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才是真爱:教育的核心密码

董爱平

<p class="ql-block">  暑假做辅导,遇到了许多为孩子学习成绩困扰的家长。这些家长见到我的第一句话,不是说“老师,我的孩子成绩很差,也不知道能不能补起来”,就是说:“老师,我的孩子不行,可不行了,啥也不会。”还有家长直言:“老师,我家孩子就是那样,根本不听话,上课完全不听课,考试只有三四十分,您说还有用吗?”更有甚者,当着我的面对孩子声色俱厉地呵斥:“脑子有问题!脑子不好使!”每当看到这些满脸失望、语气懊恼的家长,再看看一旁畏畏缩缩、嗫嗫嚅嚅的孩子,我的心总会掠过一阵痛——为孩子痛,也为家长痛!教育的核心密码究竟是什么呢?孩子学习成绩差,难道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结果吗?难道只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吗?客观地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 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调研了很多家长和学生,也和很多老师探讨过并对几个学生做过实验,综合起来有几点:一、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总做小动作,老师在课堂上无法及时制止,导致课堂效果差,知识接受度低;二、作业靠照抄完成,家长和老师都被蒙在鼓里,新知识得不到巩固;三、老师主导的课堂枯燥呆板,孩子缺乏听课兴趣;四、家长不负责任,对孩子放任不管,导致孩子玩手机成瘾,甚至玩到深夜也无人过问,不做作业也无人知晓;五、孩子受周围学困生朋友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六、孩子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的表扬鼓励认可。七、陷入恶性循环,越不会越不想听,越不想听越不会,从最初的部分知识断层逐渐蔓延到完全跟不上。 </p><p class="ql-block"> 可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看,这些被贴上“学困生”标签的孩子,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为智商不足,我认为更多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长根本不懂孩子,错误的爱与错误的评价,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学困生的群体。</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核心是“读懂即救赎”。前些天我接触了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孩子的妈妈说这次期末成绩三十多分,我当着家长的面与这个孩子聊了几句,又对他所学的知识简单问询,感觉孩子智商肯定没问题,按照推理不可能考三十几分,肯定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我示意家长离开。家长走后,我没有立即给孩子教课本知识,而是和孩子又进入聊天模式,我和他聊他的学校,模仿他的老师语气,八卦他的同学,听他吐槽他的父母,聊他喜欢的游戏,就是没有半句扯学习,半个多小时过去,我们成了朋友,他完全接纳了我,我也很大程度的了解了这个孩子,更初步了解了他的症结所在。他的父母工作很忙,平常就是奶奶照看,父母平时不管不问,就是偶尔关心也是像过云雨,纯属无效关注,只有考试结束孩子成绩不好,才好像天要塌了,马上对孩子横加指责。像他们这类型的家长总习惯用“别人家的孩子”做标尺,却看不见别人家的父母日常是如何规范孩子的,更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他们总在饭桌上数落孩子的不是,却不分析孩子出错的原因,更不会想到孩子被斥责时的委屈;他们的眼睛能看到成绩单上的分数,却看不到孩子眼中的紧张与渴望被认可的期待。他们暴跳如雷怒吼“你怎么这么笨”!却不知道真正笨的人是自己。</p><p class="ql-block"> 来自父母错误的评价,是刺伤孩子最深的刀。柯云路在《中国孩子成功法》一书中,反复劝告家长一定要多鼓励、认可孩子。因为当家长一次次给孩子贴上“不行”“笨”的标签,就像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慢慢会长成“我真的做不到”的荆棘。记得有个学生曾在作文里写:“我妈说我是块烂泥,后来我发现,我连烂泥都不如——烂泥还能糊墙,我啥也做不了。”当家长的否定成了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当他们用爱的名义大声责骂孩子,却标榜自己只是“恨铁不成钢”时,被指责的孩子早已在心里形成了固定思维:我就是很差,我就是很笨,我就是数学不行,我就是英语不行,我就是啥也不行。</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场“看见与唤醒”的修行。家长要做的,不是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缺点,而是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看见他们面对责骂时的恐惧,而非只顾自己声色俱厉地发泄,孩子左耳进右耳出;看见他们磨磨蹭蹭写作业时的迟疑,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可能是白天在学校没听懂课,而不是故意不听;看见他们对着难题发呆时的无助,而非斥责其“懒”“笨”。这些被家长忽略的细节里,往往藏着孩子最真实的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当作一个“值得被好好对待”的人。你见过养猫养狗的人对着小猫小狗怒吼“你怎么这么笨”吗?肯定没有。养宠物的人只会说“这猫这狗真聪明”,因为他们总能着眼于猫狗表现出的优点。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我认为也该如此:多看孩子的优点,懂得等待与滋养,给孩子关注、阳光与耐心;既要看到孩子的不足,更要体谅他们的委屈,让孩子在理解与懂得的氛围中成长,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教育的核心密码,就藏在“读懂”二字里。读懂孩子藏在叛逆里的求助,读懂他们沉默背后的理由,读懂他们每一次“故意捣乱”其实是想被关注。当家长放下评判的姿态,用理解代替指责,用陪伴代替施压,就会发现:那些被称作“学困生”的孩子,心里都藏着一颗想发光的星星,只是需要有人轻轻擦去蒙在上面的灰尘。</p>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孩子与父母的相遇都蕴含着多重维度的深层联结‌。从佛学角度着眼,这种联结包含着佛家的因果缘分,所以每个孩子来到这世间,来做你的孩子,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偶然。他们没有选择谁做父母的权利,他们的到来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也不是为了完成父母未竟的梦想。他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因果轮回的载体,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科学研究显示,亲子关系存在量子层面的非局部性关联。胎儿期形成的细胞记忆可能携带家族代际信息,而父母的潜意识期待则会通过量子纠缠影响子女行为模式的发展方向。如此看来,无论科学解释还是佛教因果观,都证明父母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做父母的最该做的,是成为第一个读懂他们的人,成为第一个不求回报、永远坚定地陪在他们身边帮他们成长的人——这,才是教育里最珍贵的真爱,也是作为家长最正确的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