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峨眉山浮雕和佛教八宝石雕等赏析

东方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0日,周天,随福州367阳光户外群105名群友到山西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五台山核心景区游玩。</p><p class="ql-block">台怀镇位于五台县东北部,地处五台山风景区腹地。因它地处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而得名“台怀”。台怀镇是五台山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我和367群友参观黛螺顶后,从右侧马路下山,途中进入金界寺。不知是在寺中还是路上,拍到一幅峨眉山浮雕图。</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出现涉及峨眉山的浮雕图,可能与佛教文化的整体性、四大名山的关联以及艺术创作的包容性有关:</p><p class="ql-block">佛教四大名山的整体性象征: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虽各有专属菩萨,但共同构成佛教信仰中“悲智行愿”的完整体系(文殊表“智”、普贤表“行”、观音表“悲”、地藏表“愿”)。在寺庙建筑或艺术装饰中,将四大名山及对应菩萨作为整体呈现,可体现佛教教义的圆满性,象征佛法的广布与诸菩萨的协同度化。因此,五台山的浮雕中纳入峨眉山元素,可能是为了展现佛教信仰体系的完整性,而非局限于单一道场。</p><p class="ql-block">艺术创作的包容性与文化交流:佛教艺术在发展中常融合各地文化与信仰符号,尤其是在大型寺庙或石窟的装饰中,往往会将不同地域的佛教圣迹、典故作为题材,以丰富艺术表达。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历史上长期是各宗派交流的中心,艺术创作中吸收其他名山元素,既是对佛教文化共同遗产的认可,也反映了不同道场间的文化互动。</p><p class="ql-block">宗教寓意的延伸:普贤菩萨的“大行”(实践菩萨行)与文殊菩萨的“大智”(智慧)本就相辅相成,在佛教教义中,“智”与“行”缺一不可。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通过浮雕呈现普贤菩萨的峨眉山道场,可能暗含“智行合一”的教义,引导信众既要修智慧,也要践行菩萨行,体现信仰实践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总之,这类浮雕的核心并非地理上的“归属”,而是通过整合四大名山符号,传递佛教信仰的整体性与教义的圆满性,是宗教艺术中常见的象征手法。</p> <p class="ql-block">此图也拍于下山路上,前景碎石堆、车辆,中景错落民居,远景山峦、佛塔与寺庙,由近及远,自然过渡,展现空间纵深感,让观者视线层层延伸。</p><p class="ql-block">建筑融合美:中式传统屋顶民居与佛塔、寺庙建筑交织,古建韵味浓厚,佛塔的高耸、寺庙的规整,和民居烟火气相融,彰显人文积淀。</p><p class="ql-block">自然呼应美:山间云雾缭绕,青山如黛,建筑隐于翠色山林间,自然山水作背景,柔和又添空灵,营造出宁静悠远氛围,凸显五台山“清凉圣境”特质。</p><p class="ql-block">氛围美:阴天的柔和光线,让画面色调温润,少了强光下的锐利,多了份古朴、静谧,契合佛教圣地的清幽感,传递出内心的平和。</p> <p class="ql-block">快到山下,道路左墙围墙很美,具有:</p><p class="ql-block">古朴质感美:砖墙用老旧青砌筑,表面有风化痕迹,带着岁月打磨的粗糙感,带有时光沉淀的“古韵”,和五台山的历史底蕴呼应。</p><p class="ql-block">线条韵律美:围墙顺着道路、山势蜿蜒,高低错落、长短变化,形成自然的曲线韵律。直线的墙顶、斜线的道路,搭配起来刚柔并济,走在路上,视线跟着围墙起伏,像在看动态的建筑速写。</p><p class="ql-block">环境融合美:围墙没刻意“抢戏”,和周围青山、绿树、远处红墙寺庙融成一片。灰砖墙是自然与人文的过渡,把现代的游人步道、远处的古建宗教区,用一种低调的方式串起来,让画面和谐又有层次。</p><p class="ql-block">人文衬托美:围墙上的标识牌、墙头的红旗,还有墙边穿行的人群,给古朴围墙添了烟火气。红马甲志愿者、各色游客,让静态的围墙“活”起来,成了人文风景的一部分,也衬出五台山“朝圣+生活”的独特氛围。</p><p class="ql-block">这围墙美在“古、柔、融、活”,用朴素的砖石,装下岁月、山水和人文,成为画面里低调却点睛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见到艺术化写法的“佛”字石刻。其美感体现在:</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术之美:字体笔画灵动,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通过曲折、转折等艺术处理,突破了常规“佛”字的书写形态,展现出书法家独特的艺术构思与精湛的笔法,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之美:在佛教圣地五台山, “佛”字石刻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文字符号,更象征着佛法的高深、佛理的智慧,能引发人们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赋予了石刻超越文字本身的精神价值。</p><p class="ql-block">自然融合之美:石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灰白色的石头质朴厚重,代表着大自然的原始力量,与红色的“佛”字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了文字,又让整个石刻仿佛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般,达到了人文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岁月沧桑之美:字迹上斑驳的痕迹,显示出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历史感。这些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增添了石刻的神秘感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红“心”石刻图,藏在“心”字与环境的交融里,具有:</p><p class="ql-block">文化意境美:“心”字自带禅意,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呼应“明心见性”的修行追求,石头质朴、红字醒目,传递出对心灵宁静、智慧觉醒的期许,文化底蕴赋予独特精神美感。</p><p class="ql-block">色彩对比美:暗红砖墙沉稳厚重,石头灰白质朴,“心”字红得鲜亮,加上绿植点缀,冷暖色调碰撞,视觉上既和谐又有冲击力,像一幅中式小品画。</p><p class="ql-block">自然人文融合美:天然巨石、人工书写、古建围墙、自然草木,人文痕迹与自然元素相互渗透,没有刻意雕琢的生硬感,反而让“心”字多了份从自然里生长出的人文温度,安静又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简单说,是文化、色彩、自然人文的三重交织,让这方“心”字石刻,在镜头里既有视觉触动,又有心灵共鸣~</p> <p class="ql-block">回望黛螺顶,美在具有:</p><p class="ql-block">“藏”的意境:建筑隐于山林翠色深处,像被大自然轻柔包裹,凸显“深山藏古寺”的东方意境,比清晰展现更添神秘、含蓄之美,呼应佛教“隐修”“幽居”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生态层次:前景浅绿新叶、中景深绿松林、远景墨绿山峦,三层绿色梯度分明,加上建筑的红墙金顶点缀,生态层次与人文景观交融,展现五台山“生物多样性 + 宗教文化”的复合美感。</p><p class="ql-block">动态留白:天空中飞鸟划过,为静态画面注入灵动。大片空白的天空,给人遐想空间,让“山-寺-天”的构图更具呼吸感,强化“天地辽阔,梵宇清幽”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光影变化:阴天柔和光线,让山林色调更统一,建筑轮廓温润,没有强光下的锐利阴影,突出黛螺顶“宁静祥和”的气质,契合佛教圣地的禅意表达,比晴天强光更显内敛、深沉。</p> <p class="ql-block">再用镜头“拉近”黛螺顶,其具有:</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之美:</p><p class="ql-block">一是山林层次丰富:画面中大片茂密的森林,树木郁郁葱葱,深浅不一的绿色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不同树种在色泽和形态上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仿佛一幅立体的油画。</p><p class="ql-block">二是色彩对比和谐:翠绿的树木与黛螺顶寺庙建筑的红墙灰瓦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既突出了建筑的存在感,又让整个画面显得和谐自然。红色的热烈与绿色的沉静相互映衬,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和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人文建筑之美</p><p class="ql-block">一是建筑点缀山林:黛螺顶的建筑坐落在山林之中,巧妙地融入自然,又凸显出人文气息。建筑的布局错落有致,在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山林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p><p class="ql-block">二是寺庙庄重古朴:黛螺顶作为五台山的著名寺庙,其建筑风格庄重古朴,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屋顶的造型、屋檐的翘角等细节,都彰显着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意境氛围之美</p><p class="ql-block">一是静谧清幽之感:从图片中能感受到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茂密的树林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让人的心灵得到宁静。黛螺顶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神圣,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的修行净土。</p><p class="ql-block">二是引人遐思联想:这张图片容易引发观者的联想,让人想象着登上黛螺顶,俯瞰四周美景,感受清风拂面、聆听山林鸟鸣的惬意,以及在寺庙中虔诚祈福、感悟佛法的宁静时光 。</p> <p class="ql-block">我本以为普寿寺有开放,但到得门前却是闭门锁户,只能拍下此图。其匾额是:“普寿寺”;对联是:“建道场树法幢,庄严国土;学毗尼修梵行,利乐众生。”</p><p class="ql-block">这张图的美体现在:</p><p class="ql-block">建筑美学:中式传统山门建筑,飞檐翘角、斗拱彩绘,砖石与朱红墙体搭配,古朴庄重,展现传统建筑对称美与工艺精湛,是中式建筑美学的生动呈现。</p><p class="ql-block">文化厚重:“普寿寺” 作为五台山知名尼众寺院,匾额与对联传递佛教 “庄严国土、利乐众生” 等修行理念,承载深厚宗教文化与历史底蕴,让人感受佛法庄严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氛围营造:画面色调沉稳,建筑细节精致,石狮守护、门庭静立,营造出宁静、肃穆的氛围,契合寺庙清修之地的气质,给人心灵以沉静、安宁之感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寿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东庄村南端,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的台怀镇中心地带,东靠清水河,西倚菩萨顶,南近大白塔,北望叶斗峰。这座寺庙始建于北宋,历史上属于大华严寺的一部。如今它是中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的所在地,也被称为亚洲最大女子佛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普寿寺隔一条马路的寺庙屋顶,具有:</p><p class="ql-block">建筑工艺之美:屋顶的斗拱结构精巧,层层叠叠,展现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每一处榫卯的衔接都体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金色的塔顶和装饰物造型精美,光泽亮丽,工艺精湛,凸显出庄重华贵之感。</p><p class="ql-block">色彩对比之美:深色调的木质结构与金色的塔顶、装饰物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既凸显了金色的耀眼夺目,又展现了木质材料的古朴质感,视觉上极具冲击力。</p><p class="ql-block">文化氛围之美:作为寺庙建筑的一部分,这些屋顶元素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金色象征佛法的光明与神圣,斗拱等结构则体现着传统寺庙建筑的庄严与肃穆,营造出一种宁静、神圣的宗教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构图之美:图片的构图将屋顶置于画面中心,上方的天空和下方的木质结构形成上下呼应,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视觉感受,引导观者将目光集中于建筑精美的细节上。</p> <p class="ql-block">离开普寿寺,走向其他寺庙途中一个下坡拐弯处,有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文旅康养目的地”之宣传美照:</p><p class="ql-block">全景式展现五台山台怀镇核心区,寺庙群依山就势、层层铺展,与连绵山峦、广袤林海相融,构建出“山-寺-林” 宏大空间秩序,尽显佛教圣地的雄浑气魄与自然包容。</p><p class="ql-block">青灰色殿顶、朱红色墙垣,在翠绿山林、湛蓝天空映衬下,冷暖色调交织。白塔的素白、金顶的明黄点缀其中,丰富视觉层次,既古朴厚重,又灵动鲜活。</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建群承载佛教文化脉络,从唐代南禅寺到明清寺院,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共存,飞檐斗拱、经幡白塔,将宗教传承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诠释文化延续性与多元性。</p><p class="ql-block">画面传递出宁静悠远的禅意,云雾缭绕的远山、错落有致的梵宇,让人联想到晨钟暮鼓、香火袅袅,唤起心灵对清净、超脱境界的向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共鸣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第二张宣传照,美在:</p><p class="ql-block">云海仙境:云雾像轻纱,把山峦、草地“切成”层层叠叠的画面,一会儿把山峰藏起来,一会儿又让它露个尖,像神仙住的地方,特别梦幻。</p><p class="ql-block">色彩层次:绿色的草地、深绿的树林、灰蓝的远山,再加上白白的云,颜色一层一层的,看着特别舒服,像大自然调了个渐变滤镜。</p><p class="ql-block">宁静氛围:没有城市的吵吵闹闹,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山和云,让人看了心里也跟着静下来,能想到在这儿深呼吸,满是青草香。</p><p class="ql-block">自然生机:山坡上的草、树林,都是活生生的绿色,能感觉到大自然在使劲儿长,有股子旺盛的生命力,看着就带劲儿 !</p><p class="ql-block">意境悠长:这景儿能让人发呆,想着在这儿住几天,看云卷云舒,能把所有烦恼都忘啦,意境特别美,像首无声的山水诗。</p> <p class="ql-block">第三张宣传图,具有:</p><p class="ql-block">全景视野之美:以航拍(俯拍)视角完整呈现台怀镇核心区,寺庙群与山水格局清晰铺展,大白塔作为视觉中心,串联起显通寺、塔院寺等古建,展现“佛国圣境”的整体秩序,让观者一眼尽览五台山标志性景观。</p><p class="ql-block">生态人文交融美:苍翠山林如绿色屏障,环抱红墙黛瓦的古建,自然生态与人文建筑相互渗透。山的雄浑、林的生机,映衬寺庙的古朴庄严,诠释“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凸显佛教圣地的清幽与厚重。</p><p class="ql-block">色彩和谐之美:青灰屋顶、朱红殿墙,在翠绿山林、淡蓝天空的底色中,形成冷暖色调的平衡。大白塔的素白提亮画面,金顶建筑的光泽点缀,丰富色彩层次,既显历史沧桑,又具鲜活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文化符号之美:图中建筑承载千年佛教文化,从唐代南禅寺到明清寺院,不同形制的殿堂、经幡、佛塔,是宗教传承的物质符号。画面传递出“文殊道场”的文化底蕴,唤起对佛法智慧、信仰传承的精神共鸣。</p><p class="ql-block">意境营造之美:整体画面宁静悠远,云雾缭绕的远山、错落有致的梵宇,配合“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愿景,营造出“清净、庄严、传承、发展”的意境,让观者在欣赏风景时,也能感受文化旅游融合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来到广化寺,寺外墙上有一块图案精美的石雕,应是寺庙建筑上的装饰构件,具有雕刻工艺之美:</p><p class="ql-block">线条流畅细腻:石雕上无论是中心复杂的符号,还是两侧卷曲的花纹,以及底部的莲花、鸟类图案,线条都极为流畅,细腻且富有张力。工匠对线条的把控精准,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使图案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造型立体感强:通过深浅不同的雕刻手法,赋予图案强烈的立体感。比如中心符号的凸起,以及周围花纹、图案的高低错落,在光线照射下,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增强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和冲击力。</p><p class="ql-block">具有文化寓意之美:</p><p class="ql-block">宗教符号深邃:中心的符号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可能是佛教相关的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教义和精神内涵,传递出佛法的庄严与神圣,引发人们对宗教智慧和信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传统元素丰富:两侧的卷草纹、底部的莲花和鸟类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莲花象征纯洁、清净,鸟类寓意吉祥如意,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增添了石雕的美感,更寄托了美好的祈愿和祝福。</p><p class="ql-block">具有色彩与材质之美:</p><p class="ql-block">材质质感古朴:石雕采用的石材质感古朴厚重,自带一种天然的历史感和岁月痕迹,与红砖墙搭配,形成色彩和材质上的对比与和谐,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质。</p><p class="ql-block">色彩对比鲜明:灰白色的石雕与红砖墙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既突出了石雕的精致细节,又让整体画面更加和谐美观,给人视觉上的愉悦感受。</p> <p class="ql-block">其旁有佛教八宝石雕。这是“金鱼”石雕。在佛教中,金鱼象征着自在与解脱,也象征着慧眼。其造型为两条鱼相对,寓意在水中畅游无碍。底座的文字也对金鱼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做了阐释,表明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金鱼”石雕,具有造型设计之美:</p><p class="ql-block">灵动鲜活:两条金鱼造型栩栩如生,身形饱满流畅,鱼鳍和鱼尾的线条自然弯曲,仿佛正在水中悠然游动,将金鱼的灵动之姿展现得淋漓尽致,赋予了石雕鲜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对称和谐:两条金鱼相对环绕石柱的造型,呈现出一种对称之美。这种对称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平衡、稳定的感受,还蕴含着佛教中平等、圆满的教义,使整个雕塑显得庄重而和谐。</p><p class="ql-block">细节精致:鱼身上的鳞片纹理清晰可见,雕刻细腻入微,每一片鳞片都仿佛真实存在。此外,石柱顶部和底座莲花瓣等细节也雕刻得十分精美,充分展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p><p class="ql-block">具有文化寓意之美:</p><p class="ql-block">象征美好:作为佛教八宝之一,金鱼承载着丰富而美好的文化寓意,象征着自在解脱、慧眼等。看到这尊石雕,人们会联想到佛教教义中对自由、智慧和超脱的追求,从而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鼓舞。</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它是佛教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传承和弘扬了佛教文化。通过这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具有材质与色彩之美:</p><p class="ql-block">材质纯净:采用白色石材雕刻而成,石材本身质地纯净、色泽温润,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感觉,与金鱼在佛教中象征的清净、解脱之意相契合。</p><p class="ql-block">色彩对比:白色的石雕与底座灰色石材以及红色的文字说明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既突出了石雕的主体地位,又让整体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增强了观赏的美感。</p><p class="ql-block">真有环境融合之美:</p><p class="ql-block">这尊石雕与背后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红墙、灰瓦、青山等背景元素,衬托出石雕的庄严与神圣,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观者在欣赏石雕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环境所带来的心灵慰藉。</p> <p class="ql-block">这是宝瓶石雕。在佛教中,宝瓶象征阿弥陀佛 ,也象征灵魂永生。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宝瓶内常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 ,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 ,也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p> <p class="ql-block">这尊宝瓶石雕的美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造型精美:石雕整体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宝瓶的轮廓优美,装饰的卷曲花纹灵动飘逸,顶部的造型富有层次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雕刻得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材质与色彩:采用白色石材雕刻,材质纯净,色泽温润,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感觉,与宝瓶在佛教中象征的清净之意相契合。白色石雕与灰色底座及红色文字说明形成鲜明对比,视觉效果突出。</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宝瓶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传递出人们对吉祥、圆满、永生等美好愿景的追求,增添了精神层面的美感。</p><p class="ql-block">环境融合:石雕与背后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红墙、灰瓦、青山衬托出宝瓶石雕的庄严与神圣,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莲花石雕。在佛教中,莲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及修成正果 。莲花出于泥而不染, 洁净无染,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这尊莲花石雕之美体现在:</p><p class="ql-block">造型优美:石雕造型栩栩如生,顶部盛开的莲花花瓣饱满、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莲花的优雅形态;下方装饰的卷曲纹样灵动飘逸,与莲花主体相得益彰,整体造型富有艺术美感。</p><p class="ql-block">工艺精湛:雕刻工艺细腻,无论是莲花花瓣的纹理,还是底座莲花瓣的细节,都雕刻得十分精致,体现了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p><p class="ql-block">材质与色彩:采用白色石材雕刻,材质纯净,给人一种圣洁、高雅之感,契合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的清净、无染之意。白色石雕与灰色底座及红色文字说明形成鲜明对比,视觉效果突出。</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物,莲花石雕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传递出人们对纯净、解脱和修成正果等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美感和精神价值。</p><p class="ql-block">环境融合:石雕与背后的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红墙、绿树、青山衬托出莲花石雕的庄严与神圣,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海螺石雕。在佛教中,海螺象征佛法音闻四方。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在依法法会之际, 法师常吹鸣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 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p><p class="ql-block">这尊海螺石雕之美体现在:</p><p class="ql-block">造型独特:石雕高度还原了海螺的形态,主体海螺线条流畅,螺旋纹路雕刻细致,两侧装饰的卷曲纹样灵动优美,顶部的造型增添了庄严感,整体造型既写实又富有艺术加工,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工艺精湛:雕刻工艺精细入微,无论是海螺表面的纹理,还是底座莲花瓣的造型,都展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p><p class="ql-block">材质与色彩:选用白色石材雕刻,纯净的白色赋予石雕圣洁、素雅的气质,与海螺在佛教中象征的清净、法音远播之意相契合。白色石雕搭配灰色底座和红色文字说明,色彩对比鲜明,视觉效果突出。</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物,海螺石雕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代表着佛法的传播与弘扬,传递出人们对佛法智慧的尊崇和对精神信仰的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美感。</p><p class="ql-block">环境融合:石雕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背后的建筑、远处的青山绿树,衬托出海螺石雕的庄严与神圣,营造出宁静、肃穆的宗教氛围 。</p> <p class="ql-block">这是吉祥结石雕。在佛教里,吉祥结象征着爱情和献身,依佛教的解释,吉祥结还象征着如若跟随佛陀,就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珍宝。</p><p class="ql-block">这尊吉祥结石雕的美,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造型寓意美:吉祥结复杂而规整的编织造型,线条相互缠绕却又井然有序, 不仅极具艺术美感,还深刻体现了佛教中因果循环、连绵不绝的哲学思想,传达出永恒、圆满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雕刻工艺美:工匠对细节把控出色,无论是吉祥结的线条轮廓,还是周围装饰的卷曲纹样,雕刻都十分细腻, 且富有立体感,将坚硬的石材雕琢得仿若柔软的织物,展现出精湛的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材质色彩美:选用的白色石材纯净素雅,给人圣洁之感,与吉祥结象征的美好、纯净的精神内涵相契合 ;搭配灰色底座及红色文字,色彩对比鲜明,让石雕更具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环境融合美:石雕与周边的建筑、青山绿树相映衬,红墙灰瓦与自然山色,衬托出吉祥结石雕的庄严与神圣,营造出宁静、祥和且富有文化底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胜利幢石雕。胜利幢象征着修成正果的胜利,其原型为古印度时的一种军旗,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解脱,觉悟得正果。</p><p class="ql-block">这尊胜利幢石雕的美,体现在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造型庄严美:石雕整体造型挺拔庄重,顶部的装饰犹如火焰般锐利,象征着冲破烦恼;层层叠叠的幢身结构规整,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威严、神圣之感,生动展现出胜利与觉悟的意象。</p><p class="ql-block">工艺精湛美:雕刻工艺十分精细,无论是幢身上的纹理,还是周围装饰的卷曲纹样,都雕刻得细腻入微,富有立体感。工匠通过精湛的技艺,将石材雕琢得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材质色彩美:白色石材纯净圣洁,契合胜利幢所代表的清净、解脱之意;底座的灰色石材沉稳厚重,与白色石雕形成对比,增强了视觉层次感;红色的文字说明醒目突出,便于观者了解其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美: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物,胜利幢石雕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传递出人们对修成正果、获得胜利与解脱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环境融合美:石雕与周边的建筑、青山绿树相互映衬,红墙、灰瓦、青山为背景,衬托出胜利幢石雕的庄严神圣,营造出宁静肃穆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金轮石雕。在佛教中,金轮象征佛陀教义的传播。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后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p><p class="ql-block">这尊金轮石雕之美体现在:</p><p class="ql-block">造型设计美:石雕以金轮为主体,轮辐线条流畅,结构对称规整,搭配顶部的装饰和两侧灵动的纹样,整体造型既庄严又富有动感,高度还原了金轮的象征形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雕刻工艺美:工匠雕刻技艺精湛,金轮上的纹理、底座莲花瓣以及周围装饰纹样都雕刻得细腻逼真,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充分展现了石雕工艺的高超水准。</p><p class="ql-block">材质与色彩美:选用白色石材雕刻,材质纯净洁白,给人以圣洁、庄重之感,与金轮象征的佛法清净、永恒之意相契合。白色石雕搭配灰色底座和红色文字,色彩对比鲜明,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使石雕更加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美: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物,金轮石雕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代表着佛法的弘扬与传承,传递出人们对佛法智慧的敬仰和对精神信仰的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美感。</p><p class="ql-block">环境融合美:石雕与周围的环境相互映衬,背后的古建筑、远处的青山绿树,营造出宁静、庄严的氛围,衬托出金轮石雕的神圣与肃穆,使观者更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p> <p class="ql-block">佛教八宝又称八吉祥,除了金鱼 、宝瓶、莲花、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外,还有一宝是宝伞。</p><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宝伞象征遮蔽魔障,开闭自如,守护众生,代表佛陀之头。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能护佑众生,使其免受烦恼和痛苦。</p><p class="ql-block">因未拍到或未拍好宝伞石雕图片,现转载一张网络图片。</p>