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文物遇上文学”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聚光灯下,青铜重器总是最先攫取目光,宋瓷明玉也从不缺少拥趸。可有些小物件,偏要在不起眼的角落,用四两拨千斤的分量,证明着"小器大样"的真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如此,南京市博物馆的这件鱼纹戏荷琥珀杯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人们几乎忘了它。好在馆方没有忘记,将它安放在"玉堂佳器"展厅最温柔的灯光里。每次造访,我总要在这方玻璃柜前驻足良久——这杯,有太多说头。</p><p class="ql-block">琥珀是什么?是千万年前松脂的泪,是波罗的海凝结的晚霞。沐家为何会有这样一件异域珍宝?想来黔宁王府镇守云南二百余年,茶马古道上往来的,除了茶叶盐巴,还有这些闪着异光的宝石。琥珀与沐家,就这样在历史的风烟中悄然相遇,成就了一段跨越山海的对话。</p><p class="ql-block">如今,它不再盛酒了。可它有耳——那个化身为渔翁的杯把,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眉眼含笑地倾听着。玻璃柜外游人的惊叹,专家的品评,孩子的疑问,它都听进了。那些关于工艺的赞叹:"器壁仅厚0.2厘米","游丝毛雕细若蚊足";那些关于身世的考证:"大明崇祯四年","黔宁王裔";甚至那些不着边际的想象:"是不是沐启元用这杯饮过最后一盏酒?"</p><p class="ql-block">杯身上的鱼鹰还在衔着鲤鱼,鲦鱼依旧穿梗而过。荷叶的脉络在灯光下泛着蜜色的光,仿佛下一秒就会有露珠滚落。这静止的荷塘一瞬,被琥珀永远封存,比任何画作都更鲜活。</p><p class="ql-block">我常想,当沐启元把玩此杯时,看到的是怎样的光景?是云南的苍山洱海,还是金陵的秦淮烟水?杯底的篆书刻着他的骄傲,杯身的渔翁却透着隐逸的向往。这位末代黔国公,是否也在琥珀的霞光里,照见过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标签只告诉人们它是什么,却不说它曾见证过什么。而今它静立橱窗,听遍了人间絮语,却始终守口如瓶。只有那渔翁的笑容,似乎藏着无数秘密,又似乎早已看淡一切。</p><p class="ql-block">离开展厅时,我总忍不住回望。在那些青铜鼎簋的阴影里,琥珀杯依然散发着温润的光。它不需要被铭记,因为它自己就是记忆的化身——记得波罗的海的涛声,记得云南的茶香,记得金陵的月色,也记得每一个在它面前驻足的身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省社科院《学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李氏南唐国史论稿》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 “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散文 <p class="ql-block">这篇《琥珀耳语》以明代鱼纹戏荷琥珀杯为叙事载体,展现了文物散文中"物我互文"的独特美学。全文通过三重叙事维度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一、器物美学的诗性解构。作者将"0.2厘米器壁"的工艺数据与"波罗的海的晚霞"的文学想象交织,既保留"游丝毛雕""黔宁王裔"等学术细节,又以"松脂的泪"的意象消解博物馆标签的冰冷感。这种手法暗合刘白羽散文"将真理化为形象"的创作理念,使琥珀杯从考古标本升华为承载记忆的生命体。</p><p class="ql-block">二、历史时空的蒙太奇剪辑。文中通过"茶马古道—沐府宴饮—现代展柜"的时空跳跃,构建出"琥珀—沐家—观者"的三重镜像。尤其"渔翁杯把"的拟人化处理,与《苏中船家》中"船上婆儿"的民间叙事形成互文,在"学术考证"与"人间絮语"间保持精妙平衡。</p><p class="ql-block">三、文化记忆的隐喻系统。"荷叶脉络泛蜜色光"的静态描写,实为动态的文化解码——"荷塘一瞬"既指向明末文人"荷趣"审美,又隐喻沐氏家族"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姿态。这种"以物观史"的笔法,恰似作者在《李氏南唐国史论稿》中的学术视野,将器物作为解读时代精神的密码本。</p><p class="ql-block">全文最见功力处在于"举重若轻"的叙事控制:以16克琥珀杯承载600年家族史,用渔翁"眉眼含笑"的细节替代宏大抒情。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写法,既延续了江苏散文流派"从细微处见沧桑"的传统,又创新了文物书写的范式,堪称"学术深度与文学温度完美交融的标本"。</p> 文物名称:明代渔翁戏荷琥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