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图片自拍</b></p><p class="ql-block"><b>视频自弹</b></p> <p class="ql-block">学古琴的第一年,我就学会了《酒狂》。如今七年过去,说实话,对此曲的那份最初的狂喜早已冷却,现实地上演了一出“爱妃被打入冷宫”的戏码。慢慢地曲子学多了,有了更喜欢的曲子要弹。不过偶尔兴趣来了,还是会弹弹。</p><p class="ql-block">这几天忽然又对《酒狂》有了兴致,仔细听了不少版本,发现自己钟爱的依然是当年学的姚炳炎打谱版。戴晓莲老师弹的也是这一版,只是末尾多加了一句泛音。姚炳炎的儿子姚公白弹的也是这个谱子,但某些乐句的处理与他父亲不尽相同。比如低音和高音“6 6 3 2 11 1”最后那个“1”,他同戴老师一样省略了滑音(即“绰”上十徽六、跪指“绰”上六弦五六)。记得李祥霆大师曾说过,跪指本就够难,还要再“绰”上,简直是“残忍”。而我学的恰恰两个音都要“绰”上。如今习惯了倒也不觉得,可当初学时,无名指可是磨出了大水泡。</p><p class="ql-block">常有人看到弹古琴,会好奇手指在弦上磨来磨去,疼不疼?其实,指法正确的话,并不会疼。初学容易用蛮力,总想弹出更大的声响,其实大可不必。从“弹”琴到“抚”琴的转变,是个需要自己慢慢领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曲子最后有“仙人吐酒”的部分,听起来名字有点怪,不知是后人强加的解释,还是为了辅助理解曲意。具体指法上,左手大指按在三弦九徽处做原地“吟”,右手则“拂”过一二三弦,接着是“长琐”共九个音;之后左手“绰”上七徽继续“吟”,再重复“拂”和“长琐”。这其实是在描摹人醉酒后身体摇晃、步履踉跄的模样,而不是说醉时呕吐的那种不堪。有时弹到这里,自己也会忍俊不禁,联想到一些趣事。</p> <p class="ql-block">此曲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相传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作,在魏晋时期,阮籍为明哲保身而借醉酒不问世事,该怎样弹,能表达阮籍那种心境呢?他喝的该不是高度白酒吧?酿酒技术成熟于宋代,无论喝的是黄酒还是米酒,重要的要理解佯装的那种醉态。</p><p class="ql-block">华语音乐教父陈彼得说过:“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密码。”艺术都是相通的,无论那种艺术表达形式,有专业人士为我们在破解密码,我们只管尽自己的能力去欣赏与喜欢、接纳。古曲与古诗同理,无穷解,在于个人的悟性了。</p><p class="ql-block">我想,难道不喝酒就弹不好这一曲?我从未喝过白酒。单身时倒是喝啤酒、红酒醉过,那种感觉就是头晕。好在从不在外喝酒,没丢过人,只是在家和亲朋小酌时有过一两次过量。感觉头晕就停下,睡一觉便好,从未体验过走路轻飘飘的那种醉态。</p><p class="ql-block">古琴曲与其他音乐不同,流派纷呈。即使同名曲子,谱本也常有差异,弹法自然不同。所以学新曲前,多听多比较,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版本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若是喜欢这首《酒狂》,能感受那三拍子带来的节奏感即可(6/8拍),会跳华尔兹就知道那个“蹦擦擦”也是三拍子,只不过和这首曲子的强弱不同;若是要更好理解,不妨那天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至于倒头就睡时再来感受感受,或许会有种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听音乐也能提升审美,尽自己的能力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像读不同的书一样,丰富自己,如同曲子一样,每个人诠释的答案在各自心中,谁也不愿自己的生活是一潭死水。谁也一步达不到圣人的高度,处事不惊,心如止水,都是各种经历后再回归内心那份平静,如此有人或许终极一生都难以企及,渴求过多,无法心静。</p><p class="ql-block">凡事不能太认真,认真了,就会从一首曲子中生出许多问题,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今年这种情形对于我来说是常有的,会把一首曲子各种版本反复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如此的慢,也是沉淀的一种方式。着急学那么多新曲,一曲都弹不精不也是白搭吗?</p><p class="ql-block">继续打磨学过的曲子,不同的心情弹出的声音都不同,这也是件有趣的事。有时就不自觉生出许多感慨,随手写下,这不也是件乐事吗?</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只要能带来愉悦便是值得。越来越觉得海子那句“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实在太精彩了!生有涯,尽量多去体验人间美好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