔占据了费瓦湖边的最佳位置,以顶礼膜拜佛祖释迦牟尼为名,实为超度二战時广岛长畸原子弹受难者,把日本扮成了受害国。“世界和平”与日本联不上关系!在尼泊尔建此塔有点怪异。日本人应该多修“罪己塔”“反省塔”“赎罪塔”!</p> <p class="ql-block">  白塔四面镶嵌着释迦牟尼的四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小山上俯看博卡拉,真是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俯拍博卡拉山谷,费瓦湖就是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间,博卡拉城依偎在湖边。</p> <p class="ql-block">  不同方向的博卡拉。</p> <p class="ql-block">  这些妇女像是高种性的,她们喝着咖啡悠闲地坐在山上看风景。</p> <p class="ql-block">  脚下便是博卡拉山谷里明镜似的费瓦湖和博卡拉城区。</p> <p class="ql-block">  阿华带我们参观了当地一个小型编织厂。工艺粗糙,工具落后。一种了解吧。</p> <p class="ql-block">  特别喜欢这两幅画,拍下来带回了家。</p> <p class="ql-block">  这都是只有徒步才能遇到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博卡拉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离雪山那么近,是徒步者的天堂。可惜限于年令不能徒步近距离地去看雪山了,也不能到山边乘滑翔伞等待风去俯看脚下的博卡拉城和风情万种的费瓦湖了。如果早些年来我一定会去尝试一下的。</p> <p class="ql-block">  去加德满都的路上,遇到了一辆接一辆的大货车。</p> <p class="ql-block">  阿华说尼泊尔的很多物质来自印度。尼泊尔有三面与印度接壤而且没有高山的阻隔。而喜马拉雅山庞大的山体却阻隔了中国与尼泊尔的路。虽然从西藏到尼泊尔的公路已经修通了,但高海拔的艰辛还是难以满足中尼之间的贸易往来所需。</p> <p class="ql-block">  这些货车都是从印度进口的,方向盘在右边,喇叭声也很特别。</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没有铁路,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这些重型货车运输,再好的路也被压坏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加德满都。</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之魂。位于加德满都河谷西北部,巴格马𥰆河和比兴马提河的交汇处。是一座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数目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和寺院。数目之多可用“五步一庙,十步一庵”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  在梵语中,加德满都的意思是“独木之寺”,相传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用一棵大树修造出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后来人们就以这座建筑为中心,大兴土木修造房屋,向外扩展,从而形成了加德满都市。关于加德满都市名称的由来,当地还有许多传说……</p> <p class="ql-block">  在加德满都不大的城市里,共拥有大大小小的神庙2700多个。在占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分布着庙宇、佛堂经堂250多座,供奉着印度教约3300万神灵,比尼泊尔全国人口数还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在市内行走時遇到的一座神庙。人说加德满都“屋有多少,庙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马拉王朝期间,雅克沙.马拉国王让他的三个儿子共同执掌政权。之后,三个儿子独立称王,使王朝分裂为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三个独立王朝。这一時期虽然国家出现分裂,但三国在文化艺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建筑艺术达到了很高水平。三地古城中的许多精美寺庙和宫殿都是在这一時期建造的。这些建筑展现了马拉王朝独特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成为尼泊尔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的三个杜巴广场,我们去了两个,巴德岗和帕坦的杜巴广场,没有去加德满都的杜巴广场。为了弥补空缺,我从买到的画册上翻拍了几张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上的建筑,以示完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上王宫金门的门头,雕刻精美,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广场上的“爱神庙”黑拜拉弗的大型浮雕,是湿婆最恐怖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这座神庙平時不开放,到宗教节日時才对外开放。印度教的很多寺庙只对信众开放,一般人不让进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加德满都一隅,这样分明的层次,这样独特的景色难得一见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加德满都河谷里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天色灰蒙蒙的,据说是印度的雾霾飘到了加德满都河谷,散发不出去。还有道路上的车辆腾起的尘土使加德满都空气质量很差,我们备上的口罩起了作用。还好,这样尘土飞扬的路段我们只走了不长的一小段。真是感觉到生活在博卡拉的人比生活在首都的人舒适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在去往帕坦的路上,阿华将我们带进这座行程外的很独特的寺庙里。</p> <p class="ql-block">  在这座寺庙的左侧的一扇小门里,供奉着尼泊尔印度教独有的“活女神”。</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买的画册封面上的一个尼泊尔女孩。原以为是个穿民族服装的小女孩,看了说明才知道,这是尼泊尔独有的库玛丽一一“活女神”。</p> <p class="ql-block">  库玛丽在尼泊尔语中是“童贞女”的意思。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象征着沌洁。</p> <p class="ql-block">  “活女神”按照严格程序由王家祭司亲自挑选出来的4一5岁的小女孩。她们全都是贵族释迦牟尼种族里的女孩。她们必须满足32个吉祥特征,并且是没有生过病的处女。</p> <p class="ql-block">  她们被选中后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人,居住在女神庙内。她们不能接触外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库玛丽每年有六次巡游,在每年12月26日女神节上,国王也会参加典礼,并由库玛丽女神为他赐福点红。 </p> <p class="ql-block">  当被选中的女孩到12一13岁,第一次初潮来時,或者因为受伤流血之后,就会失去女神光环,由新一任女神取代。恢复了少女身份后,她们必须搬出女神庙,陷入十分悲惨的生活。没人敢娶她们,最终孤老。</p> <p class="ql-block">  阿华带我们去的这座袖庙里就住着当時的库玛丽。</p> <p class="ql-block">  我正准备拍门廊上精致的雕刻,这位不知哪个国家来的游客闯进我的镜头里,笑咪咪地摆姿势主动让我拍他。我乐得意地拍下。后来在帕坦的杜巴广场上又碰到了他。卖项链的小贩正追着我买她的东西,我说已经买过了,他在旁边用中文说:“买回去送给你的朋友嘛。”我很惊讶地看着他,竟然会说中文!随后认出他:“是你,我给你拍过照?”他得意地一笑。这人有意思。在外旅游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  这位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为了拍木雕窗正好把她也拍下了。</p> <p class="ql-block">  这座寺庙里的门窗佩饰木雕都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因为很特别,我记住了这个象头神。他是湿婆的儿子,象征着智慧、财富、美满和幸运。几乎涵盖了人生所有美好的祈愿,是最受欢迎的神。雕刻得也很精细美观。</p> <p class="ql-block">  阿华说,这是一位面像非常俊美的神,名字没记住,拍下来看,果然少有的端正,是看到的印度教神像中很少有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小孩在庙里活泼地四处玩耍,被我喊到一起拍了照,他们很配合,很友好。</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尼泊尔“艺术之城”的帕坦城与加德满都就一河之隔。</p> <p class="ql-block">  帕坦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尼泊尔人口中,帕坦有一个重要的名字“勒利德布尔”意为“艺术之城”。城中心的杜巴广场是世界纽瓦丽式建筑的集中展示地,城东则是最古老的皇宫殿,是南亚次大陆最好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帕坦杜巴广场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全城各地还散落着1400多座神庙,人们称这里为:“漫天神佛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帕坦是尼泊尔木刻和金属雕刻的工艺制作中心。那时的帕坦人以修建寺庙为生,加德满都几乎所有的寺庙都是帕坦人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帕坦城中云集了整个尼泊尔最漂亮的建筑。帕坦工匠师的作品遍布天下。公元1260年,帕坦有名的工匠阿尼哥就曾来到中国,一呆就是46年,北京阜成门、景山公园的白塔都是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帕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里遍布红砖墙上以深色木头雕刻的门窗和走廊的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在尼泊尔的专业名称是_“纽瓦丽风格”。帕坦中心的杜巴广场获得了“世界纽瓦丽建筑集中展示地”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她们在拍照,没发现我在拍她们。</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城里的古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让人惊叹!据说许多世界的工匠们都发出疑问:“这些艺术建筑,是如何躲过岁月的风蚀完整保存下来的呢?”我想,可能是尼泊尔人精心的维护,没有战争的破坏,还有群山雪峰的护佑吧。</p> <p class="ql-block">  在帕坦,最古老最著名的是帕坦王宫。位于杜巴广场东部。早在14世纪就开始修建,直到400年后的18世纪主体部分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  高高在上的国王。就是不避风雨,日晒雨淋,很遭罪辛苦。</p> <p class="ql-block">  前往帕坦時,我们必须徒步行走一段路程,因为老城路窄,也许也为了保护古建筑,大车不允许通行,我们只能靠边单行行走,路中间是摩托车通道。</p> <p class="ql-block">  加德满都和帕坦城里的摩托车,几乎是人们出行的独有交通工具。城里没有看到公交车。大街小巷到处是呼啸而过的摩托车。燃油车噪声山大,骑车的大都是年轻人。据说,摩托车是尼泊尔每个年轻男人的标配,没有一辆摩托车,年轻人就娶不到老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前前后后到了帕坦古城杜巴广场入口处,大家都在门口等领队小李。一般是导游阿华在前面,领队小李断后。我们在入口处等了十多分钟仍不见小李人影。我便在入口处周边的建筑群里慢游。忽见阿华匆匆跑来,我随口问:有什么亊吗?阿华边跑说:出了点问题。我们只好耐心等待。好一会儿阿华才过来说,团队里的一位老先生被摩托车撞了,已经送医院了,问题不大。我们继续参观吧。我一看,队伍里少了领队小李、张老师和那位去过五十多个国家的老先生。</p> <p class="ql-block">  此后的参观似乎有点不连贯了。等候的时间里,没有阿华的介绍,我独自在景区主道上行走,进入最南边的一个宫门。这里是国王和王后沐浴的地方?中央的水龙头为鎏金铜长蛇雕像,长蛇雕像口里流着清泉水。池壁镶嵌着86块石雕像,雕刻技艺细腻繁复。正巧一位红衣妇女在水龙头前慢慢地洗脸洗手,她时而仰望天空,時而手抚泉水若有所思……鸽子在池边飞来飞去。见状,我从容地換角度拍了数张,没有打扰她。</p> <p class="ql-block">  可爱的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  阿华带我们走进了王宫中间的一个庭院,由两层的四合院组成。木质的回廊上雕刻着各种印度教的传说故事。这里是古代王室进行宗教仪式的宫院,院子中央有一座约3米高的金色小庙,每逢最重要的节日——德赛节,王室就会把当時的活女神库玛丽请到这里来,让她坐在这个小金庙中,接受人群的膜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  四合院的二楼上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展出的绝大多数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神像,以及各种铜制的工艺作品,还收藏了自二十世纪以来的许多照片。对尼泊尔的宗教和艺术进行了精彩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要想了解印度教的思想、价值观、必须了觧印度教里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负责创造;毗湿奴,负责维持;湿婆,掌管世界的毁灭。</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的神话中有几条主线,一是三大主神的故事,其次是有关人类的故事,还有就是鬼怪阿修罗与天神之间争夺宇宙控制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的神话,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当地土著人就有浓厚的自然崇拜,如生殖之神、动物之神。印欧系的雅利安人与本土的融合,带来了印度历史上最经典的吠陀时代,印度教中的主要神明大多在这个時期出现,如自然神、雷电神、火神、水神……吠陀時代之后,故事的主角从神族转向了人类部落。</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重精神轻物质。认为外部物质世界,花天酒地的物欲生活都是引诱人作恶的祸根,是人实现解脱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梵我一如”的直接体现。万物都有灵魂。珍爱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一切自然物,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三、夸张的想象。印度自古以来创造了无数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想象各种大神如何拯救人类,如何创造幸福,都不是实证的,而是直觉想象的。印度教徒沉浸在这种幻想出来的世界里。所以幻想出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所谓神祇。</p> <p class="ql-block">  四、崇尚直觉。不用感觉和理智,而靠自觉顿悟,突然受到天启,是一种神秘色彩的思维方式。</p> <p class="ql-block">  五、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表现出来就是轻视现实夸张想象。</p> <p class="ql-block">  从二楼的小窗往外看,发现四合院后面有个大坪场,里面正在摄制电影片。我们看完楼上博物馆的展品,忙下楼看摄影现场。</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些照片是我在二楼参观時通过窗口俯拍的杜巴广场上的场景。和在广场上拍的有不一样的视觉。</p> <p class="ql-block">  从二楼下来到后院,拍摄正在进行。</p> <p class="ql-block">  不知讲叙的什么故事。</p> <p class="ql-block">  姑娘们休息了,我们忙上去给她们拍照。她们大方得体,可爱漂亮。</p> <p class="ql-block">  大家看出来没有,尼泊尔的女人,美得不像是贫穷国家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尼泊尔的女人,不论是白皮肤的还是较深肤色的,大多五官立体漂亮,眼窝深邃,睫毛浓长。但尼泊尔女人不像印度女人那样张扬,她们比较内敛含蓄。她们或穿着色彩艳丽的纱丽,或穿着素雅的钞裙,显得有气质。重要的是尼泊尔女人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表情开朗自然,神情淡定亲合。</p> <p class="ql-block">  群峰雪岭怀抱里的尼泊尔,外交关系比较简单,三面与印度接壤,在历史上与印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在文化宗教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19世纪,尼泊尔曾受英国人侵略,被迫割让土地给英属印度。印度/独立后,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控制尼泊尔的外交和经济。尼泊尔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同時努力平衡与印度的关系减少对印度的依赖。尼泊尔人在印度人面前一点都不怯阵,他们自豪地说:“我们从未被英国人征服过,我们是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 所以尼泊尔人没有把印度人放在眼里。</p> <p class="ql-block">  确实,19世纪初,英国人用侵略战争强行敲开尼泊尔的国门,尼泊尔廓尔喀人奋起抵抗,以仅仅1万人的兵力对抗装备精良补给充足的3万英军,拼杀了整整两年,英国人不得不保留尼泊尔独立的政治地位。战后英国人对廓尔喀人十分饮佩,常年把尼泊尔廓尔喀人招募为雇佣兵并单独组成军团。</p> <p class="ql-block">  虽有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尼泊尔与中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唐朝時期,尼泊尔就与中国有往来。公元639年,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嫁给中国西藏的松赞干布,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中尼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现代,中国在基础没施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了尼泊尔支持和帮助。如中尼公路建设。尼泊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仪与中国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好像听说中国要打通喜马拉雅山,将铁路修到尼泊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旦願有这一天。</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印度教,说实话,感觉并不好。首先从外观上看,给人的感觉就是乱糟糟的。各种神像的外观面貌不清洁。甚至可以说是很埋汰,供奉者意然将供品食物往神像的口中塞。残渣碎末遍地都是,神像四周一片狼藉。首先心理上产生反感,没有佛教、基督教那种圣洁至尊、高尚宁静神圣的感觉,虽不信仰却能崇敬。</p> <p class="ql-block">  从尼泊尔回来后,查看了一些有关印度教的资料,对印度教有了一些理性的了解,明白了一些疑惑,在此就不展开来说,只粗略地谈点理解和看法。因为要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淮则、价值观、人生观,不从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开始,是不行的。</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的哈拉帕文明時期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公元前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逐渐发展出了婆罗门教。</p><p class="ql-block"> 婆罗门教以种姓制度为核心教义,婆罗门祭司阶层有无上的权威和特权。开始是多神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动物等都是神,后来逐渐演变成三大主神崇拜。</p><p class="ql-block"> 婆罗门教进行自我改革,大量吸收佛教的教义教规,汲取了不少民间的信仰,逐渐转化为印度教。</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是一个极为庞杂的宗教,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它极为古老,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看似矛盾的东西,可以在印度教内并行不悖。</p>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曾说:“这个宗教(印度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伟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可以说,印度教是囊括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的宗教集合。</p> <p class="ql-block">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过:“无论对印度有什么正确的评价,相反的评价,也是正确的。”就是说,无论你从正方或是反方来评价印度教,都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  我对尼泊尔印度教的感觉认识和看法。</p><p class="ql-block"> 限于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尼泊尔人信奉印度教是没有别的选择的。但是,看了不少资料后,感觉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和信仰印度教的尼泊尔人是有区别的。尼泊尔人的生活态度是乐观的,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他们普遍爱笑,比较内敛含畜,不像印度人那么奇葩、随性、不守信不守時,不靠谱。从陪伴我们一路走来的尼泊尔导游阿华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热情周到,敦厚善良。守時承信、认真负责的好品行。他们或许受佛教的印象也很深呢。</p> <p class="ql-block">  了解了印度教的主旨和教义后,对于发源于尼泊尔的佛教为什么会消亡,其中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宗教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印度教的主旨教义是种姓制,一个为统治阶级控制服务的宗教,必然战胜一个普度众生,追求出世清静,远离凡尘的佛教。</p> <p class="ql-block">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是最糟糕的制度。利用宗教将人永久地分成三六九等,宣扬并固化等级世袭。是对人性最大的桎梏。“活女神”的荒诞做法是对女孩子的摧残。而“苦行僧”的存在也是荒唐的。</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们一个苦行僧也没有遇到。看到了苦行僧的图片,他们衣衫褴褛,脸上身上涂满了白灰。据说他们每天除了所谓修行就是打坐、冥想、睡、吃最简单的食物。这样的人竟然被奉为“圣人”“神的使者”,甚是不解!</p><p class="ql-block"> 此行尼泊尔对印度教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长了此前不曾有的见识吧。</p> <p class="ql-block">  我感觉,尼泊尔人无怨无悔地将过多的财力物力用于宗教亊务,不注重创造社会公共财富的建没。不注重对现世物质财富的追求。不勤奋努力,也许是贫困的根源之一吧。他们穷穷的却开开心心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尼泊尔看似贫穷,其实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有夌镁矿、石灰石、铁矿、石油、天然气、宝石、煤,还有8300万千瓦的水电资源。可惜,这些资源都没能开发化为经济实力。人们的心思都在那些鬼鬼神神上。</p> <p class="ql-block">  我又感觉到尼泊尔虽然是世界上唯一将印度教定为国教的国家,但他们或许受佛教的影响也很深。佛教的慈悲、智慧理念同样影响着尼泊尔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他们秉持善良宽容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一位客栈的主人,在墙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NEPAL=Never End Peace And Lovr”(尼泊尔=永远的和平与爱” 真是太对了!没有战争,永远的和平是尼泊尔的福。</p> <p class="ql-block">  在帕坦杜巴广场上有不少沿街卖尼泊尔手工饰品的女人。这个女人不知怎么盯上了我,一直跟在我后面推售她手里的各种项链。她很精明会做生意,会说英语还会几句简单的中文。她说服我一百元人民币从她手里买了两串项链。我夸她漂亮,她很高兴地走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帕坦的杜巴广场,我们在尼泊尔的旅游行程也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尼泊尔最后一次晚餐時遇到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晚餐时为我们表演的两位演员。</p> <p class="ql-block">  坐上返回昆明的航班,我特意要了靠窗的座位。飞机起飞不久刚穿上云层,我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希望能看到珠穆朗玛峰。</p> <p class="ql-block">  果然,当我们的飞机上升到8000多米時,透过舷窗,美不胜收的云海之上,我看到了被白雲环绕的珠穆朗玛峰峰顶。</p> <p class="ql-block">  我赶紧用准备好的手机拍下这一切。</p> <p class="ql-block">  白色的雲团环绕着珠峰,显得那么美妙,圣洁。</p> <p class="ql-block">  此行尼泊尔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尼泊尔的小团队,共19人,很有意思。19人中,有一对江苏籍旅居云南的夫妻,70岁左右。周游了世界70多个国家,很活跃,一看就是常出门旅游的。还有一对云南籍的老夫妇,也是60多70岁左右吧,都是教师,周游世界50多个国家,他们沉稳不多言。一对皈依佛门的情侣,不畏艰辛前往佛祖出生地。还有东北来的一家三口,孝顺的儿子带着父母出门旅游,一路周到。再就是6位穿红戴绿的大妈,也都60多70岁了,可与尼泊尔的姑娘们相媲美了。再就是四个独行侠,一位持长枪短炮的摄影人;一位专好户外运动的牛人;一位没跟夫人去美国独自跑到尼泊尔知性文雅的张老师;还有我。和我住一个房间的领队小李说,一般到尼泊尔来的人,大都是有素质有想法的人。小李30多岁,话不多但很细心贴心。每到住处,她就一间一间帮大家联上WiFi。行程中谁有问题帮谁,帮大家拍照。每晚在网群上发布第二天的行程和注意亊项。被摩托车撞伤的老先生是她陪护去医院,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8天的共处,大家像家人一样。一个好领队;一个朴实敦厚的,和气尽职守時的尼泊尔导游;一次舒心的旅游行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尼泊尔之行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新奇的体验。和去埃及的感受有点相似。行前疑问彼多,行程意外惊喜不断,归来收获满满。两个本地导游也有点相似,在他们的国家,能当上导游并不简单,在他们那里会说英语不算什么,一般人都会说,而会说中文而且说得那么好就不容易呀。他们生活的国家很贫穷,但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已国家的文化。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天,尼泊尔真的通了火车,可以再去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