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嘉兴去乌镇,这是一座拥有 7000 多年文明史和 1300 多年建镇史的古镇,运河水系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商贸往来的交汇点,从宋代起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重镇。 走过多个江南水乡古镇,乌镇有什么不同?<div><br><div>乌镇是首创 “整体产权开发,多元业态经营” 机制,买断了原商铺及居民的产权进行整体规划,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和居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使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更加协调统一。<br>乌镇实现了设施现代化与管线地埋,早在 20 年前就铺设了光纤网络,实现了煤气水电管线全部埋入地下。</div><div>配备了智能化旅游停车场、电子巡更等现代化设施,既不破坏古镇风貌,也满足了游客的现代生活的需求。</div></div> <div>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自 2014 年峰会至今天已在此召开十届,汇聚了全球各界精英的目光。</div><div>此外,还成功举办了十届乌镇戏剧节,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戏剧演员和超 30 万游客,开放的乌镇,面对开放的世界。</div><div>乌镇还是名人辈出的地方,走出过木心、茅盾、沈泽民、孔另境、王会悟等一代代杰出人物。</div> 驱车到达乌镇,由工作人员指挥先去地下停车场停好车,电梯直达地面,不远就是游客服务中心。<div>游客中心大厅人不多,排队景然有序。门票分西栅和东栅(东栅景区门票:110 元 / 人,西栅景区门票:150 元 / 人,<br>东西栅景区联票:190 元 / 人。70岁免票,60-70岁半票)。我们时间不多,重点去参观于西栅的“木心美术馆“,所以只办了西栅门票,一免票,一半票,75元。</div> 进入乌镇西栅入口,首先会看到元宝湖畔的乌镇大剧院。一湖碧水拥抱大剧院,使其仿佛漂浮在水面上,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倒映着大剧院的身姿,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画卷。<div><br><div>大剧院外形是一虚一实的两个椭圆巧妙结合,交替重叠处便是公用舞台空间,俯视宛如一朵盛开于湖面的并蒂莲,典雅现代。<br>外部建筑材料一半是厚重的京砖装饰,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另一半是由老船木制成的冰裂窗棂,古朴沧桑。<br></div></div> 作为国际范的乌镇戏剧节,乌镇大剧院作为重要演出场地,上演众多国内外剧团带来的精彩戏剧作品,比如:老舍的经典作品《茶馆》,孟京辉执导的《恋爱的犀牛》,赖声川的第 40 部原创作品《江/云・之/间》,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美国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与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舞蹈家露辛达・蔡尔兹联袂创作的《H-100 秒到午夜》等等,这无疑是乌镇不同于其它江南古镇的地方。 大剧院对面,则是木心美术馆。<div><br></div><div>浙江乌镇人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他是中国现代画家、作家、诗人,在中国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div><div><br></div><div>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经历多次牢狱之灾,“文革” 结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等职,还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主修工作。1982 年,他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后在陈丹青的安排下,于 2006 年回到家乡乌镇定居。</div><div><br>其创作坚持自由纯粹、浪漫尚美的文学立场,作品涵盖散文、小说、诗歌等,代表作品有《琼美卡随想录》《西班牙三棵树》《温莎墓园日记》《云雀叫了一整天》等。</div><div>《文学回忆录》则是他在纽约给陈丹青等画家讲文学史的讲义,展现了其渊博的知识。此外,他的画作还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 20 世纪首位作品被该馆收藏的中国画家。<br><div><br><div>木心先生具有深厚的修养和卓越的才华,体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被当代著名画家与文艺评论家的陈丹青的推崇,很期待这次参观。<br></div></div></div> <div>木心美术馆是在木心先生2011年逝世后,由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出资,经选址、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工作后建成的,于 2015 年 11 月 15 日正式开馆。<br>聘请贝聿铭弟子、纽约 OLI 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馆内设计由 OLI 设计师法比安主持。<br>设计师们实地考察乌镇风貌形态,研习木心的文学与美术作品,确定了设计思路。</div><div><br>整个建筑是高度现代的极简造型,以几何造型起伏衔接,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与木心先生 “风啊、水啊,一顶桥” 的描述相契合,融汇东西方文化与美学的艺术实践。</div><br><div>通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形成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建筑外观,体现了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给人一种简洁、大气、内敛的美感。<br><div>以修长的极简造型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形成 “建筑浮于水上” 的诗意效果,宛如一座桥,呼应了江南水乡的景致。</div></div> 建筑采用木纹清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兼以凹凸纹理,形如画笔拂过;混凝土的条纹表层和玻璃窗相映成趣,呈现出简约大气的美感。建筑整体色调以混凝土本色为主,与江南小镇的古建筑形成对比性和谐,既现代又融入环境。 合理的展厅布局,馆内设有八座展厅,不同展厅之间通过走廊、楼梯等相互连接,形成流畅的参观路线。<div>展厅内采用整体调暗、局部照明的布光效果,营造出静谧孤独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专注地欣赏展品。</div> 进入美术馆序厅,就看到这组生活场景与后面一幅巨大的木心照片,木心说 ”邻人即天堂,我人原先进的是地狱的前门,地狱已经走完,站在地狱的后门口,望见的是满天的星星,每一颗都在恭候你,向你问好并且祝贺“,“我愉快地步行回来,已经看过我的墓地”,表明木心对生与死的坦然面对。<div><br>美术馆序厅设有九座 LED 播放台,展示三组九段木心影像,是木心本人接受采访和木心的讲课视频,可以看到真实的木心并感受到他的博学与风趣。</div><div>譬如他在给纽约的华人艺术家与学者讲“世界文学史”课程的录相,讲课中谈到:“文学是可爱的,艺术是要有牺牲的,文化是有倾向性的,绘画就是坦白从宽,文学是抗拒从严----”,讲到应该如何读书时讲到:“开始读书要读得浅,浅到刚刚可以居高临下”,可以看到学员们踊跃插话,积极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想对于国内文革后出国的一批留美学者中这是多么有意思的课堂。</div><div>木心晚年回到故乡乌镇定居,冬天在家中接受采访,这里展示了采访的视频,木心穿着厚厚的棉衣,双腿盖着红色的毛毯,既体现了江南冬日的清冷,也展现了他平和随性的生活状态。镜头下的他,虽已年迈,却依然保持着精致的边幅和对艺术与生活的敏锐感知,言语间流露着深厚的学养与通透的人生智慧,那身棉衣也成为他晚年生活影像中一个温暖而朴素的印记。</div> 展览中最精彩的除这些影像视频,还有木心的手稿。另一个展厅是大量的木心手稿,包括多年他的笔记,创作手稿,整整摆了一个房间,惊诧他有多少精力可以写出这么多的文字,蝇头小字,洋洋洒洒。<br><br><div>我觉得这些是参观木心美术馆最值得的部分,与他一生的经历关系密切,是你所能接触到的真实的木心。美术馆的规定视频与手稿不许拍照与录像的,虽然展厅里没有几个工作人员,但应该遵守规定。</div><div>整个展览,表明了木心对世界,对艺术,对人生的态度,让你在肃静中欣赏。</div> 这三幅是木心创作于1980-1981年的作品,命名《舞蹈者》、《三个女人》 这是木心1982-1985年创作于纽约的《人体素描》 1981年木心书法墨迹 《肖像系列》七十年代,创作于上海 这些水墨画因为画框玻璃的反光,有些障碍,但不失风采。 展品与手稿置于空旷的展厅中 八十年代后,木心告别了秘密写作与出版无望的困境。他的愉悦不仅在写作,还在亲手设计自己的书。三十年来,两岸出版的每一册木心文集,全部由他自己设计版式与封面。 这是台湾圆神出版社出版《西班牙三棵树》时,木心亲手绘制的封面。 木心对晚年的三本诗集,这样写道:”自认为成品成器的几首诗都收在《八珑》集中,而《诗经演》是诗家个人的密码,是无钥之门,窥不透的帷幕,谜语的目的是谜底,猜着者有福了。《伪所罗门书》是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是假借他人的身心以逐步成熟。<br>展品中有诗集的手稿与木心珍藏的清样。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br><div>木心出生在乌镇的富商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期便广泛涉猎古典文学、书画与西方艺术。<br>16 岁离开乌镇,先后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大师,系统学习绘画与文学,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功底。<br><br></div><div>建国后,木心在上海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并坚持文学创作。<br>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他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冲击,甚至入狱两年多,这期间仍坚持创作,在烟盒、卫生纸背面写了大量诗歌与散文手稿。<br>即便在困境中,他始终保持对艺术的信仰,自学多种语言,研读西方哲学与文学,将苦难转化为精神滋养。</div><div><br></div><div>由于艺术追求与主流审美存在差异,因家庭背景受牵连,木心的作品一直不被认可,生活陷入困顿,曾靠绘商业插图、设计包装等维持生计,艺术理想与现实生存的冲突,让他体会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div><div>1971年,木心因 “历史问题” 被错误入狱关押两年多,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惨烈的磨难。狱中生活条件恶劣,他曾被断食、殴打,甚至两根手指被折断,身心遭受严重摧残。</div><div>木心与母亲感情深厚,母亲的理解与支持是他早年艺术追求中的重要精神支撑。入狱期间母亲因病离世,而他因身陷囹圄,无法陪伴母亲未能亲自送别,遗憾与牢狱中的孤独绝望,成为他人生中极为痛苦的记忆。</div><div><br></div><div>作为艺术家,他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所有书籍、画作被没收。但他以惊人的意志力,在烟盒纸、卫生纸背面偷偷写作,用指甲在墙上刻画乐谱,默诵中外文学经典,以此对抗精神上的禁锢。他后来在《狱中札记》中写道:“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正是这种精神超越的写照。</div><div>在极端环境中,他始终未放弃对艺术与人性的信仰,出狱时带出了数十万字的手稿,这些作品后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根基(如部分诗歌与散文的雏形)。</div><div><br></div> <br>1982 年木心移居美国,在纽约,以绘画谋生。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自己动手制作西装,低调内敛,物质上简朴,精神上充盈,展现出“精神贵族”气质。<div>他不刻意融入主流社会,专注于创作与自我表达。曾在纽约的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一些私人收藏家收藏。</div><div>2001 年,“木心的艺术” 特展在美国四个重要美术馆巡展,展出的 33 件风景画随后被耶鲁大学美术馆永久收藏。木心的画作《东还海道》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是 20 世纪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艺术家。</div><div><br><div>木心在纽约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华人艺术家与学者,包括画家陈丹青等,常与他们聚会、讨论艺术与文学,从1989年至1994年,他为这些华人艺术家与学者开设非正式的 “世界文学史“的课程,讲课内容丰富,涵盖古希腊神话、新旧约、诗经、先秦诸子、楚辞,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文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到 19 世纪的各国文学等,还应听课者要求讲述了 20 世纪现代文学,分享自己对中外经典的解读。</div><div>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也让他的思想与作品在小范围内传播。后陈丹青将五年间的八十五讲课堂笔记详细记录整理出版成《文学回忆录》。<div><br>2006 年木心回到乌镇,住在旧址上新建的“晚睛小筑”,表面上是 “落叶归根”,实则是对 “精神原乡” 的回归。他在故乡平静生活,整理旧作、文字愈发凝练通透。<br>晚年国内出版的作品引发热潮,但他始终保持低调,拒绝过度曝光,这种 “疏离于名利场” 的态度,与其早年对 “纯粹艺术” 的坚守一脉相承。<br><br></div></div></div> 木心《如偈》:<br>艺海如宦海,沉浮五十年,荣辱万事过,贵贱一身兼;<br>我亦飘零久,移樽美利坚,避秦重振笔,抖擞三百篇;<br>问君胡能尔,向笑终无言,楼高清入骨,山远淡失巅;<br>人道天连水,我意水接天,肝胆忽相照,钟鼎永传衍;<br>会当饮美酒,顾盼若神仙,被服纨与素,辒辌致而坚;<br>窥户多魑魅,幕重岂容见,晚晴风光好,大梦觉犹眠;<br>每忆儿时景,莲叶何田田。<div>是木心对人生的得失看淡生活态度。</div> 郑振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编撰的《文学大纲》,曾是少年木心的读物。1989-1994年木心为十余位旅美艺术家开办“文学回艺录”讲席,手边没有《文学大纲》,基于记忆,亲撰五大册稿本,近两百万字。<div>对于木心关于文学与绘画的成就,曾有评论“在文学上他是音乐家,在绘画上他是魔术家”</div> 木心美术馆独特的图书馆设计,在美术馆北端尽头,设计了连接一楼和二楼的阶梯式图书馆,参观者可以在木制的阶梯上休息,读书,久坐,发呆,并瞭望美术馆后院,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所有楼梯的连接处,都有独特的采光与艺术品。 走出木心美术馆,还会对木心的才华与多舛的人生感叹着。他在逆境中不屈服,有文人风骨的通透,而晚年不张扬,深居简出,不参与名利场的喧嚣。<div>他晚年的生活极简,穿朴素的衣物,与友人闲谈多涉文学与艺术,却极少提及自己的过往苦难与成就,仿佛那些经历早已内化为生命的底色,无需刻意彰显。<div>这种精神至今仍具启示:在困境中守住内心的秩序,在顺境中保持灵魂的清醒,或许正是一个人对抗虚无、实现自我的终极方式。<div><br></div></div></div> 离开木心美术馆,走进乌镇,景色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处处散发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让人沉醉其中。 中午找地方吃饭,这家“国民饭店”居然说过了饭点,关门休息了。 还是水边的民宿老板会做生意,一边接待来住宿的游客,一边炒菜做饭,来这里住宿的许多是国外的游客,一起在这里吃饭的就有来自韩国、日本、台湾的客人,哪怕你只吃一碗面。 沿河的民居依水而建,木质的门窗、雕花的横梁,无不透露出江南水乡独有的雅致与古朴。<div>白墙青瓦的建筑风格,简洁而淡雅,斑驳的墙面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div> 乌镇有许多处名人纪念馆与故居,木心、茅盾、孔另境(早期共产党员,与鲁迅、茅盾密切交往的作家)、沈泽民(作家、翻译家,沈雁冰的弟弟)、王会悟(李达的夫人,她提议把共产党一大会址改在她的家乡嘉兴红船上,并在游船上望风放哨)。只是我没有想到,王会悟不是共产党员,后来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 冰裂纹的木质隔栅窗棂,高挂的腊肉与辣椒,就是小镇的味道 摇橹船在河道上缓缓前行,船桨划破平静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倒映在水中随之摇曳生姿。此时,远处的楼阁亭台在夕阳映照下,轮廓更加清晰,与水中的倒影相互呼应。 逛得差不多了,遇见一个画像摊,坐下请小伙子给画张漫画像吧,增个趣味,歇歇脚,也让年轻人有收入。 哈哈,小伙子交活,说给叔叔阿姨留个70岁的纪念,倒是挺喜性的,但认识我们的人都说完全看不出来。 一直逛到夕阳西下,才离天乌镇,有序的停车场,方便的手机扫码付费,训练有素的保安指挥,一切都提升了这里的管理水平,当然最值得一游的还是“木心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