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旅居避暑笔记之十三:浮光掠影探访布依“三寨”:

繆新亚

<p class="ql-block">笔者是个民族风情爱好者,在贵州旅居避暑期间,有机会探访了三个布依族村寨:岩鱼布依族寨、必克布依寨和萝卜布依寨。</p><p class="ql-block">作为民族风情爱好者,简直就是行走的“人类学野生代言人”,笔者往往会把把布依族大妈的头帕看出非遗传承,把苗族姑娘的歌舞步分析出部落图腾的韵味,喜欢了解“万物皆可民族风”,而且往往沉浸于进一步的了解探访中,喜欢串村走寨,观察民情,考察民俗民风。而且专挑犄角旮旯的“神秘山寨“去探寻当地布依人的一些民俗民风,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也算得上是贵州布依族山寨的“野生文化稽查员”,揣着小本本, 手持新手机,穿行在布依族的吊脚楼的村寨里,活像个人类学版的“朝阳群众”,连寨子里的狗狗,见了我都自动切换成“文化讲解员”模式,摇着尾巴给我带路。</p> <p class="ql-block">笔者退休前,在高校授课“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法规”之类的课程,职业习惯造就了我的“新闻眼”和"新闻脑”:脑勤、嘴勤、眼勤、腿勤、笔勤是我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这次,走访布依山寨的念头,都是导游王艳惹出的“祸。她是个“00后”的小姑娘,大学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导游,那天,游完万峰林的回程路上,有一位晕车的老人占了导游的位子,于是,王艳退到了第二排,和我成了同座,我们很快搭上了话。对万峰林的美景我赞不绝口,而且意犹未尽,虽然观光车一路设置了n个观光点,而且都是居高临下的绝佳位置,随便拍拍都是大片,遗憾的是,都是远观,没能走进村寨,和乡亲们,有近距离接触,是我这个“民族风情爱好者”最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王艳善解人意,好言相劝:“您别急,我们贞丰有个小万峰林——岩鱼布依寨。那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古山寨,99%都是布依族的,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布依族古村落之一。保留了布依族的婚丧习俗、传统节日及靛染纺织工艺,还有一条梦幻的紫色河…等我有空陪你去!”王艳的介绍,吊足了我的胃口。</p><p class="ql-block">之后几天,我天天盼着王艳约我去岩鱼寨,但七八月是贵州旅游高峰,王艳接不完旅游团,天天忙着带团,根本没空陪我去岩鱼村。我天天在做着探访岩鱼寨的美梦,却次次都是美梦成空,与其空等,不如行动。问了酒店的好几位服务员阿妹,她们都知道岩鱼村,但都没去过,都说挺远的,终于问到酒店管家,指了个大概的方向,说是有十几公里的山路,具体情况,他也说不清楚,这件事就这么搁着,挂空着。</p> <p class="ql-block">终于有一天,笔者和几位住店旅客遛弯,翻过酒店后的一个小山坡,看到盘山公路的一个“Y”形的路标,一头明明白白指示着岩鱼寨,我说起去岩鱼村探访的事,他们都感兴趣: 一位是打卡大妈,一位是精致拍客,还有一位是吃客老饕。第二天,四人相约成行。</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四人同路同行,却如四条平行线,自怀心思,各有执着,却又奇妙地交织在同一段旅程中,碰撞出别样的火花。第一个诡异的“火花”,是打卡大妈,连呼:“腿断了,吃不消了”——死活不走了——只好叫网约车,网约车如约而来,很快载上四人,去车停到岩鱼寨寨村委会门口。</p><p class="ql-block">接着火花噼啪,真相毕露,各自“爆雷”!</p> <p class="ql-block">打卡大妈,一进寨门就皱紧了眉,嘴里不停念叨:“这地方破破烂烂的,脏兮兮,一点呒看头。她扫了一圈,连拍照凹造型的兴致都提不起来,不断吐槽:连个能打卡的景点都找不到,白白糟蹋了我这身行头。旁边的吃客老饕也跟着附和,手在手机上划着本地饭店信息:“我看还是回酒店吃酸汤鱼靠谱,在这儿耗着干嘛?</p><p class="ql-block">那位精致拍客直接爆了粗口:“谁脑子进水了想来这种穷乡僻壤?走走走,别在这儿浪费时间,免得脏了我的相机!”</p><p class="ql-block">连拉我们来的网约车司机也在一旁推波助澜,不停看表:“实在对不住啊,我刚接了个新单子,得赶紧去接客,你们要是决定走,我这就送你们回去。”</p><p class="ql-block">笔者渴望探寻民族风情,目光穿透市井喧嚣,想触摸千年文化的脉络,想聆听古老民族的歌谣,想在寻常巷陌里邂逅不寻常的风俗画卷。一切都是空想,我的探访岩鱼寨的美好愿望就这么泡汤了!</p> <p class="ql-block">原本该是一次静谧的田野调查,硬生生变成一场‌各取所需的闹剧‌。笔者匆匆拍了几张照片,愤然离场,想不到一场盼望已久的田野采访竟然弄得个如此不堪,简直不可想象!</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不成功的探访,笔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是:“道不同,不相谋!”我在心里长叹一声,差点没把这句话吼出声来。合着自己揣着一肚子采访计划,想挖点布依寨的老故事,人家却揣着糯米造型、相机和填不满胃,一门心思找能发朋友圈的背景和能填肚子的酸汤鱼。这哪是“同道”,分明是“岔道”上撞过来的程咬金,简直是一群猪一样的队友!</p><p class="ql-block"> 我越想越气,又觉得好笑。自己这辈子,阅人无数,也采访过多少三教九流,偏偏栽在这伙“精致利己主义驴友”手里。呜呼哀哉!</p> <p class="ql-block">几天前,酒店来过一群贵州大学大数据学院的学生,他们为做一个调研课题而来,对象是贞丰的必克布依族村寨——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聚居村落。它始建于元代,保存了丰富的布依族传统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古寨很有特色:房屋依山傍水而建,采用干栏式吊脚楼和石头民居,兼具防御性与生活适应性‌。寨内石板铺地,古戏台、戏楼遗址及明清墓群保存完好,墓体设计具有较高研究价值‌,这些学生的课题是研究必克村非遗项目——棍术。</p><p class="ql-block">之前,和他们有过交谈,那天从岩鱼村回家,路经必克村,在我再三央求下,司机终于同意停车,我匆匆下车,稍稍走了一圈,草草咔嚓了几下,也算到过来过,没错过——我的几个猪一样的队友,竟然没一个下车——对我而言,也算是蜻蜓点水式的田野调查吧。</p> <p class="ql-block">离酒店最近的村寨就是萝卜寨村——与景区内母亲湖畔遛弯的林间小道,仅一墙之隔,遛弯时,听得到村里的鸡鸣狗吠。萝卜寨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落,汉族、布依族、苗族共同生活,其中少数民族(布依族、苗族)占比80%。该村以布依族文化为核心特色。</p><p class="ql-block">景区内山顶露营地小卖部的掌柜老杨是萝卜寨人,一天,和两位深圳来的驴友上山遛弯,来到小卖部歇脚,很快聊开了,不久,天降急雨,一时半刻走不了,老杨立马为我们烧水泡茶,彼此聊得更欢,天南海北,鸡毛蒜皮,无话不聊,谈话中,了解他侄女小杨就在酒店院子门口摆摊卖水果,酒店方为方便旅客,让老杨在寨子找人设摊方便住客,破例让他家的侄女酒店入口设摊。</p> <p class="ql-block">几天之后的傍晚,<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又到小杨水果摊补充水果</span></p><p class="ql-block">旁边的罗卜寨响起了一阵急剧的鞭炮声,惊动了遛弯的人们,有人猜想:一定是萝卜寨有人家办喜事了,沿着酒店院外的乡村公路,走着聊着。后面的路是上坡路,老人们知难而退,唯有笔者迎难而上,走过一段玉米地,两边是一段荒树野林的路,树林深处传来的“呜呜”的鸟啼声,有点瘆人,一个拐弯,萝卜寨豁然出现。</p><p class="ql-block">一群孩子围着一家烟纸店在争买冷饮、糖果、零食,嘻嘻哈哈,脏兮兮小手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纸币,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来萝卜寨参加丧礼的——大放鞭炮,便是报丧的信号!</p> <p class="ql-block">我说想去看看布依山寨办丧事,孩子们蹦蹦跳跳为我带路,走的是近路,沿着一条小溪,翻过一道山坡来到丧家,院子里好多人——都是来参加葬礼的同村或外村的亲友和乡亲们。</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竟然遇到了露营地小卖部的掌柜老杨,他热情邀我入席吃饭。我确实在酒店吃好晚饭来的,否则我真会入席体验。他告诉我,寨子里过世的是一位九十六岁的老妇人,德高望重,已经六代同堂,</p><p class="ql-block">老杨告诉我,这里还保持着"三日祭""七日祭"、甚至“十日祭”等周期性仪式传统。安葬7~9天后丧家会再次请道士做道场诵经,这一仪式被称为“正七假九”高寿老人过世时,村寨邻里通常会自发参与丧事筹备与祭奠,形成“白事不请自来”的传统。老杨也主动在这里帮忙。</p><p class="ql-block">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鸣放鞭炮,随后安排人到亲属家报丧,闻者赶来与主人料理后事,左邻右舍帮助砍柴担水,做饭菜接待前来吊唁死者的亲朋好友。报丧后,主人家请摩公主持丧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长孝衣,女穿短孝衣。</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有机会近距离考察体验了一些布依族的丧葬风情。探访民族风情的夙愿,在目睹布依族丧葬礼后得以圆满——这是我“三进山寨”中一次最成功的田野调查与采访,也算功德圆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