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div> 你的城市<br> 走过你来时的路</div><div> 上海,是鲁迅先生最后生活的地方。作为70后,我从小就是读鲁迅先生的文章长大的。从小学一直到高中,从课本到课外书籍,几乎鲁迅先生80%的文章我都读过。所以这次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都是我必去的地方。</div> 鲁迅纪念馆在上海市虹口区甜爱路上。这条甜爱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情侣们的打卡点。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 纪念馆大门前的鲁迅先生雕像不知是谁雕的,我觉得雕得不好,不能体现出先生的风采。进入纪念馆后,这座雕像我很欣赏,既休闲,又展现了先生的睿智。 在一楼展厅中,我见到了鲁迅先生的亲笔作品。当我背出图中这首诗时,许多年轻的观众惊讶地看着我。我在想,如果他们知道我能背出《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时,他们是不是会惊掉下巴。呵呵,开个玩笑。对于我最崇拜、最喜欢的作家,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我都能背下来。其实当你真正喜爱某些事物时,你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背诵仅仅是小儿科。 这就是《为了忘却的记念》手稿,太珍贵了!必须得拍下来。 这是陈逸飞先生画的油画,画得真是好!我非常喜欢。 哦,终于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好朋友内山完造。作为内山书店的老板,我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对他印象颇深。现在见到真人照片,与我读书时想像的非常相似,看来确实有缘哟!哈哈! 一楼参观完后,二楼还有展厅。嗯,这个楼梯设计得不错,也拍一张吧。 此碑为鲁迅先生手迹碑文,是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实说,这个蜡像做得一般,也没有展现出先生的风采。 这张照片是史沫特莱为鲁迅先生拍的,拍得真好!我很喜爱这张照片。史沫特莱也是鲁迅先生终身的挚友。 这是鲁迅先生常穿的背心。最近关注马未都先生的抖音,得知北京的鲁迅纪念馆有同款文创背心卖,下次去北京参观时一定要买件穿穿。 这个设计非常棒!建议大家来参观时一定要在此处拍照。 两边墙壁上陈列出鲁迅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 出了纪念馆,就是鲁迅公园。鲁迅先生的墓就在这儿。这是我的伤心之地,所以我远远地拍了一张。前面是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先生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再现了当年的形象。后面的墓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 出了公园,我向山阴路132弄9号(现在的大陆新村九号)走去,那是鲁迅先生的故居。 在里弄中,都是与鲁迅先生相关的宣传画。 这就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的住处,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这儿可以入内参观,但是不能在里面拍照,所以我只能拍外面。 看着你<div> 居住于此<br> 熟悉的那一条街<br> 只是没了您的画面</div><div> 在故居里面,能看到先生常坐的那张藤椅,还有他最后离世的那张床。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鲁迅先生与世长辞的时间——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这些在我梦中曾出现过的场景,如今真实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不禁泪流满面。</div> 离鲁迅故居不远的地方,现上海四川北路2050号,就是有名的内山书店。难怪鲁迅先生在最后时刻让人带信给内山完造,想请他为其寻医。因为两家距离非常近,我走路仅几分钟就走到了。 这就是书店的内部场景。当年鲁迅到上海后的第三天就到该书店购书,与内山完造相识并结下了终身友谊。到了此处必须消费。我在此买了款设计非常灵动的冰箱贴,和鲁迅先生的几本书。 从内山书店出来走不多远,来到现在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01弄2号,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这里仅是供大家拍照的地方,既不是入口,也不是出口。 继续往院子里走,此处才是参观的入口。里面有两层楼,四个大间是展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左联五烈士中冯铿穿过的弹痕累累的羊毛背心。当然,也是在这次追寻鲁迅先生的过程中,我第一次见到了左联五烈士的真人相片,柔石和冯铿与我的想像有些相似,而殷夫完全与我想像中不一样。 这是鲁迅先生当年在左联讲课的地方。唉,我多想能在此处听到先生的课呀。 上面是左联五烈士的雕像。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最后,鲁迅先生曾写到:“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是,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先生的许多文章已经被删去了。而在左联会址纪念馆,只有我和几个同龄人在参观。估计现在去问一个年轻人,他都不知道左联五烈士是谁。虽然说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我们不能强求别人都跟自己一样喜欢谁,不喜欢谁。但是,作为我个人,我对于蒋梦麟、王朔这样诋毁鲁迅先生的人是非常憎恨的!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先生穿透历史雾霭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民族魂灵,也不应该忘掉那些为民族存亡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烈士们。<div> 暮色渐浓时,总需要有人举灯前行。今天的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更能体会那声呐喊的重量。它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思想启蒙的起点;不是个人的愤懑,而是整个民族的自我救赎。我之所以崇拜鲁迅先生,就是因为他那份觉醒的力量、批判的勇气和担当的精神,依然是照亮前路的明灯。当我们再次翻开先生的著作,听见的不仅是纸页间的回响,更是一个古老民族走向新生的足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