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衣

华夏一钓翁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是手工织的毛衣,近二十年已经没有谁穿毛衣了,好像是也有二十多年没有谁手工织毛衣了。</p><p class="ql-block"> 市面上卖毛线的已经很少了,毛衫店经营的都是机器编织的那种,是细毛线比以前手工编织的薄。</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农村人很少穿毛衣,春秋都穿秋衣秋裤,比毛衣的造价低。另外一个就是农村人很少有会编毛衣的,原因是一则毛线贵,二则白天都到生产队上工,有时候晚上还要搞“夜战”,就是生产队挑一些夜间能干的活儿让社员们干。</p><p class="ql-block"> 我在前几篇文章里写过,前院老白家是从锦州市里来的下放户,男主人是某厂的八级电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下放到我们屯子了。他常年不到生产队上工,有时候去镇上赶集,他是回民不吃猪肉,经常买些鱼虾蟹回来吃,整的满屋子腥味。</p><p class="ql-block"> 他家非常招串门子的,一间房子的炕,晚上经常有一屋子的大人小孩。我和弟弟经常去他家,这天父亲也来了。白大娘正在整理毛线呢,半斤一团大红颜色的非常鲜艳,好像是有十来团儿之多。父亲就问这毛线多少钱一斤买的?白大伯说5元钱一斤,织个毛衣得2斤呀。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父亲没有毛衣,母亲还是和父亲结婚时织的毛衣呢,红色的,洗的都褪色了。父亲年青时在牙克石市喜桂图旗商业局管过后勤,拿起来说是纯毛的。</p><p class="ql-block"> 见父亲看毛线,毛大伯说我们买多了,如果你喜欢就匀你2斤。父亲说行,于是就拿了4团让我送家去了。第二天又在小卖部买了几袋黑色的染料,让母亲把红色的毛线染成了黑色。</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会织,父亲只好找后院的一个姐姐帮忙织。约半个月的光景,还差一个袖子没织,毛线不够了。当时总有去大虎山赶集的,就叫人又捎回来半斤花了一块五毛钱。父亲说这老白大哥2斤毛线挣咱4元钱呢,当时农村一个劳动力一天挣10个工分,秋天一个工分6、7分钱,也就是一个劳动力一天挣6、7角钱,当时的四元钱已经很是钱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这城里人是比咱们奸,随时就能想着挣钱呀,这就是城乡差别。</p><p class="ql-block"> 等我和妻子结婚时已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了,那时候毛线涨价了,普通的三十多元钱一斤,“恒源祥”的六十元钱一斤。妻子织毛衣的手艺非常好,而且织的快。给父亲织了个马夹,给他侄子、外甥织各织了一件毛衣。他外甥穿出后左邻右舍的妇女都借去照样子织,有一个人不怎么心灵手巧,非说要拆一段然后再给他织上。外甥说你可别给我拆,我老姨好不容易给我织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妻子买了4斤鸭蛋清色的大粗毛线,给我织了一个外套,我经常出门着面穿。到外面经常有人问我你这毛衣是买的还是自己织的?我说是爱人织的,她们说你媳妇手可真巧。</p><p class="ql-block"> 从去年开始,直播间里又有卖毛线的了。同事们都买来自己织。开始时妻子没动心,有些同事织不明白了就来问她,妻子三下五除二就把她教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有些事情传染呀,帮别人织着织着,妻子也买了不少毛线,红色、绿色的都有。自己织了一个毛衣一个马夹,说给我织一个红色的毛衣。春节前在南方买楼了,我没有时间去,她和女儿忙着装修呢,到现在也没织上。</p><p class="ql-block"> 衣服的样式过十年二十年还回归,手工编织的毛衣回归了,我的感觉穿手工编织的毛衣宽松舒服随身,所以今天写了这篇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