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花谷》

陈洪安

2025.08.05锦绣花谷<div>美篇号:4875132</div><div>航拍:陈洪安</div><div><br></div><div> 我从云端俯瞰锦绣花谷的刹那,时间仿佛被调慢了流速。这片大地上900亩花海,在无人机的镜头下舒展成一块巨幅的生态锦缎,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自然的密码与人文的针脚。当晨雾如轻纱般覆上百合花的唇瓣,当郁金香的色块在夕照中熔化成流动的鎏金,这片土地正以最热烈的静默,向苍穹讲述着属于北纬40度的花语传奇。</div><div> 降低飞行高度,花谷的肌理逐渐清晰。今年五月那场郁金香文化节的余韵似乎仍在泥土中发酵——30万株球根植物留下的色彩基因,如今正由600万株花卉接力演绎。航拍视角下的色块分区宛如印象派画作,东区的百合园用火焰红与帝王黄编织波斯地毯,西区的芍药花海以胭脂粉晕染水彩,南区的向日葵方阵将阳光固化成金箔,而北区的冷香玫瑰则在绿绸上刺出霜雪纹样。风过时,整片花海泛起绸缎般的粼光,那些曾被梵高追逐的颤动笔触,在此刻的盘锦获得了永生。<br> 特别震撼的是花匠们设计的"花期接力"奇观。通过22种花卉的时序排列,春天的郁金香谢幕时,夏日的百合恰好举起喇叭;待百合声渐弱,秋日的格桑花又摇响铃铛。这种精妙的生态编曲,让航拍镜头在四季轮回中始终能捕捉到大地变换的色谱。当无人机升至500米高空,可见花田与毗邻的千亩稻田构成几何交响——稻穗的翡翠绿、碱蓬草的朱砂红、芦苇荡的孔雀蓝,恰似盘锦湿地这位印象派大师随手泼洒的颜料。<br> 穿过花海构成的彩色河流,三座玻璃温室在航拍图中折射出钻石切面般的光斑。这是花谷最魔幻的所在:热带雨林馆内,加拿利海枣的羽状叶穿透温室的穹顶,仿佛要触碰无人机的旋翼;千年木的绛紫色叶脉在航拍热成像仪里显现出热带雨林的血液循环;而人造飞瀑激起的水雾,则让整个场馆在镜头中如同悬浮的云中秘境。<br> 去年冬季航拍时,温室的魔幻感达到极致——室外是东北零下20度的雪原,玻璃馆内却蒸腾着热带的水汽。棕榈树宽大的叶片在暖气中舒展,与窗外瑟瑟发抖的枯枝形成超现实主义并置。这种冰火共存的奇观,恰似盘锦这座城市的气质:在重工业的钢铁森林里,小心翼翼地豢养着最娇嫩的生态梦境。<br> 将镜头转向花谷边缘,人类的叙事开始浮现。荷兰风车的木质齿轮在风中缓缓转动,其投影如同时针划过花田表盘;哥特式园艺廊架的尖拱倒影,将薰衣草花海分割成教堂彩窗的形态;而那对在玫瑰迷宫顶端相拥的新人,他们的婚纱拖尾成了大地艺术最灵动的笔触。这些人文符号并非自然的闯入者,而是花谷作为"花卉+"综合体的注脚——当无人机捕捉到研学孩童组成的彩色圆点在花径间流动时,分明看见知识如何像花粉般附着在年轻的睫毛上。<br> 最动人的是人类与花卉的互动印记。清晨六点,花农们深蓝色的工装如溪流渗入花海,他们弯腰修剪的姿态,在航拍视角下变成植物生长的拟态;而黄昏时分,游客们举起的手机屏幕连成星河,与花海上空的真实星轨遥相呼应。这种亲密关系在"园艺疗愈区"达到顶峰:游客老人在郁金香丛中舒展皱纹埋首百合花心深呼吸的剪影,都是航拍镜头才能完整收纳的生命诗行。<br> 当电池警报响起,无人机开始返航前的最后盘旋。从这个高度回望,花谷的生态辩证法豁然开朗——人工栽植的花田与野生湿地犬牙交错,精心设计的廊道为野兔保留穿行通道,现代化温室的雨水收集系统滋养着原生芦苇。这种平衡在候鸟迁徙季尤为明显:白鹭优雅地掠过郁金香花圃,其飞行轨迹在镜头中划出连接人工与自然的虚线。<br> 突然悟得,锦绣花谷的本质是场温柔的生态谈判。人类以花卉为语言,与土地达成和解;自然则以绽放为回应,默许适度的修饰。而航拍者的使命,便是用俯瞰的视角见证这份契约——当夕阳将无人机影子投在花海上时,那移动的暗斑不再是科技的入侵,而成了大地诗篇恰到好处的标点。<br> 收桨降落时,花谷已浸在暮色里。当回看屏幕中定格的画面:最后一缕阳光正穿过风车的叶片,在薰衣草田犁出金色的沟壑。这瞬间的锦绣花谷,既是盘锦人用园艺复写的《千里江山图》,也是大自然馈赠给东北工业之城的抒情散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