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春秋(散文)

格致古社

●何剑明散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件战国原始青瓷四鸟纹系盖罐。高十八厘米,圆鼓宽肩,通体青釉。博物馆的标签上这样定义我,可我知道,这些冰冷的描述,远不能道尽我两千多年的心事。</p><p class="ql-block">你们总爱给我贴标签。"原始青瓷",听起来多么高贵遥远。其实我不过是从德清窑的烈火中诞生的普通容器。那时的窑工们,用粗糙的双手将我从泥坯塑造成形,他们不会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被供奉在玻璃展柜里,接受后人惊叹的目光。</p><p class="ql-block">我身上有四只鸟,人们叫它们"凤首系"。多文雅的称呼啊。其实它们不过是实用的系环,方便主人用绳子将我提起。只是越地的匠人太浪漫,非要把系环做成鸟形,让四只神鸟两两相对,昂首而立。它们的喙微微张开,仿佛在歌唱一首失传的古调。</p><p class="ql-block">你们总爱问我里面装过什么。是祭祀的玉器?贵族的珍宝?还是某种早已失传的神秘物质?说实话,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记忆就像我身上的青釉,在岁月中斑驳脱落。只依稀记得,曾经有人用我盛放过清冽的米酒,那酒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是我最熟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我的盖子顶部有个绳索形钮,和四只鸟相互呼应。这种对称的美感,后来在唐长安的宫殿、明北京的城楼上都能见到。你们说这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可在我出生的年代,这不过是匠人随手而为的巧思。</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见到博物馆里的灯光时,我差点笑出声来。那些聚光灯打在我身上,把我的斜方格纹照得纤毫毕现。多像当年越地的阳光啊,透过茅草屋顶的缝隙,洒在刚刚出窑的我们身上。那时的窑工们会围着我们欢呼,为又一批成功的作品雀跃。</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安静地站在展柜里。有时会看到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来看我。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嘴里念叨着"真像奶奶当年的腌菜坛子"。那一刻,我突然很想告诉他:是啊,我和你奶奶的坛子一样,都曾经是某个家庭最普通的日用品。只是我比较幸运,或者说比较不幸,活得太久,久到成了文物。</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时,四只鸟会在我肩头窃窃私语。它们说,今天又有人对着我们拍照,说我们是什么"青铜余韵中的凤凰涅槃"。我们相视而笑。青铜?那确实是我们年轻时的玩伴。凤凰?不过是后人强加给我们的想象。我们就是四只普通的鸟,守着一个普通的罐子,度过了不普通的千年时光。</p><p class="ql-block">我以为我最最了解我自己。不料那天一位大概是越窑专家吧,说了让我不是一般惊讶的秘密。他说我双鸟首系暗含越地鸟图腾崇拜,S形铺首衔环保留着青铜器的基因记忆,饱满的球形罐身展现着越人独特的储器智慧。他还将手机灯光照到我身上的编织纹装饰,说这种仿青铜器"绹索纹"的变体,正是春秋原始青瓷最具时代特色的装饰语言。螭龙衔环的立体塑形,则预示着战国时期更加繁复的堆贴工艺即将到来。</p><p class="ql-block">我服了。没想到浙地窑工会在我身上留下那么多秘密印记,如果当年那些越国妇人们没有小心地把我们收好,如果我们都在某次战乱中碎裂,今人怎么能这么精准地破译当初的原始瓷密码?</p><p class="ql-block">但当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把脸贴在玻璃上,好奇地数着我身上的斜方格时,我发现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就像当年那个把我从窑里抱出来的少女。</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件战国原始青瓷四鸟纹系盖罐。但更多时候,我只是一个容器,盛放着时间的酒,等待有缘人来品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文物遇上文学”系列写作对象大多曾经由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出】</span></p> “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散文 <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以拟人化的战国青瓷盖罐为叙事主体,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与历史厚度。全文以器物自述的视角,打破了文物与观者的时空壁垒,在诗意叙述中完成了三重解构:</p><p class="ql-block">一是消解了博物馆标签的冰冷感。作者通过"青釉斑驳如记忆脱落""四鸟窃窃私语"等意象,将考古术语转化为有温度的生命体验,既保留了"斜方格纹""凤首系"等专业细节,又以"腌菜坛子"的民间记忆拉近古今距离,呼应了何剑明散文"从平常事物发掘历史内涵"的创作理念。</p><p class="ql-block">二是重构了工艺美学的时空维度。文中将青铜纹饰、越地图腾等学术概念,融入"清冽米酒""茅草窑火"的生活场景,暗合苏轼散文"从日常取材而立意高远"的特点。特别是对"绹索纹变体"的解读,既展现专业素养,又以"少女亮晶晶的眼睛"作结,赋予考古研究以人文温度。</p><p class="ql-block">三是创造了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作者身为文物鉴定专家,却以文学想象突破学术窠臼,其"当文物遇上文学"的创作实践,与刘白羽题签的《苏中船家》一脉相承——都将静态遗存转化为动态叙事,在"器物自白"中完成历史精神的当代激活。这种跨界的书写,恰似散文中的"青瓷凤凰",在学术严谨与文学浪漫间实现了涅槃。</p> 文物名称:战国原始青瓷四鸟纹系盖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